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流行语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也是特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记忆。冷幽默、天书般的缩写、低俗的丧葬文化、直白的泥土情话、精致的愚人之学……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数字生活的映射,也是代际沟通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墙”。作为一种日常语言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背后潜藏着怎样的年轻人“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一起理解。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多重话语风格
青少年思维活跃,冷静自信,独立自主。他们是社交媒体最忠实的用户,也是在线游戏、在线学习和在线购物的最大用户。互联网个性化、大众化、日常化空。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灵活运用语言,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新颖、多变、简洁、快捷的特点。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语境、修辞等特点,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话语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
是埋梗的冷幽默。“梗”是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冷幽默。有些流行语来源于某个(某种)少年的生活故事。网友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幽默的句子,然后浓缩成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传播时,流行语的“所指”会发生迁移;如果读者或听众不知道其中的“词干”,那么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流行语中的智慧和趣味。例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许多淘气的孩子“呆”在家里上网络课。他们智商超群,做出很多让人吃惊的举动,为了逃避控制,和父母斗智斗勇。神兽原本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动物,但在父母眼里,家里的孩子就跟“神兽”一样。如果不知道“流行病”和“网络课堂”的背景,网友们也读不懂“神兽”这个流行语背后的深刻内涵。还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劳动人民”、“最后一个人”等流行语,都隐藏着流行之初的种种“梗”。
第二,这是一个天书缩写。网络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虽然网民使用文字符号和表情符号,但它可以创造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体验。日常线下交流是互动的、有效的、私密的口头交流。网络社区的交流是书面的、象征性的、半开放的。网络社交需要加快文字输入速度,规避公共管理规则。因此,缩略语成为青少年网上交流的重要工具。如永远滴神(yyds)、芊芊美人(ssmy)、真情实感(zqsg)、有一说一(uysy)、对不起(dbq)、立场C等。缩写输入很快,但对于社区外的人来说,它们就像一本书一样是神秘的符号。在一些时事新闻和热点舆论讨论中,只要被热议的词汇变成敏感词,这个敏感词就可能被缩写。敏感词的缩写不仅是为了避免删帖,也是为了营造青年亚文化的谈判风格,使得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在数字空间传播。
第三,庸俗的丧葬文化。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学习、交往中的逆境和困难。这时,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悲观,甚至颓废、绝望。“丧亲文化”是青少年社会心态在互联网空上的反映。“殡葬文化”的一些流行语反映了青少年的边缘心态,如“屌丝”、“失败者”、“生活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有的反映青少年对生存状态的焦虑,如“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有的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比如《葛优列传》、《佛系》、《列平》。“丧葬文化”体现了青少年的自嘲精神。
第四种是直白的土味情话。乡土气息的爱情故事“是一种以简短、直接、幽默、新颖的方式向喜爱的对象传达情感诉求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使用者对常规语言表达的一种策略创新和突破”。传统的“乡土味”是落后的、过时的、廉价的、过时的乡土味,而青少年心目中的“数字乡土味”是“逆势而为”,大胆、直白、尴尬。比如“怎样才能解决我的后顾之忧?我只能拥抱你……”“你是哪里人?——杭州人。——不,你是我的心上人。”“你最近又胖了吗?-不,你为什么这么说!——那为什么它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五是讲究愚人学问。推动互联网社会关系的网络化,网络成为整个社会的纽带。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见面无话可说,网络无话可说。”数字传播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交圈,他们根据不同的“兴趣”形成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区。网络社区是利益和话语的共同体,话语是网络社区的“社会资本”。会员的发言和声明都是向社会贡献资本。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是最活跃、最有价值的。所以网络社区一直鼓励网民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发言和陈述时总是有所顾忌,于是敷衍、搪塞、圆融就成了糊弄的手段。源自豆瓣集团的“愚学”,是年轻人抵御社会恐惧的良药。它使用规范和经济的“愚弄语言”来避免发表声明,推掉邀请和拒绝要求。豆瓣群“傻子学”总结了一个万能的“傻子”句式,其基本结构是“感叹词+对事物的评价+感受感叹词”,其中感叹词有:晕,我的天啊,这不可能,我的妈啊,真的等等。傻瓜式学习是青少年数字化生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糊弄孩子”的自我保护。傻瓜式学习既照顾了交流对象的尊严和体面,又留有放松和机动的余地空。
语言与日常交流中的代际差距
在传统文化和成人文化的记忆中,青少年是教育、管教和引导的对象。人们最经典的童年印象是:坐在星空下空和粮堆旁,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数字技术颠覆了人类文化启蒙的环境。青少年成了数字空之间的“原住民”。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童年数字记忆,甚至在屏幕前教长辈上网。兴趣相投的青少年组成网络社区,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的社交纹身,成为他们社交人脉的坚硬盔甲。当主流社会和成人世界都不知道这些流行语的时候,代际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沟通落差,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心理和精神上。
语言的差距是表面的差距。互联网有很多“梗”。如果不能理解这些“梗”,成年人很难和青少年真正交流。2020年,笔者组织了一个新闻传播读书会,其中一个读书会叫“传媒花园里的聊斋”,请同学们谈谈最新的新闻传播现象。当一个学生发了凡尔赛文学的话题,听了学生对网络上流行的“低调炫耀”的评论后,作者发现自己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障碍和沟通鸿沟。当二次元、凡尔赛、Upmaster等流行词汇进入日常交流,疏于上网和学习的成年人在年轻人面前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心理落差就是中间落差。日常语言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语言落差的下一个层次是心理落差。世界上的成年人掌握着主要的社会资源,主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习惯于用“有经验的人”的口吻对青少年行使话语霸权。当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的社会,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青少年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需要扮演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承担快节奏带来的社会风险。青少年缺乏应对压力和风险的经验和资本。当他们无法缓解升学、就业、情感等社会压力时,心理上会感到疲惫、无助、无聊、委屈、迷茫。“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思维在幕后工作,但它的结果却时不时地显示在屏幕上。”心理压力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语言,网络流行语就是不时出现在语言屏幕上的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屌丝、基佬、佛教、谎言平等这些流行语在不同的年代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却反映了相似的青少年社会心理。成人世界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边缘困境、社交焦虑和对成功的渴望,看到吐槽、恶搞、讽刺、自嘲背后不甘平庸的一面,才能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理世界。
精神上的差距是很深的差距。它是人的社会境遇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境遇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质。90后、00后的青少年,成长在开放的数字环境中。他们精通网络游戏、社交聊天、网络购物、在线学习等网络服务,是当代数字生活最重要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受青少年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境界变得更加独立、开放、新潮。他们向往自由和乌托邦,他们天然地抵制严肃、僵化、保守和说教。他们对“内奸”的嘲讽,对“996”的讨伐,反映了青年亚文化的反抗。日常交流语言可以“掩盖人性软弱的苛刻残酷的关系”。“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会很容易。”“一人欢喜,二人活,三人生死。”“表面上所有人都是相互联系的,但背后都是在玩脑子。”这些看似幽默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隐藏着青少年对现实的尖锐批判。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合理成分终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文化的有机元素。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社交具有更强的圈子性和独特性。如果他们意见相左,可能会“黑”大人。只有接近他们,才能融入他们。成年人在尝试破译数字传播密码,希望通过话语共鸣引导青少年亚文化。父母接受“文化反馈”解决家庭矛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活跃教学气氛;政府利用网络语言赢得公众支持。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是文化系统的两部分。当社会的硬壳被软化,文化的隔阂被消除,代与代之间的沟通鸿沟自然会被弥合。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脱落、再生与净化
流行语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是最生动有效的日常交流工具,是特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记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生机,流行语层出不穷,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白猫黑猫”、“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等。青少年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思想解放的时候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流行语是他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霹雳舞,喇叭裤,卡拉ok,聊天,原创boy(男孩),小米等。,都是时尚青年语言特征的象征;和公牛一起跑,我想有个家,爱你没有商量,上瘾而死等等。都是那个年代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缩影。
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他们的前辈更乐观、更特立独行,他们愿意用一种更轻松、更时尚、更幽默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日常交流语言本身是直观的,互联网的超文本和集群化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语言创造天赋。青少年的网络流行语大多幽默风趣,饱含深意和人情。“友谊舟翻船”“蓝瘦香菇”等流行语,并非青少年刻意为之、制造语言障碍,而是在特殊的网络环境和时代语境下的即兴创作。日常交流中包含了大量的炫耀性和粗俗的词语,但“粗俗并不源于手势和词语的流行特征,而是源于中产阶级侵吞和得到的那种日常生活:一种涉及金钱、衣服、行为和欲望的‘现实主义’”。低俗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也是一种道德和审美标准。当今流行的“凡尔赛文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然也需要主流文化来感染和引导。
日常交际语言是群众的生活语言,与标准书面语有本质区别。人类的俚语、俗语、流行语都有不同程度的俗套、粗鄙、媚俗,但它们反映了下里巴人的生活智慧,帮助饮食男女有效地完成了日常交际任务。青少年网络流行语并不是什么新语言。他们没有改变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则,只是创造性地使用了词汇的位置和概念的意义。“虽然巨大的技术进步围绕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尽管有无数的压力,但实际情况变化非常缓慢。”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在数字传播的背景下创造的。它们是数字时代青少年日常交流和沟通的语言。它们具有娱乐性、碎片化和情绪化,但它们帮助青少年生动有趣地实现了社会交流的任务。网络流行语背后隐藏的人生意义,是每一代青少年都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但在不同的语境下,每一代青少年都换了语言“马甲”。今天,大量的网络流行语都是青少年创造的,但很多都是在刚刚访问中自行脱落的,有些是经过重新包装的,少数流行语也会进入主流文化体系,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标准语言。如“给力”、“吐槽”、“逆行”、“带货直播”等都打破了圈子,成为普遍接受的公共语言。他们完成了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转化过程,丰富和促进了社会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有批评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夸大了表面的语言表达,做出了标新立异的词句,虽然是自嘲和讽刺,但并没有输出正确严肃的价值观”。网络流行语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社交语言,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语言比较接近,不能简单用规范语言和正统价值来衡量。当然也有低俗越轨的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有些流行语会挑起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对立,破坏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共识。对于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建议坚持以下原则:大部分用理性语言引导,部分用道德手段约束,少数用法律手段制止。首先,创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空间,为理性讨论提供一个话语模型。社会应该破茧信息,降低话语风险,鼓励理性言论。其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通过群众监督抵制低俗之言。网络流行语确实有炫富攀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CP粉(源自“情侣”)误把明星当成“情侣”,经常在饭圈搞流行语大战。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失范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语言背后的社会问题。道德可以规范语言行为,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解决了,道德的约束力自然会增强。最后,充分发挥司法的规范作用,杜绝跨界网络流行语。少数网络流行语已经偏离了传播原则,跨越了伦理与法律的界限,成为一种煽动性语言。有些流行语是资本和权力驱动的,容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触碰法律的网络流行语,要严格依法规范,通过执法宣传法律原则。单纯的喝酒和粗暴的删帖应该避免。
网络空室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数字化空室。它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产物,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是当代社会形势的产物,是青少年数字化生活和数字化交流的客观反映,是青少年亚文化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隐藏着一代人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它们打破旧规则,创造新秩序,给语言增添了有趣的审美和批判精神。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负面效应,社会应该客观看待,理性引导,避免青少年逃避公共责任,进入饭圈世界。作为一种日常的语言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本身在社会传播中会不断迭代,大部分会脱落、轮回,少数会进入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成为人类生活传播中的常用词汇。
原标题|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年轻人社会心态
作者|罗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