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多重压力下,私有化退市能否拯救新氧?
11月22日,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股价上涨11.57%。
随后的7个工作日,上演了七连跌,股价再创新低。
这一切都与新氧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金星发布的一份初步的、非约束性的私有化提议有关。
11月22日,新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一项提议,拟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5.3美元,即每股A类普通股6.89美元现金,购买金星及其关联公司尚未拥有的新氧科技所有已发行A类普通股。
此举意味着:新氧(NASDAQ: SY)可能走上私有化退市之路。未来这一私有化提议能否顺利实施,还有待评估和考虑。
据庙头分析,私有化退市可能是公司在“不活跃交易可能导致被动退市”和“主动私有化寻求其他可能”的无奈之举。(如果市值低于3500万美元,公众持股低于50万股,股东人数低于300人,可能面临在纳斯达克市场被动退市)”
上市仅两年半,我们就做出了私有化和退市的选择。新氧的这种做法让人充满了疑问。
发生了什么,让曾经辉煌的“互联网医美第一股”走到了这一步?接下来,新氧将如何布局,迎接未来的挑战?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
“互联网医美第一股”应运而生。
2019年5月2日,纳斯达克敲钟,新氧上市备受期待。
每股13.8美元,三个交易日上涨65%,市值一度逼近23亿美元。第一,新氧已经成为行业标杆。
“我妈是整容医生,我姐的双眼皮是我妈自己做的。姐姐的皮肤被身体覆盖,受父母影响。”从一个军迷到投身医美行业的新氧创始人金星,在家人的影响下,早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外在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扩大。姣好的面容,完美的身材比例,正逐渐成为万千少男少女的梦想。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五年平均增长率为12.8%。与此同时,中国医美市场的用户数量增长了4倍多。”
一个“面值经济”的时代正在兴起。
在流行的主流审美影响下,有多少人想花钱改变自己的外貌,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消费者和医美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对于想去韩国整容整形机构的消费者来说,语言障碍加深了沟通障碍。
新的氧气产生了。
2013年,以金星为法人代表成立新氧科技,专注于医美领域的垂直内容社区。金星和团队曾经找到一群韩国留学生,通过在韩国整容论坛上携带医美日记,初步建立了一个内容社区。此后,新氧还策划了一系列免费整形活动,邀请整形机构为用户提供免费整形,将填补他们的期待。
在一系列操作下,新氧开始了用户生产内容(即UGC模式)的序幕。
另一方面,新氧继续邀请更多医美整形机构入驻,为入驻的医院或机构提供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获客成本越低,入驻的商家就越多。同时,平台还吸纳了一些专业的整形医生,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讲解和咨询服务,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信任。
就这样,新氧从UGC时代开始,进入了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新生态,构建了全方位的社群生态“护城河”。
截至2020年Q3财报,新氧新媒体矩阵单月全网最高浏览量超过17亿,同比增长超过200%。社区生态中的“美丽日记”已经超过350万。
基于“社群+问答+电商”的O2O(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新氧掌握了流量密码,通过垂直社群平台的优势,牢牢连接线上用户、线下商户和平台本身。一方面从交易中收取佣金,另一方面赚取机构和医院的广告投入费用。
同期,比新氧更早成立的更美、更美、更美商家,在这场医美大战中败下阵来。
私有化背后的“难言之隐”
财报显示,新氧的核心收入由信息服务和预订服务两部分组成。信息服务费是指机构在平台上提供的服务信息,平台获得的广告收入;预约服务费是指用户在平台上预约医美项目,平台获得交易额10%左右的佣金。
经过几年的快速扩张,信息服务收入逐渐成为新氧的主要收入来源。2017年以来,信息服务收入占比超过50%。2021年第三季度,信息服务费已经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由于收入结构日益失衡,公司面临的风险不可预测。
信息收入比重越大,营销成本越高。因为信息服务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而广告的本质是流量生意。持续的流量和关注是新氧获得资本关注,维持平台生态平衡的关键。正因如此,新氧不得不增加营销成本。
但今年以来,国家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对医美广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新氧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少,营销成本却越来越高。收入结构的不平衡,逐渐让新氧的处境出现了问题。这一点已经出现在财报中。
2020年,新氧的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已经呈现下滑趋势。营收增速从2018年的138.03%下滑至2020年的12.45%,净利润暴跌96.71%。
从不断下滑的用户数量来看,新氧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2021年第三季度,新氧月活用户数为800万,同比下降8%,环比下降20%;购买付费预订服务的用户数为17.4万,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29%。
他被李小璐、华晨宇、菊池、林志玲等名人起诉。碰瓷流量明星,继续用明星整容的文章作为引流方式,也是新氧被质疑的一点。
新氧含量的社区优势受到影响。2021年Q3财报显示,新氧付费订阅服务用户数为17.4万,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29%。订阅服务收入也同比下降34.3%,至6170万元。
多重因素影响下,新氧压力倍增。
未来在哪里?
新氧创始人金星曾对媒体表示:“本质上,我们不是医院,也不是机构。我们为医院和医生提供服务。可能过去我们提供营销服务,未来我们会提供软件服务。”
这句话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下一步新氧的发展路径。
投宝发布的《2021医疗美容机构行业发展及现状》报告指出,在医疗美容服务行业价值链中,上游毛利率为50-80%,净利润率为9-25%,是产业链中价值较高的环节;而中旅医美服务毛利率50%-60%,净利润率低甚至亏损,所以价值低。这意味着向上游行业靠拢,是医美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对此,新氧正在逐步调整相关策略,有意向医美上游产业链渗透。
据了解,今年6月,新奥以总价7.91亿元收购84.49%的股份,入主奇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从事激光等光电医美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代理业务。目前,奇智激光已入驻新氧APP。打开软件,搜索奇智激光。可以看到包括激光脱毛仪、红蓝光治疗仪、无针水灯等15款高端技术产品。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新氧及其关联公司已经投资了医美连锁品牌联合丽格、胖医美连锁品牌一枝等下游机构。
由此可见,新氧希望开辟一条全产业链覆盖的道路,减少对流量的过度依赖,向深度医美生态链方向发展。
此外,在金融领域,新氧也有一定动作。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新氧正在寻求包括网络小贷在内的金融牌照;8月,新氧发布了高级催收主管、贷后管理主管、反欺诈经理三个职位。11月,通联支付旗下上海嘉定通化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进行工商变更,新奥科技及三家关联公司持股100%。
就目前的监管力度来看,新氧在获得网络小贷牌照后,主要是想合法合规地发展自营医美分期业务。
11月,新氧刚刚推出的专项信用服务平台“氧分百”可以说明这一点。提供贷款的服务商是与平台合作的具有合法贷款资质的金融机构。
同时,新氧也加大了在社会公益领域的投入。2020年,新氧启动国内首个互联网医美公益救助项目,与ELLE世界时尚花园联合推出“幼助”计划,帮助那些需要医美修复但经济困难的人群;并发起“18岁公益行动”,为小耳畸形、唇腭裂等先天性表面缺陷儿童提供救助,直至成年。
通过社会公益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正面影响力,消除之前广告鼓吹整容和“外貌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新氧接下来要考虑的因素。
《2021年医美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冷静期,正在稳步发展。
据北京商报今日报道,当媒体提问寻求私有化的原因时,新氧方面表示“不予置评”,一切以公告为准。
未来新氧能否扭转局面,在下一轮洗牌中继续唱主角,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源于刺猬公社。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