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学林”前期第二个成功的系列是“夜读系列”。说起来,这个系列的来历还挺不一般的,因为和爱书的汪道涵市长有一定关系。1982年9月29日,在《林雪》编辑会议上,领导同志传达了汪道涵同志对我社编写的《袖珍百科全书丛书》表示欢迎。他说现在人的时间有限,只能读一些最好的书。所谓“袖珍百科系列”,应该是读者文化水平低于“学友”的系列。它要求百科知识要浓缩,要以整整10本书的系列形式制造声势。
为什么叫“晚上看书”?当时大家的看法是:市面上出版的很多书,大多是按照书籍内容的专业方向来命名的,所以读者面必然受到限制;而我们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社。要体现出版社的个性,就要想一个尽可能涵盖的名字。在讨论中,有人曾称之为“袖珍学术丛书”,也有人称之为“两亿丛书”(意为供两亿受过中小学教育的中国人阅读)。后来有同志针对“晚上是电视的天下”的观点,提出了“夜读”这个名称,表示要用好书争取电视机前的观众,使他们成为我们书的读者;另外,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大部分人白天工作,只有晚上才有空空闲时间学习。命名“夜读”也容易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况且“夜读”也是中国知识界的优良传统,很容易被读者接受。大家都觉得是个好主意,最后一致同意称之为“夜读系列”。
当然,光有一个好标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内容要与之匹配。为做好这套书,11月17日,宣传部、出版局、、出版部沈、胡、夏佳林与我社领导、编辑一起,集中开展了我社选题工作。王国钟提出,“‘学林业’的学术旗帜不能丢,‘夜读丛书’要有完整的思路。出版时间和时间首先要想好,尺度不能太大。”他还建议与兄弟出版社协商联合出版。刘提出两年内生产50种。11月21日,俱乐部讨论“夜间阅读系列”的话题,大家一口气提出了40多种,其中一些后来被列入计划。
在具体做法上,学会提出并基本实践了以下原则:
首先是“寓教于乐”。内容的选择要像办晚报一样,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获得教益,获得乐趣。写作要尽量避免枯燥的说教和过于严肃、枯燥的概念到概念的论证,努力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第二,篇幅要短。一般每本书10万字左右,书中每篇文章以1000字的短文为主,要求有一定的系统性、相互联系性和独立性。这样既方便读者利用少得可怜的时间,随意观看、驻足,又避免了“欲罢不能”的遗憾。
第三,跨度要大,追求“知识密集型”的目标。正如《夜读丛书》出版序言所言,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文史哲经,天文地理,应有尽有”。在每张专辑中,尽量做到丰富多样,做到内容与形式、文理、风格与体裁搭配得当,让读者吸收更全面的精神滋养,不会出现“偏食”导致的“营养缺乏”。在每一本书里,尽量“浓缩知识”,加大跨度,让读者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阅读和记忆的效率。后来有人在报纸上撰文称赞这套书是“跨度大的短书”,多少有些道理。
第四,装帧的特点是“夜读”。该系列的装帧工作由上海著名中年女装镜框设计师沈荣南完成。它的封面是深灰色的,以星星、月亮和脊柱为设计。每本书封面上星星和月亮的位置和大小都不一样,表示星星和月亮的运动和时间的流逝。封面上用拼音和汉字标注了“夜读系列”和每本书的书名、作者,并有不到100字的简介,让人感觉如黄昏般宁静,生出一种美好和爱的感觉,从而产生夜读的欣快感。另外,每本相册里都有一本西装书。封面采用全黑色,象征布满星星和月亮的夜空空,似乎在与读者进行神秘的“情感交流”。
它是在50%的集群中发布的。过去的很多书,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短时间内集群出版。大部分都是今年明年零零散散地出版,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成“群”,给读者和书店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一个系列10本书必须一次性推出,集群发行。为此,我们先邀请几家印刷厂来开会,提出要求,请求协助;此外,为了让书店里的书能够成群结队,在对书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无论书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避免书籍到了书店后,按照不同的学科放在不同的柜台,读者很难找到,也很难全部买到。为了照顾读者的利益,虽然series是成簇出版的,但并不要求读者成簇购买。读者订购和购买新书时,有套书和单本两种。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但由于书套可以作为人们赠送的礼物和奖励先进人物的奖品,需求量大增。第一版刚出的时候一套5000元,第三次印的时候提高到15000元。
《夜读丛书》第一辑10册(《走在译林》,蒋曾佩著;《现代文坛偶集》,倪·;《人的自测》,桑阳主编;《博物学》,枕边书;家庭方面,由邓·;《现代国际音乐》,李耀伦编著;数十亿年的变迁,作者陈生清、姚新华;被摧毁的城市,由李原和杨力编辑;《老年人心理初探》,胡俊臣著;国际刑警单位侦破的案件故事,由永青和肖翔翻译。)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中央和上海的报刊发表了几十篇评价推荐文章,1986年被评为“上海青年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多亏了大家的努力,销售情况也很好。当时书刊出版还不是很景气,第一版平均2万本,不到两个月就卖了一本空。当年重印了一次,第三次印于次年6月,总印数近100万册。
为了更好地编写这套丛书,我们正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改进工作。1987年初,夜读系列第二辑10种出版。他们是的《金瓶梅谈》、蒋的《世界著名悲剧故事》、关宏和曹伟金的《世界文学中的神人英雄》、的《京剧六十年》和董志新的《奇妙的记忆方法》。这第一版的平均印数是23,000本,很快就会卖出一本空。在5月份的上海出版社联合书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数量平均仅超过1万册。该系列还入选了由书讯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我最喜欢的十本上海版新书”。按票数排名第六,可见也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
1988年出版第三辑10种,包括《红楼医话》(王著)、《译林剪影》(著)、《墨池随笔》(洪丕谟著)、《舞女》(陆楚著)、《西天采叶》(董定山著)、《月下速写》(1张注)。《中外法学名句》(于、于峰主编)与前两版相比,在兼顾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高雅实用,具有可读性、实用性和可借鉴性,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保存价值。
* * * * *出版了“夜读系列”第四辑,包括著名教授赵的《观剧札记》、《我国三省汉语札记》、《困扰的艺术五十年》、《王绍儒的近代出国史》、《魏的山水物语》、《屈原的口才与交际艺术》等。在之前系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专业知识的普及和积累,眼界的开阔。《为你解决的奇案》也首次引入了与读者互动的模式。
《夜读系列》第四辑出版后,因为形势的变化,没有继续出版。然而,其中许多书仍被读者频繁提及,因此,1995年,我们选择了其中的10本书(谈金瓶梅花》、《红楼医话》、《自然史笔记》、《译林剪影》、《被摧毁的城市》、《口才与沟通艺术》、《世界著名悲剧故事》、《世界著名喜剧故事》和《
《夜读丛书》虽然没有达到汪道涵同志“百科精华”的要求,但应该说在普及学术著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四十本《夜读丛书》涵盖了几十个专业知识领域,其中有一些是比较前沿的专业理论领域。有些人可以写出这些专业知识领域的高级学术著作,但通俗读物却没有合适的作者。一方面,通俗的学术著作很难写,也许学者不屑于写,也不一定写得好。第二,这些书的书名无法评价,稿费不多,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写。现在“夜读系列”汇集了各领域专家撰写的通俗易懂的书籍,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读者和社会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例如,林晃在当时已经是中国“黄金研究”的权威。他的《金瓶话梅》开创了“金瓶话梅”研究的普及化,并于1986年获得首届“国家图书金钥匙奖”。此外,《口才与沟通的艺术》、《岁月沧桑》、《被毁的城市》、《红楼医话》和《心理与疾病》都在国家级奖项中获奖。《破城》等书籍也被台湾省引进繁体中文版。(雷群明)
正文:浦东森林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