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系列8篇)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系列8篇)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板书设计: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7、填出下列民俗所属的主要民族: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孔雀舞、竹筒饭、高脚楼),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0、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均匀,地区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3、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修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水库,试举一例:三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试举一例:南水北调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哈大线。

  26、我国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旱田区和南方水田区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课上注意听讲。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积极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级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会知识点,在实际做题中也不会运用,所以必须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规律。初中地理学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总结归纳了规律,学起来和记忆起来就会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识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规律也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找出相同、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记忆学习,会使得学起来十分容易。

  注意地图的重要性。地理学有很多知识单靠文字去学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看图,看图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不要忘记。

  持之以恒,每天看课本10——15分钟。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很多知识点,所以必须及时复习。坚持每天看15分钟左右的课本,长期坚持就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板书设计: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

  课时

  复习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

  课时

  复习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7、填出下列民俗所属的主要民族: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孔雀舞、竹筒饭、高脚楼),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0、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均匀,地区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3、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修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水库,试举一例:三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试举一例:南水北调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4)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6)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3、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4、大洲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8146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8月 11日 10:12
下一篇 2024年 8月 11日 10: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