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方案

心理辅导方案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心理辅导方案

  •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推荐度:
  •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心理辅导方案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辅导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辅导方案15篇

心理辅导方案1

  辅导目的:

  通过本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同学,为了自己的进步,乐意接受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

  辅导对象:学习自觉性差的、不负责任的学生,特别是作业不完成的学生。

  辅导者:

  ⒈心理辅导员(要求灵活性、随机应变、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强的教师承担)。

  ⒉要有一位助手配合。

  辅导场地:

  ⒈活动室要相对大一点。

  ⒉师生座站图:“☆”代表教师,“○”代表学生。

  器材准备:

  ⒈无线遥控扩音设备,如领夹话筒配语言座即可。

  ⒉奖品(练习本、笔若干)抽奖纸条若干张。

  ⒊蒙眼睛用的毛巾之类物品。

  辅导过程:

  一、跟我一起做(约2分钟)

  师:同学们,我做一个动作,要求大家不评价。不思考,也学着跟我一起做,连续模仿做3遍。(师可选择做做3~4动作。目的是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结识新友

  (约5~6分钟)(自我介绍内容可突出个人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为主,让同学进—步了解自己)。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虽在—个班级多时,但相互之间不一定都十分了解。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可以增进大家的了解,好不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称叫“结识新朋友”,游戏的方法是:大家在这个圆圈里自由走动,边走边与同学握握手、问声好;然后再与别的.同学握手问好。当老师说:“停”时,每个人都必须要与人握住手、面对面。这时握住手的两个人,就是你的新朋友。然后对面而座,双方作自我介绍。

  师:游戏现在开始(经过10秒钟左右师叫停,学生自我介绍1~2)分钟,然后再进行一次或二次)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你们都认识了新朋友,我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谁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请3~4位不等。讲完后让他们抽奖。先拿抽奖纸,活动结束前发奖。注:抽奖纸上写的是师对学生各种鼓励的语言;奖品是练习本和铅笔。)

  三、信任之旅(8对~10对)(约20分钟)

  目的: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助人与受助的感受,增加对别人的信任与接纳;同时培养乐于助人和接受帮助的意识。

  师:为了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我们大家做—个游戏,好吗?

  师:游戏的要求:两人一组,不准说话,只能用动作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按照规定的路线走,大家都要体验当时各种感受。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也要谈体会,看哪组配合最好,方法最好。

  步骤:

  ⒈邀8~10位同学参加游戏扮“盲人”。(可选几位最不守纪律的、作业常不做的学生在其中,男生、女生数不均等),排到走廊里(这些人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或集中到高一层楼的走廊蒙上他们的眼睛(以上请助手完成,然后让他们原地转3圈(目的:失去方向感)。

  ⒉师:(神秘而紧张地语气)同学们:我估计,外面这些同学目前有困难了,而且肯定有很大的困难。谁愿意做好心人,去帮助他们?(选8~10位)要求:在帮助他们时也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

  在他一对一结对完成后,进行一段艰难的真正的:“信任之旅”。

  附:艰难路线图,可设置在教室里(如能走走楼梯最好)。在他们结对时,教室里快速完成如下的布置:

  师:宣布“信任之旅”开始,请好心人帮助“盲人”走好客观存在艰难的历程。(线路可以曲折点,在“信任之旅”活动开始之前,这些障碍不要布置,待参加游戏学生出门后,再布置起来,尽量就地取材,请学生帮忙,同时以最后一对学生到终点为游戏结束。)

  ⒊情感交流:(围成图(1)状)

  师:①先问蒙住眼睛的学生:a、当你蒙住眼睛看不见什么时,心里什么感觉?此时心里最希望什么?b、在好心人帮助下,你说说在通过各种障碍时,心里有什么感受?c、你对帮助你的朋友满意不满意?(2~4位学生)。②问好心人,a、你看到“盲人”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b、你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你的朋友的?b、通过对朋友的帮助,你有什么感受?(2~4位学生)③问观看的学生:看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这里要求教师抓住以下重点去组织提问:当你有困难时,渴望得到朋友帮助;当朋友帮助你时,你要乐意接受;当你帮助了朋友,或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困难后,心里感到欣慰。)(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换一批学生再做,再交流)

  ⒋小结:

  师:同学们,游戏结束了,我发现大家今天交了新朋友,而且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虽然有的同学没有说,但相信他们也已经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特别是当自己碰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同学、老师、朋友会向你伸出友谊之手,真心诚意地、耐心地给予帮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你呢就要愿意乐意接受老师、学生、朋友对你的帮助,接受别人对你的帮助,使你不断进步,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

  四、“及时下雨”(约15分钟)

  师:刚才有不少同学抽到了奖,现在开始发奖品。(请助手为学生兑奖品)

  师:你们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紧扣:上好课、守纪律、做好作业、写好字、好好学习、有责任心等等去谈(5~8位或更多),对说得好的同学,再次发奖。)

  五、结束余音(约1~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我很感动,你们好像长大了许多。特别是懂得了认真上课、完成作业、守纪律等等是有责任的表现,也懂得了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这使我很高兴。相信你们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认真上好课,认真完成每一天每一次的作业,做个好学生,你们说是不是?下次我们再来做游戏好不好?好!记住,比一比谁的进步快!

心理辅导方案2

  【案例概述】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在初中拥有非常傲人的成绩,所有人都说她考上重点中学没有任何何问题,但事实上,她中考并没有考好,勉强过了某所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她觉得那只是一次失误,高一期中考试,考了班上十多名,觉得自己应该能考得更好些,所以更加倍努力去学习,谁想到,期末考试竟然比上一次还下跌了好几名,面对越考越差的成绩,她油然而生一份深深的挫败感,学习的自信心都没有了,觉得自己脑子太笨了,不是学习的料,期中考试后的加班加点换来的结果这样,她真的无法接受,感觉自己整天精神恍惚,都快要崩溃了。

  在她向心理老师述说时,痛苦的泪如决堤的湖水,怎么也止不住。第一次心理咨询时,心理老师任其宣泄,没给她任何建议。谈话结束后,心理老师找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对这女孩印象非常好,说她非常用功,很好强,有服不服输的劲儿,只是个性非常执著,也很情绪化,会因考试没考好当场落泪,劝也劝不住……

  心理老师调查分析断定,这女孩子表现出过强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女孩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在以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着重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改变她的认知模式,让她那过强的学习动机回归理性。

  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女孩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好成绩的,因为成功需要的因素很多,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

  当女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她在分析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时就更理性些了,她开始接受自己学习现状,她也明白,自己现在所要面对的,是思考如何来改进与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受困于“努力一定要考好”的想法中。

  在这个案例分析中,专家提到了学习动机过强引发情绪障碍的表现,在第一次咨询时,心理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因为女孩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过程,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倾听与探问来获得辅导所需要的信息,在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掌握主动权,采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澄清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现状有清楚的认知,使失衡的心理状态调整过来。

  在学习动机过强会导致的’情绪障碍,这类案例,肯定会存在目标不切实际,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问题,但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却是需要解决的首要目标,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须有针对性,先纠正学生不合理情绪,这种不合理情绪主要有三种特征:

  1.凡事绝对化――这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当事物发生与其对事物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接受不了,感到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惑。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会将自己评得一无是处,结果常常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的产生。

  3.糟糕至极――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灾难性的,这种认知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过强或不足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的却会是负面影响了,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主要是过于勤奋、好胜心强、害怕失败、情绪波动、心理脆弱,但从表面上看,不会给家长与老师造成更多麻烦;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懒惰、容易分心、注意力差、对学习冷漠厌倦、依赖心强,这样的学生令家长与老师都头痛。

  遇到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要调整他们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而面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认为,学习动机不足与学业成就有关,阿特金森说过,“成就动机”是“希望成功”与“恐惧失败”这两种心理此消彼长的结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敢于选择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以期获得成功的快乐;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他们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实质是避免面对失败的痛苦,面对这类学生,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家长与老师要学会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学科任务的“小台阶”,让他们从“小胜”中获得成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观注的是那些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对那些很努力却获取不了好成绩的学生而言,只是痛惜他们的努力,觉得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如何调整他们的学习模式上,却感到难以入手,通过这个案例才知道,学习动机过强所造成的情绪障碍危害也不浅,它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比学习动机不足更能导致心理的困扰与不适,这类学生在投入大量学习时间的同时,还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与家长仅单纯从学生考试失败的原因或学习方法上查找问题所在,后果是让学生根本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会越来越迷茫,这类个案,我们要向心理老师学习,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改进的效果。

  另外,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更明确激发孩子学习动机所具备的要求,家长与老师不能只责怪孩子没有学习动机,而要思考自己如何帮孩子建立“成就动机”,怎么帮孩子搭建具体学习任务的“小台阶”,让孩子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出入不是很大,让成功的愉悦激发孩子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快乐些。

  成就动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一般而言,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他们工作进展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心理辅导方案3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即将告别熟悉的小学生活,迈向他们感到陌生的中学校园,正一步一步地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其他年级学生所没有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他们的心理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广泛,充满幻想。六年级的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多变,有的学生兴趣属于“持续发展型”,兴趣专一,可望持续到成年;有的属于“波动发展型”,开始喜欢美术,不久又热衷于踢球,后来又转回美术方面;有的属于“一时热衷型”,一会儿喜欢下棋,一会儿转向写小说;有的属于“多角变化型”,什么都喜欢,面面俱到。在兴趣发展的同时,学生的脑海中也随之产生各种幻想,因此教师需因势利导,让他们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2、男女有别,复杂敏感。六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时期,他们对身体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性机能的发育,既好奇又怕羞,有些学生甚至为此感到困惑和烦恼。女学生发育早一些,首先由好动转为好静,开始怕羞,喜欢谈“美”了。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出现男女同学间暂时的反感(疏远或互相指责),有些学生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则变得特别关注,喜欢谈些“小道消息”,编派谁和谁是一对,还有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出现早恋的现象。

  3、独立愿望强,能力提高快。六年级学生的“成人感”逐步得到发展,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各方面强烈地表现出来,有了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把自己看成是评论事物的尺度。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希望大人对自己过多干涉,随着独立愿望的出现,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他们能较好地独立处理不少日常问题,喜欢老师与他们平等地讨论、交流,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认可。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顶撞”,做事经常自作主张,甚或喜欢“拉帮结派”,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蛮不讲理等。

  4、精力充沛,情绪多变。六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好像总有用不尽的能量,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他们的情绪容易激动且多变,常因小事或振奋、激动,或愤怒、伤心,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情绪的表现开始由外露逐步转向内隐,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需正确引导他们的“剩余精力”,并留心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分析和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作出指导。

  5、思想易受暗示,分辨能力不高。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波动性大,容易受到暗示。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多,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

  6、重视学习,目的不一。大多数学生在升上六年级以后,都意识到自己即将告别小学生活,都把这个阶段当作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来看待,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目的却不太相同,有的是为升中打下较扎实的基础,有的是为满足家长的要求,报答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有的是为了争得荣誉,得到别人的赞赏。对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端正学习态度,消除顾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调适心态,培养能力,健康成长,顺利地度过小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呢?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心医”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有所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崇拜和依赖老师,对老师的优劣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喜欢老师把他们当作“小大人”看待,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对于粗暴的批评和压制感到反感。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的学生欣赏有才干,工作作风民主平等的老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班主任应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甚至是心理医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工作开展起来更有实效。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六年级学生精力充沛,交往愿望强烈,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欣赏和认同,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学生充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同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能密切学生间的交往,增进学生间的学习和了解,起到促进自我认识,丰富情感体验,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1、参与班级管理。组织学生对班中问题进行讨论,参与班目标的制定;采用班干部竞选的方式,实行竞争上岗;推行班务承包制,由各自动化小组对班中卫生、学习、纪律、文体活动、教室设备等进行承包管理。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开展组间竞赛。引导各小组在纪律、学习、体育、团结友爱、安全卫生、活动设计等方面展开竞赛,由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团,每周根据小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每月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进步小组。小组竞赛,不但有利于形成小组的集体舆论,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3、组织兴趣活动。通过组织朗读、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兴趣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健康、正当的兴趣爱好得到培养和强化。

  另外,家长要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第一: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 如果不顾孩子的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还有一些父母只 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只会让孩子感到 压抑。第二:给孩子安排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使孩子感到紧张,给孩子带 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 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当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第三:积极鼓励孩子。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做父母的还可以采取积极鼓励的 态度,这也能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对孩子的否 定态度则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第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父母的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的情绪不好时,要注意 帮他调整,孩子有话,该说就让他说,孩子委屈,该哭就让他哭,孩子郁闷,该喊就让他喊。让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帮助他解除心理压力。第五:教孩子思维不要绝对化。家长往往把考上大学看作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家长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奋斗,为上大学而学。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云的考生中,如果孩子 一旦失利,没有迈进大学的校门,那你想他会有出路吗?他会有希望吗?因为他把出路和希望寄托在“一定”或 “必 须”上了因而后果可想而知。第六:教育孩子平时广交朋友。若孩子能有善解人意、开明豁达的朋友,开导帮助他理 解父母的爱护和关心,那本来属于不开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责怪也许会转化为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各人所经历的烦恼与忧愁、幸福与快乐,都能给人以启迪。

心理辅导方案4

  活动主题:“增进交流,提高团队凝聚力”

  活动目的:

  1.使团体成员积极融入团体,为团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使团体成员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3.使团体成员感受团结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温暖,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合作精神。

  活动对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协会成员

  活动场地:待定

  准备材料:报纸若干张

  活动时间:5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活动开始之前播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营造活动氛围。主持人说明本次活动主题及活动目的,并说明保密规定。

  二、破冰之旅——大风吹

  活动目的:让学生放松身心,并打乱学生所站位置,便于之后活动的顺利展开。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程序:所有人围成一个圆圈,先由主持人站在团体中说:“大风吹”,学生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的人”,那么所有…..的人就必须离开自己站的位置,重新寻找新的位置。没有找到位置的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作为新一轮的主持人重新提问“大风吹”,如此进行下去。如有时间主持人还可以说“小风吹”,则…的人不动,没有的…的人移开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

  备注:可「吹」的资料:戴手表的人、扎辫子的人、穿X颜色衣服的人……做四组游戏

  三、团体智慧——心有千千结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体验团结与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集体凝聚力。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规则:

  A. 同学间手拉手围成圆圈,并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边分别拉的是谁。

  B. 记住后,当听到主持人说放手时,大家立刻放手,并在一定范围内走动,要求是走得越乱越好,再当听到主持人说“停”时,大家都立住不动,迅速找到原来左、右手所牵的那两只手。

  C. 当手牵住后,再一定时间内恢复到起初的完整的’圈。

  分享感受:

  (1)一开始面对这个复杂的“结”时,感觉是怎样的?

  (2)来自不同班级却同在一个社团,是否曾因为意见不一致产生心结,那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些“结”?

  (3)要想解开这个结,靠的是什么?

  四、团队合作——同舟共济

  活动目的: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合作的重要意义。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规则:每6人一组,每一组的圈内放上一张报纸,要求每组的所有成员同时站在报纸上,尤其是成员的任何一只脚都不可以留在报纸外的地面。在行动之前每一小组可以充分讨论,拿出最佳方案。再请各小组派人将报纸对折,比较各小组用时。如此下去,不断将报纸对折,让各小组的同学想方设法使所有成员同时站在报纸上。

  分享感受:

  (1) 描述一下你们组刚刚是用怎样的方法做到的?

  (2) 在此次活动中哪些是让你印象深刻的?之前有无类似这样的感受?

  五、结束——相亲相爱一家人

  让学生发表在此次活动的感受,主持人总结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让学生之间相互拥抱,并说“有你们真好!”以此结束本次的活动。

  设计人:吴师

  20xx年3月22日

心理辅导方案5

  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因这强迫性思维导致失眠,学习效率低,有痛苦感。报告的主要内容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述和个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判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主要通过行为疗法与认知理论纠正来访者的认知偏差,使其认知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来访者:何某,男性,19岁,浙江杭州人,汉族,高三文科班学生

  个人成长史:出生于杭州,足月顺产,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按时入学。家中独子,父母非常宠爱,家境较好,父母感情和睦。在学习方面父母期望值较高,初中、高一在贵族学校读书,成绩不理想,高二转入重点高中读书,成绩进步较快,尤其是数学、英语较为突出,但语文特别差,成绩起伏较大。性格比较内向,同学关系一般。过去从未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白天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人格相对稳定。

  身体状态:晚上睡不着觉,身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状况:学习依旧刻苦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社会交往情况正常。

  心理测验:MMPI测试报告Hs标准分64,D标准分75,Hy标准分67,Ma标准分50。

  SCL-90测试报告F2为2.4,F4为2,F5为1.8。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晚上失眠3个星期,有痛苦感,白天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个人陈述:

  这个学期开学前一天晚上他突然失眠了,脑子非常乱,感觉到一些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在脑海中出现并重复出现。越想让自己不去想,却控制不住,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觉得一晚未睡,早上起床有些累。这以后,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一个星期下来,特别害怕睡觉,怕自己睡不着,越怕越睡不着,躺在床上会想许多的事情:如拍一寸照、健身、狗、数学题目、天气预报、玩自行车、地理课上的环境污染、指挥打仗、看过的电影片段,这些事总是重复回放,不能控制,希望自己不要想可无法控制。不过体育课上过的这一天,会比较容易入睡。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白天上课或晚上睡觉时偶尔会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

  他性格比较内向,待人随和,在班级中只与座位周围同学有些交流,与大部分同学没有往来。班级的集体活动参与少。父母对其无微不致的呵护,过分担心他的成长中的生活,学习细节,觉得有些烦,但总的评价父亲是个好人,母亲是一位能干的人,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比较高。

  进入高三以来,学业比较抓紧,但有几方面困惑着他,晚自修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上课不由自主地走神,随着自学时间的增加,作业做完后不知道干什么。看看别的同学在认真读书,非常着急。每次月考总有一两门课发挥失常,异致总分成绩起伏较大,也很着急,对考试没有信心。面对这种状况,感觉自己无法摆脱困境,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结果:第一次咨询时来访者是和父亲一起来,衣着整洁适时得体。表情有些不安,入坐后,眼睛不敢与咨询师对视,双手搅在一起,身体微微前倾。在叙述过程中条理清楚,回答问题抓住要领,话语不多,语调适中,并带有情绪反应,着急、无奈、痛苦。求助欲望较为强烈。

  四、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提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失眠。每天学习效率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感觉痛苦。

  资料的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恳切。父亲所讲与求助者基本一致。

  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按照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理由是:求助者主客观统一,表现在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诱因,自己对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对存在的状况感到痛苦,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其痛苦紧张的情绪表现和认知、意志三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协调一致的。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另外,该求助者的问题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虽然在SCL-90测试中F2分数为2.48分,但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未造成明显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因此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原因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生活事件:进入高三最后一个学期,高考压力增大。各学科不平衡,成绩不稳定,起伏较大,害怕高考失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2)社会支持: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一直很平淡,没有融入到班级中去,与同学关系一般,没有很好的朋友。

  (3)生存环境: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其生活上呵护过多,对其学习状况很关注,期望值较高,要求其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在心理上沟通较少。

  (二)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也不愿与别人较劲。在MMPI测试报告中Hs的T分为64,D的T分为75,Hy的T分为67。

  (2)心理平衡能力:除英语以外,其他没什么兴趣爱好,维护心理平衡的资源较少。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来访者出现的紧张、痛苦的情绪与现实因素有密切关系,高考压力大、学科不平衡、成绩不稳定,若考不上大学无法向父母交代。

  2、失眠状况持续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月。

  3、其正常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未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鉴别诊断:来访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未受到影响,排除重性精神病。来访者心理问题与表现形式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社会功能尚保持较好。来访者问题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不良情绪体验尚在控制范围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在目前状况下也不能确诊为强迫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正确看待考试,减少强迫性思维,逐步改善睡眠,提高白天学习效率。长远目标: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技巧,进行认知上的调整,要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根据来访者的身份特征,强烈的求助动机,该案例宜采用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为主。调整其对学习、高考、面对困难等问题的认知。具体运用倾听、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咨询、鼓励和重复技术、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参与技术以及指导、解释等影响技术。

  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求助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求助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与来访者约定咨询的时间,经协商决定,每周咨询一次,每次50分钟。由于目前咨询师尚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现正处于实习阶段,故不收取咨询费用。

  六、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运用倾听、鼓励和重复技术、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参与性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信任,为咨询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能初步了解来访者的情况,例如来访者的学习、生活情况,探究其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来访者主要的人格特征、成长经历、成长过程中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

  第二阶段,运用解释、指导等影响技术来分析问题,探究原因。

  来访者情绪困扰主要原因:一是脑海为什么总有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会重复出现,挥之不去,导致失眠。二是上课时有走神现象,学习效率低。三是各学科不平衡,成绩起伏大。四是高考如果不理想,怎么向老师和爸妈交待!

  针对其原因和来访者直接进行讨论。求助者脑海里总有一些没有意义的念头和情景会重复出现,挥之不去,其实是一种强迫思维的表现。在MMPI测试报告中Hs、D、Hy偏高,体现其在人格特征中有抑郁的倾向。在SCL-90量表测试中,F2的T分偏高,反映其有强迫倾向。在这样的人格基础上,遭到困难和压力往往会加重焦虑和强迫的表现。针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要多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遭到困难和问题要学会求助,多与老师、父母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减少内心自省的时间。年青人精力旺盛,每个人的能量必须要通过一定途径释放出来,而高三阶段活动量减少,能量不能从身体运动中释放,就从增加思维活动来释放能量。然后再来讨论各学科不平衡,成绩起伏大。虽然不同学科所学的内容不同但是学习态度、方法、技巧等都是可以迁移,试着注重薄弱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调整,来使成绩稳中有升。最后讨论怎么来看待高考?在探讨的过程中,来访者有顿悟的感觉。身体前倾,眼睛开始注视咨询师来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布置家庭作业:

  (1)采用自我放松的方法,实行腹式呼吸,每次不少于5分钟,每天要达到20分钟。

  (2)每天记录强迫性思维的时间、内容。

  (3)每天进行体育活动,活动量要大到出汗的程度。

  (4)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并记录下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咨询:调整认知,促进健康。

  第三咨询时,来访者反映自己的睡眠情况有所好转,在记录强迫性思维内容、时间的过程中减少了次数,注意力集中时间日趋增长。在高考模拟考中成绩有所提高。情绪比较开朗,脸上有了一丝笑容。但还是有一两个晚上会出现难以入睡的状况。

  1、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求他写下各科复习和考试计划,继续做好行为疗法、体育疗法、心理调节术。

  2、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其自信心。要求来访者说出自己的优点有哪些,一开始很惘然地看着咨询师,后经咨询师提示后,他觉得自己学习英语有天赋,音乐评论写得不错,篮球打得不错;能帮父母干些家务活;对人随和,与同学主动交往后还是受欢迎的;为人正直,上进心强。来访者讲一点,咨询师记一点,最后拿给来访者看的时候他有些开心,有点惊讶,没想到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鼓励他看待自己和任何事物都应该多看到好的、积极的一面。

  3、要求来访者总结这三个星期来对认知观进行了哪些调整,而这些调整是如何影响到情绪,从而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来访者进行思索总结后觉得自己明白了许多。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

  来访者的自我评估:通过三次咨询,来访者自我感觉睡眠有所好转,痛苦体验减轻,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学习已逐渐进入状态。

  咨询师的评估: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改善了睡眠,减轻痛苦程度,学习方法有所改进,与人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有所了解,而对存在不正确的认知进行调整。最后心理测验结果:SDS标准分为50。

心理辅导方案6

  一、活动主题

  养成好习惯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和游戏的辅导,让孩子们辨别好习惯与坏习惯,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成就人生的辉煌。

  三、活动性质

  支持性、发展性小组

  四、活动对象

  6-10岁儿童

  五、活动人数

  6-8人

  六、活动日期

  20x’x年2月5日,6日,7日,8日,9日共5次

  七、活动时间

  上午9:15-11:00

  八、活动地点

  武汉市硚口区青少年宫5-2教室

  九、活动课程安排

  第一节

  我们是好朋友

  小组的形成和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

  包括“我是,我知道”、“小组契约红绿灯”、“ 衣夹怪物”

  第二节

  好习惯、坏习惯

  区分好习惯、坏习惯

  包括“一元几毫”“情景模拟”、自由发言

  第三节

  抛开坏习惯

  在认识坏习惯的恶劣后在组员的建议下努力改掉坏习惯

  包括“吹吹”、“你言我语”、作业 布置

  第四节

  养成好习惯

  培养养成好习惯的`正确态度

  包括“找名字”、“作业体会”“击掌话离别”

  第五节

  做好习惯达人

  培养坚持不懈地养成并发扬好习惯

  包括“甜心”、儿童剧《锲而不舍》、礼品发放

  十、活动报名时间

  1、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需在2月2日(周五)上午9:30——12:00电话报名。电话:xxx

  十一、活动要求

  1、家长负责接送。

  2、参与活动人员需服从老师的安排,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或者进行其它活动。

  青少年宫

  20x’x年元月22日

心理辅导方案7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对教育这门事业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是给予高度的重视。成绩的好差,可以说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然而影响着成绩好差的又哪些因素呢?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每个个体都无法避免的一种心理。它可能来源于先天的不足,也可能来源于后天的生活经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它都有存在的可能。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因而自卑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那么自卑是怎样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呢?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三类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他们自身必定存在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是如何通过行为来得以表现的呢?它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何影响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有影响吗?

  补偿是因自卑而产生的,希望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及效果获得心理满足和平衡。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叙述:“如果我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走我的老路”,“孩子千万不要像我一样”,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报考某所学校,获得某个学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这样没有从实际出发教育孩子,仅仅满足父母的补偿心理,却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补偿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它与自卑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阿德勒认为克服或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补偿,那么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运用补偿呢?

  我常常想,每个人因为自身的不完美性,或许因为生理原因,或许因为家庭背景原因,或许因为童年事件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可能存在某方面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而这些自卑心理都可能影响着个体的性格形成,人际关系和价值观,那么在学习上的影响如何呢?这些方面分别可以采取何种补偿机制来进行干预呢?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进入了我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我特别留意了一些来访的学生,其中小辉这个个案中,在由浅入深的交谈后,我发现了他的问题大大受他来自家庭背景的自卑心理所影响,在与其班主任和母亲的交流中,我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对于这个个案做了相关的研究,我希望这个研究将会对教育工作有些许帮助。

  二、小辉是如何走出自卑阴影的

  (一)初识小辉

  小辉是我所在实习学校的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他的班主任老师推荐而走进辅导室。

  之前,小辉的班主任告诉我了关于小辉的一些简单情况。大致就是他学习成绩差,爱玩网络游戏。这些模糊的评价并没有使我对小辉留下深刻的印象。爱玩网络游戏在现今中学生当中也并非是希奇的事,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几乎每个中学生都会对网络游戏有所涉及,区别的也只是程度的深浅而已。而学习成绩差,我想也不能成为辅导的理由,在每个班级中,有学习成绩好的,自然就有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

  但是班主任对小辉的重视程度又让我不得不郑重的审视这个个案,因而约定时间进行辅导。尽管我认为班主任所描述的小辉只是一个典型的爱玩网络游戏,学习成绩较差的普通学生。但是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他恋上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变差,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怎样的动机,我想才是我辅导的重点所在。

  星期一中午12点是我和小辉班主任约定的时间。我一边辅导室里播放轻柔的音乐,一边看书静待小辉的到来。一会儿,门被敲响了,“报告!”一声怯怯的声音在门口响起,“请进。”我看到门口出现了一个清瘦的男孩,大约160cm左右,头发汗涔涔的粘在额头上,对于这种初秋的气候来说,一定是经过大量运动了,校服也被汗水浸透了,显得有些脏,一半塞在裤子里,一半露在外面。

  这时,他挠了挠头,说:“老师,是我班主任叫我来的。”

  “哦,好,那坐下吧!”

  他很拘谨地坐在了椅子上,我也在他身边坐了下来,近距离地打量了他。他的五官很端正,薄薄的嘴唇上已有一层淡淡的绒毛,虽然脸上汗渍斑斑,但依然掩饰不了这青春的气息。

  “好,那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吧。我姓顾,叫我顾老师就可以了。”说着,我用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他。他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姓名和班级。说完,便埋下头拨弄自己的手指了,似乎在等待我的询问。

  看着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我就自然将话题引到了运动上。

  “刚运动完?”

  “恩,刚和同学踢了球。”

  “哦,喜欢踢球么?”

  “恩。”

  “哦,老师也喜欢足球。可惜我不会踢,只能经常看看球赛了。喜欢皇马吗?”

  “喜欢。”他抬头看了看我,有些诧异。“皇马现在改称‘银色战舰’了,每个位置的球员都很厉害……”

  很快他进入了话题,并晃了晃身子,看来原来的拘谨开始放松了。

  “好了,那足球的事儿我们先聊到这里,下面和顾老师说说,为什么你班主任要让你来这里呢?”

  “哦,她说我成绩差。”

  “哦?就成绩差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哦,说我上课爱讲话,作业拖拉,爱玩网络游戏。”

  “这些都是班主任帮你总结的吗?”我微笑着问他。

  “恩。”他继续低着头。

  “那你自己觉得呢?班主任说的对吗?”

  “差也差不多。”

  “哦,那就是说还有些地方并不是像班主任说的这样的喽?”我继续问他,看来他并不完全认同班主任的说法。

  “有时候上课不是我在讲话,老师也说我讲的,其实是别人先和我讲话的。”

  “哦,这个我理解,就是老师错怪你了,其实是别的同学讲话,但老师仍然责怪你,对吗?”

  “恩。”他点了点头。

  “恩,这是老师的失误,那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吗?”

  “还好。”

  “哦,那就是大多数时候老师还是没有弄错情况吧?”

  “恩。”他又点了点头。

  “好,那这个情况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的,好么?那顾老师要问你一下,你和同学上课讲话一般都讲些什么内容呢?”

  “讲游戏的事?”

  “游戏?”

  “恩。”

  “哦,好的。那你和我说说游戏的事吧!一般你都玩什么游戏呢?”

  小辉抬头看了我一眼,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微笑地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说吧,不用担心什么,在顾老师这里,没什么不能说的。好吗?”于是,他开始絮絮地告诉我他关于玩游戏的一些心得,我认真地听着,不时给予肯定和反馈。他也开始放松,说话的声音也渐渐响了起来,眼睛也不再盯着自己的手指或脚尖,他开始注视我的眼睛,说话的时候脸上也偶尔会闪过一丝笑意。很快,45钟就在聊天中过去了,尽管小辉还有些害羞,但他说的话已经比我预料的要多得多。“好了,小辉,顾老师觉得和你聊天很有意思,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不过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改天再聊,好吗?”“好。”他点了点头。接着,我们约定了星期四的中午见面。然后,小辉竟然微笑着和我告别,这让我很意外也很欣喜,看来今天的初次见面并没有给他带来不愉快的感觉。

  第一次辅导,我仅仅安排了一些轻松的话题,尽量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并没有给予任何针对性的辅导。因为本身小辉身上不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期望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轻松的聊天形式,与小辉建立起信任的基础,以便辅导的深入。

  (二)和班主任的接触

  下午放学前,我带着一些辅导记录,想对小辉的班主任做一些反馈。班主任大约35岁左右,身材瘦小,表情严肃,显得有些亲和力不足。这次她告诉我了小辉的一些具体情况。在小学升初中的模拟考中,小辉的成绩在班中并没有现在这样不尽人意,但进入初一以后,他成绩下降很快,尤其是数学,甚至屡次考试出现不及格。并且各门功课都出现作业拖拉的情况,任课老师催他教作业,他答应的很好,但仍不见行动。上课的时候经常与同学讲话,下课也跑的无影无踪,找他做作业都找不到人。最近,据他的母亲反映,得知他回家后常常玩网络游戏,母亲多次劝阻都无效,且常常乘他母亲不在时偷偷地玩,让他母亲感到十分头疼。为此,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但效果均不明显,成绩也没有起色。班主任告之,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基础并不优秀,在年级中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劣势,因而她对小辉的成绩更是十分关注,她一直期望可以全面提高班里学生的成绩。

  通过和班主任的接触,我觉得班主任对于班中学生的成绩尤其关注,虽然这是工作的职责所在,但在放学后,仍然将全班同学留下来进行统一自习,这些做法有些值得商榷。尽管我理解她作为班主任迫切渴望提高班级成绩的心情,但对于这样的集中补课仍不能认同。更让我好奇的是,究竟是何种动机让她产生如此迫切和强烈的需求呢?

  (三)了解小辉

  星期四中午,小辉如约来到了辅导室。

  “吃吗?”我拿了益齿达给他,他接过后,便拿了一粒,坐在了老位置上。

  “这两天怎么样?心情好么?”

  “还好吧!”他微笑着回答。

  “那有没有因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啊?”

  “数学课上被老师批评了。”

  “哦,讲话了?”

  “是我问同桌题目,因为我听不太懂,后来老师就说我讲话了,还让我上课不要讨论题目。”

  “哦,这样啊!那好的,听上去还是有进步啊!那作业有没有拖拉呢?”

  “也是数学,因为我做不出啊!”

  “哦,是这样啊。那也情由可缘。那后来会做了吗?”

  “同学和我说了,但还是不太会。”

  “哦,那可以问老师啊,试过没有?”

  “没有。”

  “怎么不试一下呢?”

  小辉低着头没有回答,“那下次试一下,好吗?”

  “恩!”

  “那下面和顾老师说说你玩游戏的事吧,上次听你介绍了几种游戏,顾老师回去也试着玩了一下,的确满有意思的。不过我觉得要升级很费时间啊!你那么高的级别都是什么时候升的呢?”

  “就是平时上网的时候就玩游戏啊,挂时间就可以升级了。”

  “哦,那你一般什么时候上网呢?每天都上吗?”

  “恩,基本上每天都上。”

  “妈妈每天都让你上网吗?”

  “没有,她不让我上的,是我乘妈妈不在时候偷偷上的。”

  “那是什么时候呢?晚上吗?”

  “恩。”

  “作业做完了?”

  “恩。”

  “那做完作业一般是几点呢?”

  “差不多8点多。”

  “那这时你还不睡觉?你妈妈还不在家?”

  “恩,有时候她在家我就睡觉了,不过有时候她接了电话,就要出去了,我就不睡觉听她打电话,打完她出去了,我就起来玩。”

  “哦,那你爸爸呢?”

  “他住在别的地方。”

  “住在别的地方?能和顾老师解释一下吗?”

  他低着头,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一会儿,他低沉地说“他们离婚了。”

  “哦,这样啊。”我顿时感到自己有些突兀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好了,小辉,老师知道了。”

  ……

  后来,随着辅导次数的增多,谈话的深入,我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小辉的情况和他内心的一些想法。

  小辉成长在单亲的家庭,随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他的生活学习比较关心,但他仍然时刻想念着他的父亲。他的小学同学中有不少都知道他的父母离异,同时也在他面前流露出不屑与他亲近的态度,这让他对自己父母离异的现实产生深深的羞耻感和自卑感,同时他也开始疏远这些知道他家庭背景的同学,并且他也害怕被现在初中的同学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于是他也刻意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下课经常跑到别的班级,找他小学的一些不知道他家庭情况的朋友玩,这就是老师说的下课都找不到他人的原因了。另外,他上课讲话大多和同学聊一些游戏的事,他说,他的成绩不好,同学都不和他讨论学习的事,唯一能和班里同学做长时间交流的,就是一些关于游戏的事。于是他积极练级,告诉同学他的游戏经验,希望可以和他们做一些交流。而下课,因为要出去找小学同学,也就没有时间讲话,于是只能在上课的时间讲了。就这样,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回家心里就想着妈妈几时出门,自己可以玩游戏,于是成绩就不断下滑。在了解了小辉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后,我想我可以理解小辉,包括他的玩游戏,包括他的贪玩,不做作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他的自卑心在作祟。

  “顾老师,我很想我爸爸,每次同学们说起他们的爸爸,我都只能不说话,或者走出去玩,不然我会很难受。我很想和他们一样,每天回到家都能见到爸爸妈妈。”这是在后期我对小辉的辅导中小辉告诉我的原话。

  辅导到这里,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小辉成绩变差的原因了,是他不完善的家庭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自卑感,他害怕同学知道他的家庭,以至他将自己远远地与同学隔离开来,借此保护自己。而在渐渐失去同学,成绩也下滑的同时,他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班中的劣势,于是他只有通过唯一自己还擅长的网络游戏来渴望获得同学的一点认可,以此来肯定自己。

  对小辉后期的辅导更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想法。

  “他们成绩都比我好,学习上的事他们都没什么好和我说的,只有说到游戏我才和他们有话说,他们也才能听我说,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还来问我怎么玩的。”

  “那这个时候你有些什么感觉呢?”

  “我觉得自己比他们厉害。”

  “是不是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觉得自己比他们厉害呢?”

  “恩。”

  “其他没有了吗?仔细想一想好吗?”

  “好象画画的时候也是这样。”

  小辉和我说过他在上美术课和英语课的时候讲话的次数比较少,因为画画是他的兴趣所在,而英语老师上课又比较生动有趣,所以这两门课上他一般都会听的比较认真,讲话的次数就少了。

  “那你画画得不错吧?”

  “恩,画的比别人好,班里出黑板报都是我画画的。”他自豪地告诉我。

  “哦,那很好,看来你肯定画的很好了啊!”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小辉自豪的说话,我很惊喜,我想画画或许可以成为改变小辉自卑心理的切入点。

  (四)再见班主任

  在了解了小辉的这些情况以后,我再次向班主任做了反馈

  原来班主任并不知道小辉成长在单亲家庭,当然也不知道小辉内心的想法,在我将小辉的这些情况告诉她以后,她也开始认同自卑感才是小辉这些行为背后的根源。同时她告诉我关于她自身的一些情况,她说她是今年刚从县城的某所学校转来这里的,从县城到城市开始当然有些不习惯,包括与这里其他老师的沟通交流都比较少,当他们用方言交谈时,都会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而这个班是她带的第一批学生,她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好这批学生,于是便十分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可能导致自己疏忽了这些学生在生活方面和内心的一些问题,她说很感谢我帮她了解了小辉,她也愿意和我一起共同努力,帮助小辉走出自卑的阴影,融入到班级中,提高学习成绩。

  听过班主任的这一番话,我想我可以理解她这份迫切希望改变小辉的心情了。从县城的学校到城市的学校,面对全新的环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有一定改变的基础上,班主任感到自身的不适应,并且产生一种与周围的环境和群体格格不入的感觉,从而竭力想通过提高班级成绩的途径来证明自己,我想这也是班主任对自身与现实生活产生自卑感的一种补偿。

  随后,我和班主任一起制定了一些帮助小辉的方法,希望可以尽早帮助小辉摆脱自卑的心理,或者改变这些消极的补偿。

  (五)帮助小辉走出自卑的阴影

  在小辉告之了他的家庭情况以后,我约小辉进行了第五次的辅导。以下我打算对小辉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尽量帮助他早日走出自卑的阴影。

  “小辉,这半个月来,顾老师经常和你聊天,通过我们的接触,顾老师发现其实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而且你的内心也并不甘心落后于人,是吗?”

  “恩,是的。”

  “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吗?”

  “想,那你采取过一些行动吗?”

  “就是做作业,听课啊!”

  “现在你的成绩已经落后于人了,对吗?想要赶上去,仅仅听课和做作业就够了吗?”

  “不够。”

  “那你想想要怎么做呢?”

  “上课不讲话,作业按时做,还要回家复习,不玩游戏。”

  “好,说的很好。那你能做到吗?”

  “我想这么做的,可是我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说说你想做的事?”

  “我也想上课不讲话,可是不是上课很枯燥。就是我听不懂,所以就和同学讲些游戏的事。”

  “小辉,顾老师记得你和我说过,你在学习上没什么可以和同学沟通的,所以希望在游戏上比他们厉害,对吗?”

  “是的,那你现在还是这么想吗?”

  “我知道学习比游戏重要,可是我就是考不出好成绩啊!”

  “好,考出好成绩的第一步是什么,你知道吗?”

  “恩?”他看着我,似乎在等待我的答案,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的期望。

  “就是上课要认真听啊,上课不认真听,作业怎么做的出呢?作业都做不出,考试又怎么能拿高分呢?”

  小辉默默地点了点头。

  “小辉,老师知道你一直觉得你有一个不完整的家,你觉得这是件丢脸的事,所以你不想让同学们知道,你和班里的同学走的很远,这也让你在班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是吗?”

  小辉低着头,没说话。

  “小辉,你很介意你爸爸妈妈离婚这件事,对吗?”

  他还是不说话。

  我想应该给他点时间思考,当初他可以告诉我这件事,我想这次他也可以告诉我他内心的想法。我静静地等,辅导室里十分寂静。

  “顾老师,我很想我爸爸,为什么他们要离婚,为什么别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家,我没有?……”小辉哭了,他抑止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很难受,可是我知道现在我不能和他一起落泪,我需要给予他的不是同情,而是帮助。

  “小辉,顾老师知道你很想念你爸爸,我想你爸爸也同样很想念你,你爸爸和你妈妈离婚是因为他们不适合在一起生活了,这是他们之间的问题,你明白吗?”

  “我不明白,有问题不能克服吗?”小辉第一次产生了反抗的情绪。

  “那你是觉得他们没有去克服,对吗?你觉得无论他们之间产生什么问题都应该继续生活在一起,是吗?”

  “我觉得他们经常吵架,都不好好说话,吵架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小辉,事实上,你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不论他们有没有去解决问题,他们已经分开了,也许他们觉得这样是最好的方法呢?”

  小辉没有回答。

  “顾老师觉得,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考虑你的父母应不应该离婚,而是学会去接受这件事,去面对这个事实。你懂我的意思吗?”

  “恩。”看来他的情绪是有些稳定了。

  “顾老师觉得你应该明白一点,即使你的父母分开了,可是他们对你的爱是不会减少的啊,他们还是一样关心你的生活,关心你的学习,是吗?”

  他点了点头。

  “其实你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有爱你的父母,对吗?”

  他又点了点头。

  “不要因为你父母离婚这件事,影响你的学习,影响你的生活,好吗?如果以前有,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慢慢改变,好吗?”

  “顾老师……我真的很想他们在一起……”小辉又哭了,可是他点头了,他答应了改变。

  “顾老师知道你的心情,我明白的。”我给他递了纸巾,拍着他的后背,有时候这些家庭的问题也真的让我感到很无奈,我知道孩子是无辜的,可是最无辜的人却最有可能是受伤害最深的人。小辉要如何面对,他能面对吗?我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关于上课讲话,我教给小辉“皮筋疗法”,我给他准备了一根皮筋,让他在控制不住要讲话的时候就用皮筋弹一下自己,但是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在下课的时候,做下记录,记录哪节课说了几次话,弹了几次皮筋。小辉答应了我,并且答应下次辅导时将记录的内容带来交给我。

  关于作业拖拉,成绩较差和作业拖拉,我已经和班主任协商采取对小辉结对子的办法,将班里一名学习品行优秀的学生与小辉结成学习小组,小辉有不懂的题目可以询问这位同学,并让小辉经常和这位同学一起做作业,养成比较优良的学习习惯。

  关于玩网络游戏,我介意他做完作业以后,在妈妈的监督下,可以玩一定的时间,并且让他写下玩游戏的心得或者感悟。

  同时,我和班主任及一些任课老师商量,在上课的时候尽量多给小辉一些发言的机会,期望可以让他集中注意力一些。

  一个星期以后,小辉带着他自己的记录内容又来到了辅导室。

  我看到了他每天的弹皮筋记录,其实结果对我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小辉自己真的认真去做了,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欣慰。

  我首先和他分析了他的记录,发现他在语文课上说话的次数比较多,他说是上课在念课文的时候比较容易讲话,尤其是第二遍,不想念,觉得很枯燥。这个我建议他在下次念的时候多注意体会课文的意境,并且告诉他其他同学或许也有这样的感觉,但他们都会注意克制自己的这种情绪,把课文念完,希望他也能这样,小辉答应会尽力去做。然后他交给我了他关于游戏的记录。内容大致是说,他今天做完作业想玩游戏,可是想到妈妈未必会同意,所以就先问了妈妈,妈妈开始不同意,可他让妈妈监督自己玩一个小时,妈妈很意外,就答应了。一个小时以后,妈妈催促他时间到了,他就不玩了。妈妈很开心,他自己也觉得很高兴,既玩了游戏,也没有惹妈妈生气,更重要的是还没有耽误功课。看来,他真的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我想这份心得应该对他有所帮助。

  小辉就这样,每星期带着他的记录来辅导室。我们一起分析他的每一次进步,改进他的不足。班主任告诉我,小辉下课不再到处跑了,上课讲话次数也比以前少多了,作业拖拉现象也减少了,总之就是进步明显。看来辅导开始见成效了。

  (六)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

  很快期中考结束了,随着成绩的公布,家长会的召开也迫在眉睫了。小辉的成绩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并且英语成绩还处于全班平均分之上。家长会上,小辉的妈妈指定要见我。于是我第一次和小辉的妈妈见了面。

  小辉的妈妈中等身材,穿着朴素,不施粉黛,但依然可见年轻时的姣好面容。他妈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些感激的话。随后,她告诉我,她自己的学历不高,她深深体会到低学历的痛苦,小辉是她的希望,她一直希望小辉可以上重点大学,所以从小到大她都十分注重小辉的学习成绩,小辉的成绩也一直还可以,可自从她和小辉的父亲分开以后,小辉就一直闷闷地,变的不开心,不合群,周末就在家玩网络游戏。她一直为自己没有给小辉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内疚,她想补偿小辉,所以她竭尽全力照顾小辉的生活,希望小辉好好学习,可是没想到偏偏事与愿违,小辉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差,成绩也不断下降,班主任向她抱怨,她就责备小辉,而小辉却丝毫没有改过的迹象。为此,她几乎束手无策。不过所幸在班主任和我的帮助下,小辉终于改变了许多,成绩也有所提高了,真的让她感到很欣慰。后来,我告诉她小辉在辅导中多次提到很想念自己的父亲,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加强小辉父亲和他的联系,或者可以让小辉的父亲多对小辉进行学习上的鼓励,看看是否可以帮助小辉取得更大的进步。小辉的妈妈答应和小辉爸爸商量一下。

  (七)辅导的结束

  随着实习的将近结束,我也结束了对小辉的辅导。后来,小辉向我要了通信地址,希望与我保持信件交流。至今,我也和小辉通了几次信,大致都是谈一些他的学习生活,最近他告诉我,他爸爸每星期都会来家辅导他的数学,所以他现在的数学成绩已经有所提高了。他说他现在感到生活很美好,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他说他再也不感到自卑了,他觉得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很出色,现在班主任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绘画,他很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

  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小辉已经走出过去自卑的阴影了,今后的他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

  三、问题讨论

  在小辉的辅导过程中,我对小辉作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小辉的班主任和他的母亲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了解。经过分析和思考,我觉得在小辉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自卑来源。

  (一)、小辉的自卑心理

  小辉的自卑可以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家庭。他父母离异的现实,造成他对家庭的不满,而后通过他与周围其他同学家庭的比较,使他进一步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完美,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导致他害怕与同学接触、交流,害怕同学知道他的父母离异的现实。第二个方面是他的学习成绩,这也可以说是受前者的影响。小辉的成绩较差,更让他感到难以和同学交流,于是他只有将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第一方面的自卑让他感到爱的需求无法满足,第二方面的自卑又让他在自我价值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于是他就通过与小学旧同学之间的交往和网络游戏来得以补偿。尤其是网络游戏,他在学习上的挫败感,使他觉得自己落后于其他同学,所以只有通过网络游戏让他对自己肯定,达到内心的平衡。

  (二)、班主任的自卑心理

  班主任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可是她内在的动机是什么呢?班主任从县城调到城市,环境变的复杂了,竞争变的激烈了,人与人之间的厉害冲突加剧了,在她体验到这些以后,就担心自己技不如人,于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比别人差的看法,便表现为自卑感,然而她内心又不甘心这种状态,希望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弥补,以达到心理的平衡,所以她对学生的要求变的严格,对成绩变得关注。

  (三)、妈妈的自卑心理

  妈妈对小辉生活很学习都十分关心,她希望小辉能够成绩优秀,考上重点大学,因为她深深体会到自己学历低的痛苦,所以她希望小辉不要重复她的路。同时,她也为自己没有给小辉一个完整的家庭而感到内疚,她更希望小辉可以像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于是她更努力地照顾小辉。所以妈妈的自卑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她自身低学历的现实,二是她离异的婚姻。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的产生至少有三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由于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而引起的不完美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没有别人完美,因此可以称之为“先天性自卑感”。比如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如眼瞎耳聋、跛脚残手等,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完美,这种不完美经过不断地强化,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第二种原因是由于出生后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即早期的生活经历而引起的自卑感。个体由于出生后在家庭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一定的温暖等,从而产生一种不得志感,经过不断强化,也会成为自卑感。例如父母离异后,孩子在某方面欠缺照顾,没有感到足够的温暖和重视,便容易形成自卑感。第三种原因是由于个体走上社会后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而产生的自卑感。个体走上社会后,面对复杂的环境,激烈的竞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导致自己的行为受到阻碍,如产生较多的失败,就会在产生一种技不如人,自己比别人差的认知,久而久之便表现出自卑感。

  可见自卑感在个体成长的各个时期都容易形成,人人都无法避免,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因而个人采取的补偿也各不相同。小辉、班主任和小辉妈妈的自卑都并非先天性,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遇到环境的改变,或是自身的某些经历,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程度的自卑,同时他们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补偿。班主任和小辉妈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采取积极的行为来补偿,而小辉却是一种消极的补偿。在看到这一点后,我想小辉的问题所在只有通过转化他的补偿来解决。他对父母的离异一直保持一种不理解,甚至敌视的态度,这是个体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我尝试与他沟通和交流,改变其认知来解决,并促使其父亲给予小辉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小辉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感,通过网络游戏来补偿,平衡内心的需求,最终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这一方面,我为他设计了一些其他的补偿,使他的优势得以发挥。

  四、建议

  根据我对小辉辅导过程中收集的一些资料,并对小辉行为背后原因的了解和分析,帮助小辉走出自卑的阴影,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塑造,情绪情感的形成都有莫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当尽心尽力。

  2、不要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孩子在人格上和大人是平等的,孩子不是为大人而活着,也不是只为将来而活着,儿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他们有权利为现在的需要活着。

  3、不要把孩子当成附属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心特点,有自己的个性、意志,应该像大人一样地受到尊重,顺其天性而导之则有利,逆其天性而阻之则有害。

  4、不要把孩子看成弱小的、任人支配的小不点,孩子要自己成长,是任何大人也代替不了的。孩子不是一团泥,谁也无法主观地支配他。

  5、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类人,教师除了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以外,也不可忽视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以便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意念去要求学生,而要因材施教,注意时间、地点、情况和采取的方法,以避免一撮而就,千篇一律。

  6、采取正确的补偿方法。克服与超越自卑感的方法就是补偿,但如何寻求正确的补偿,还需要个体、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辅导后记

  小辉的个案是我在实习期间所接触的,严格的说这是我所接触的第一个了解地比较全面的、开展地比较完整的个案,同时也是第一次带给我强烈震撼的个案。

  小辉是由班主任推荐而来的,他的大致情况也是通过班主任的介绍得以了解的,总的说来就是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有些厌学,同时酷爱玩网络游戏。具体表现在上课讲话、作业拖拉,成绩也越来越差,老师对他批评,他低头不语,但却又屡教不改,所以实在让班主任感到有些头疼。听了班主任这样的叙述,我对小辉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除此便没有其他感觉了。

  但是见了小辉以后,看到他拘谨的表情和眼神里流露出的胆怯,还有不时的沉默,这种种都让我感到小辉内心似乎比同龄的孩子蕴藏了更多的东西,同时他也似乎在抗拒着什么,是对辅导本身存在着抵触情绪还是他在拒绝被人了解呢?或许他的问题远非仅仅是学习缺乏主动性那么简单吧,我这样猜想。所以在与小辉最初的几次见面中,我都尽量较少地去涉及他的学习状况,而采取了迂回策略,致力于聊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希望可以以此建立起他对我的信任。

  果然几次接触后,小辉的拘谨有了改善,渐渐会对我畅所欲言了。这样在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础之后,我才逐渐将话题转到学习上,虽然他还是有些胆怯,但至少在我的引导下,他一直在真诚地和我交流着。随着辅导次数的增多,对小辉了解的增多,问题的实质也更清晰了。原来小辉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爱玩网络游戏都和他的补偿心理有关,而他的补偿心理又源于他的家庭背景。

  小辉的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生活,而父亲已经组建了另一个家庭,对他也渐渐疏于关心和照顾。现在母亲因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也日渐繁忙。而小辉进入初中以后,在全新的环境下,并没有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班级和同学中间,因为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害怕同学会嘲笑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所以内心充满着对新同学的排斥,而不愿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往和交流,下课时候,也总是去别的班级找小学的同学玩,这就是为什么班主任说一下课就找不到小辉的原因了,而上课的时候他也就常常没办法一下子安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来自家庭的自卑情绪也深深地困扰着他,强烈地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于是学习成绩便一路下滑,而学习上的这种挫败感,又只有通过网络游戏中的成功体验而获得补偿,同时我想获得补偿的还有来自游戏中的这种酣畅淋漓的远离现实的体验,这远远比他的现实生活来得轻松和自在。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自卑感,而自卑则产生补偿,在某一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便希望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那么作为小辉来说,也许家庭的温暖是他最大的缺失,所以他在这方面感到自卑,他不愿与人交流,怕同学知道他家庭的秘密,于是校园生活对于他来说也毫无乐趣可言,学习也丝毫没有吸引力,成绩也越来越差,这便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自卑心理,那么来自家庭和学习两方面的自卑又要从哪里得到补偿呢?只有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了,网络游戏里不会有人知道他的任何信息,网络游戏也让他第一次产生了比其他同学厉害的优越感,这种感觉是在学习和家庭中无法得到和体会的,所以他进一步迷失在了网络游戏中……终于明白小辉的根源性问题所在后,我却一点也没有轻松起来,甚至有些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作为一个年轻的心理辅导老师我拥有一腔的热情,但是在面对实际的问题操作中,我想我缺乏的是经历和经验,在小辉的问题上,除了正视、接受,我不知道其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变得坦然一些,并且真的可以做到坦然面对吗?我自己也非常心虚,或许我可以从认知上试图尝试着引导他换个角度看问题,然而事实上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我相信对于小辉,一个初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现状绝对不是可以轻易接受的,而由此造成的伤害也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因此在对小辉的后期辅导中我常常感到很无奈,纵然是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解了小辉补偿心理产生的最初根源,可是横亘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却是我束手无策的。而不能从问题的根源着手,那么所有的辅导也只能流于表层。所以,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和小辉的父母取得联系,尝试使他的父母认识到引发小辉如此学习状况的心态背后的根源就是他们离异这一现状带给小辉的阴影,并且要改变小辉的这种补偿心理,除了小辉自己,父母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的关键力量。因而整个辅导的策略是一方面,从认知上让小辉认识到父母的分开对于他的影响并非一味消极,同时,也让小辉的父母对小辉的关怀更多也些,这样也有利于小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并且再辅以一些行为主义的操作技术来改变小辉的学习方法,并为他设计了一些其他的积极补偿,使他的优势得以发挥。

  辅导结束后小辉还和我有过几次通信,告诉我他的一些近况,并且通过联系班主任我也知道了他的确有了不小的转变,这都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可是内心却仍然隐隐担忧,这样的进步会一直维持吗?他那离异的父母能一直这样积极地对他保持关注吗?忽然感到很无力,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助人自助,那么我有没有达到目标呢?小辉已经真正摆脱父母离异的阴影了吗?远离我,远离班主任,远离父母,小辉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呢?也许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就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可是对于小辉而言,这样的日子真的已经无法得到了。记得我的导师告诉过我,现在青少年当中很多的心理困扰包括学习问题都是由家庭问题所引发的,而家庭问题也正是我们最束手无策的,我想这个或许就是我做这次个案后的最深体悟了,即使辅导的技术再巧妙,但是若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所无力解决的,那么一切都只有拭目以待了。毕竟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的,三方的努力缺一不可,而任何一方的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尽管在对小辉进行辅导以后,班主任告诉我他有了进步,并且他母亲也再三地对我表示感谢,但是反思整个辅导的过程,我认为自己都不够自信,甚至有过很大的怀疑和彷徨,这样的态度可能会让我对小辉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影响到辅导的效果。所以这一点我认为我做的非常不果断,在今后的辅导中需要更努力地改进和完善。

  另外,在这次辅导中,我也和小辉的班主任和母亲有过正面的接触,虽然次数不多,但我还是了解到她们的补偿心理在教育小辉的过程中也明显使自身的态度变得更加激进,虽然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方法上仍然有待商榷。虽然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卑,希望从其他方面得以补偿,但是补偿也分为积极的补偿心理和消极的补偿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的补偿心理更能够让我们的心理达到持久的健康的平衡状态。

  对于小辉的辅导,是我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始,一边总结一边反思,不断回顾着过去,这些都将成为我的宝贵财富,伴随我在心理辅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吧……

心理辅导方案8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定的社会交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个体无法脱离社会群体单独获得发展。借助良好的人际交往,个体可以在其整个人生历程中不断建构出各种具有不同意义的人际关系,进而更好达成个体意愿,实现人生目标。人的认知经验、动作经验和情绪经验等也是可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的。社交动机则是个体人际交往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在此基础上,人的个性品质得以形成,能力素质得以发展。为了适应所处的环境,让自己更好的被他人和社会接受,个体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有效行动指南。活动地点:音乐教室活动时间:60分钟顺序活动目标时间具体安排一团体建立酌情同学自我介绍小游戏二人际适应和熟悉45分钟暖身活动10分钟左右“火星人来了”主活动25分钟“征兵总动员”讨论与分享10分钟三期望10分钟写给未来的信/画

  (一)活动团体活动——团体建立从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选27名为代表,大家分别进行自我介绍。

  (二)人际适应和熟悉此活动有三个环节组成:

  1、暖身活动:火星人来了

  1)准备:教室、塑料充气棒、音乐、火星人的标牌

  2)师:活动语言引入选出两名志愿者扮演火星人,一人一个塑料充气棒,两人必须手拉手,不能松手。他们用充气棒触碰任何同学说:“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被碰到的同学说:“碰!”做出被电击的状态,并加入到火星人中间去,手拉手,直到所有同学都被抓到,计时。分享:

  1、当你被抓到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为什么人越多的时候就越不容易抓人?

  3、彼此之间拉着手去完成共同任务时的感受是什么?

  2、主活动:征兵总动员

  1)活动准备:音乐、抽签纸

  2)师:语言引入学生围站成一圈,由我抽签选三人当“小队长”,限时十分钟,允许小队长自由教室里走动,邀请其他同学加入自己所在的队伍,如果游说成功,则新加入的队员与其他队员手拉手,一起帮队长加快“征兵”行动;如果游说不成功,不能强行“征兵”。比比哪小队人数最多,就是胜利者。时间宽裕的话,可以轮换小队长,重复游戏。分享与讨论:

  1、你通常用什么方式认识新朋友,跟别人介绍自己?

  2、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就说服别人,而有的人则不行?

  3、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呆在一个小队里?

  4、如果你当小队长,你认为如何进行“征兵”最有效?

  (三)活动暂时结束:

  写给未来的信/画两张信纸,可以用画也可以装饰信封。你们可以在信上写下你那时的自己期望,你可以使用这些词汇来表达你的计划,例如“学会……”“改变……”“成为……”“实现……”等,信被保存在一个地方,我们将在不久的时间内发到主人手上,那时对照一下,自己是否实现了自己承诺的那些行为?

心理辅导方案9

  活动名称:敞开心扉交朋友

  活动目标:

  1.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检视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互动程度。

  4. 让成员学会敞开心扉,主动去接纳、喜欢和肯定他人。

  5. 在朋友之间,要学会信任和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富。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新型至卡片若干张,用硬纸绘制的标有十个等级的心情温度计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只。

  活动程序:

  (一)“坐地起身”暖身游戏(10分钟)

  1.将成员随机分成两组,确保两组的人数以及男女生的比例差不多。

  2.每组先派出两名成员,背靠背、臀部贴地、双臂相互交叉地坐在地上。当领导者发出“开始”的指令时,两人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要求在站起的过程中,手不能松开,也不能触碰地面。如果成功站起,则该小组继续增加一人,三人一起手挽手地坐地起身。如果失败则重新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方可再增加一人。如此类推,小组成员全部成功地一起坐地起身者为胜方。

  3.在游戏过程中,领导者负责发出“开始”的指令,并监督各小组不要犯规。

  (二)“爱在指间”(30分钟)

  1.活动过程

  将团体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一组成员围成一个内圈,再让另一组成员站内圈同学的身后,围成一个外圈。内圈成员背向圆心,外圈同学面向圆心。即内外圈的成员两两相视而站。成员在领导者口令的指挥下。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领导者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1)伸出1个手指表示“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2)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并和你做个点头之交的朋友”;(3)伸出3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朋友”;(4)伸出4个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领导者发出“动作”的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向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个手指。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4)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握住对方的双手;(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一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成员相视而站,跟随领导者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以此类推,直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一手势”为止。

  2.领导者引导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多(或为什么只完成了这么少)的亲密动作?

  (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你伸出的手指比别人多时,心里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领导者点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或厌恶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交互原则。对于交往的对象,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

  4.成员分小组进行讨论:“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喜欢和肯定?”

  5.领导者小结与人主动交往的方式,如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关心别人,主动约别人一起出去玩,等等。

  (三)盲人旅行 (20分钟)

  1.活动过程

  (1)将教室桌椅布置成几个障碍物。随机将同学分为两人一组,一人当盲者,一人当领路者。盲者用布遮住眼睛,领路者以话语辅导盲者前进,并饶过障碍物,但两者不可以有肢体接触。

  (2)时间限制为三分钟,三分钟后更换盲者为领路者者,领路者为盲者,在进行三分钟。回到座位,自由发言,讨论刚才的感受。

  2. 领导者引导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成为盲者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觉?害怕?担心?还是兴奋?当知道与你一起搭档的是你不熟悉也不了解的人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你相信你的搭档会正确的带路吗?有想过要把搭档交换成自己熟悉的人吗?当领路者一路领着你安全畅通的走完障碍物时,你的感觉又是什么?

  (2)当你领着盲人顺利的完成任务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有成就感吗?

  (3)当你看着本不了解的两个人配合默契的完成任务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想想,如果是自己,会顺利完成吗?

  (4)你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3.活动小结。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是团结合作相互信任的,你毫无条件的信任我,我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帮助你。就比如刚才的游戏,盲人完全信任领路者,而领路者感觉到了盲人对他的信任及尊重,为了不让盲人失望,必定会全力以赴的帮助盲人。如果,你不信任对方,迟迟不肯前行,还这里问,那里摸,领路者也肯定会不耐烦的,那样,你们的任务就很难完成了。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和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更是要

  (四)“团体检测站”(15分钟)

  请每位成员从大红、粉红、橙、黄、蓝、绿、紫、白、黑、灰等各种颜色的心形纸卡中挑选一个,代表自己进入团体的心情。并在心情温度计上画上相应的温度,代表自己在团体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温度越高表示在团体中的参与程度越高),然后加以解释说明。

  (五)小结(5分钟)

  领导者总结今天团体辅导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原则。强调敞开心扉、主动交往以及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性。

心理辅导方案10

  一、强化自信

  不管你现在是成绩拔尖,还是跟别人有一定差距,千万别忘了每天都带着信心起床。不论个人情况怎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同学基础扎实根底深,不论中考如何变,都能游刃有余;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敏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理解能力强,对考创新的活题尤为适应;有的同学阅读面广,视野开拓,心理素质好,抗挫能力强,善于超水平发挥。不管怎样,在中考前夕,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看、多想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

  每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希尔顿是世界酒店大王,现在他的酒店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但他起家时仅有200美金。是什么使他获得成功呢?希尔顿回答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自信。

  可见,信心孕育着成功,信心能使你创造奇迹。拿破仑说:在我的学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一字眼。正是这种自信激发了他无比的智慧与潜能,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一代名将。

  在现实中,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的话,那么丢失信心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在中考中失利,他们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

  二、优化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生活中,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像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婆婆非常疼爱她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均为小贩,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布鞋,这个婆婆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整天哭泣,雨天又担心小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又整天流泪。街邻叫她哭婆婆。后来一位先生开启她说:我为你感到高兴。晴天您的大女儿的伞卖得好,雨天小女儿的鞋卖得俏。婆婆听后,脸色马上转阴为晴,由哭到笑,街邻又叫她笑婆婆。

  哭婆婆变为笑婆婆的故事说明: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情绪就不同,结果就两样。变换角度看问题,情绪自然调整过来了。在迎考复习和中考中,要学会转移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听听轻音乐,哼哼小调,或伸伸手,弯弯腰,摇摇脖子,扭扭屁股;或漫步户外,看看云霞,听听蛙声;或与同学聊聊天,讲讲趣事,幽默幽默。考场上可做做深呼吸、望望窗外。通过这些,调节了心理,优化了情绪。

  三、自我减压

  临考前降低心理预期目标,不要老想着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班。要知道中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全部。只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就是胜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对进入最佳状态关系很大。若把复习与考试看成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很快进入状态;把它看成一种锻炼,会以平和的心态投入;把它看成一次机会,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四、自我质辩

  自我质辩是心态自我调整的’良方之一。比如,有离中考越近,便越担心自己能力的忧虑的同学,不妨进行如下自我质辩:自问:这种担心必要吗?自答: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学习认真,虽不十分优秀,但只要认真做好考前准备,正常发挥,这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好,根本不必为这无端的担心而苦恼。

  又问:这种担心有利吗?自答:没有,它有百害无一利,它松懈人的斗志,转移人注意目标,若不及早排除,到考后将悔之晚矣。

  再问:我该怎么办呢?自答:最要紧的是对考试充满自信,要有条不紊的复习,扎扎实实地做好考前准备。通过这样自我质辩,心中的担忧也就化解了。

  五、积极暗示

  积极暗示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消除烦恼。消极暗示会降低人的信心,徒增忧心。考生在考前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积极暗示,自我打气。我行,我一定行,我潜力大,我进步大,我喜欢挑战。如遇到自己实在解不出的难题也不要忧心忡忡。从狐狸吃葡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聪明过人之处。面对一颗自己确实吃不到的葡萄,与其在架下上蹿下跳白费力,还不如说这颗葡萄是酸的,另找甜的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以长补短,同样可以成功。

  通过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驱散忧郁,克服怯懦,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把自己的心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六、潜心每一步

  淡化对中考的神圣感与高不可攀感,集中注意力关注如何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杂技演员,人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走钢索,没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险象可想而知。但瓦伦达毫不畏惧,每战必胜。

  有人问他成功的诀窍,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步,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不为其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考生要想获得成功,就应有这种瓦伦达心态。在应对中考时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和困难,不要无端地给自己预设困难,让自己还没开始就先怯场了。只要你别把中考看得那样神圣,那样高不可攀,你学习起来、应对起来就会轻松多了。其实,每一个同学从入学开始,每天都在为中考做准备,每天都在一步步走近中考。六月的中考只是一次比较大一点的检测而已。

心理辅导方案11

  乐凯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活动目标: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使班级成员尽快相识,初步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关系,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意识和能力,为个人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团体成员:初一各班同学

  三、活动时间:90分钟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指导者:心理健康教师

  六、活动方案活动阶段暖身阶段活动目标

  1.营造融洽活跃的氛围

  2.建立团体契约

  1.增进彼此相识,在短时间内认识更多的人

  2.使同学们进一步相识相识阶段

  3.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活动内容

  1.大风吹

  2.订立团体契约滚雪球丢抱枕时间(分钟)55

  3.0准备工作抱枕一个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多媒体设备每人一张纸、一支笔多媒体设备、音乐打开千千结

  4.初步交流自己学习规划三年后的我结束阶段烘托气氛,处理分离情绪,

  总结;全班合唱为班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歌曲《相逢是首歌》

  七、具体操作过程:(一)暖身阶段:(5分钟)活动一“大风吹”

  目的:让同学们很快地行动起来,在活跃的气氛中放松心情;建立团体契约。操作要点:

  1.全体围坐成圈,主持人没有位置,立于中央。

  2.主持人开始说:“大风吹!”大家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所有带手表的人。”则凡是带手表者,均要移动,另换位置,主持人抢到一位置,使得一人没有位置成为新主持人,再吹。备注:可“吹”之资料:穿X颜色衣服的人、戴眼镜的人、长头发的人……活动二“订立团体契约”(5分钟)为使我们这个团队形成一个彼此接纳、安全、关怀、支持、亲切温暖的大家庭,在活动中,我们大家要订立一些规则:①要专注;②要坦诚;③要不评价;④要保密。

  (二)相识阶段:(45分钟)活动一“滚雪球”

  目的:增进彼此相识,在短时间内认识更多的人。时间:30分钟。操作要点:

  ①两人一组自我介绍:主持人先让全体同学自由漫步,见到其他同学,微笑着握握手。给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自然相遇,鼓励同学尽可能多地与其他人握手。当主持人说:“停”,每个同学面对或正在握手的人就成了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坐下,采用“剪刀、锤子、布”的形式确定发言次序,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姓名),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等。每人2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

  ②四人一组他者介绍:刚才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合并,形成4人一组,每位成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同学向另外两位同学介绍。

  ③八人一组重叠自我介绍:两个4人小组合并,8人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括3个内容(来自哪个小学、爱好、姓名)。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第3个人一直到第8个人都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

  例如:第1个人说:我是来自新市场小学的爱好吹葫芦丝的xxx”,第2个同学说“我是来自新市场小学的爱好吹葫芦丝的xxx旁边的来自爱民小学的爱打乒乓球的xxx”

  第3个人说:“我是来自新市场小学的爱好吹葫芦丝的xxx旁边的来自爱民小学的爱打乒乓球的xxx旁边的来自乐凯小学的喜欢游泳的xx”

  ④十六人连环自我介绍:两个8人组合并,里一圈朝外,外一圈朝内,里外成员面对面一一对应,开始“循环沟通”。对面而坐的两人分别自我介绍,并讨论一个话题。第一轮时间到后,主持人说第2个话题,请外圈的同学起立向右移动一个位置,并介绍自我介绍,并讨论第2个话题。第二轮时间到后,主持人说第3个话题,内圈的同学向右移动一个位置。内外圈交替移动,依次进行,直到第8轮结束。

  每次讨论的话题可以为:①我对乐凯中学的第一印象;②我对咱们班的感觉③上中学与上小学的不同之处;④在乐凯中学三年中我打算这样过。提问: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请与大家分享。请4-5位同学发言。

  活动二“丢抱枕”

  目的:使同学们进一步相识,增进班级凝聚力。时间:5分钟操作要点:

  全体同学站成一圈,选一个拿抱枕者站在圈中间,由他面扔抱枕,他把抱枕扔向谁,其他同学就要大声说出那个同学的`名字,之后接抱枕的同学站在圈中间,依此类推,让大家再进一步熟悉互相的姓名。

  活动三“打开千千结”目的: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时间:10分钟。操作要点: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1012人,让每组成员手拉手围站成一个圆圈,记住自己左右手各相握的人。

  2.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声中,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音乐一停,脚步即停。找到原来左右手相握的人分别握住。

  3.小组中所有参与者的手都彼此相握,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手链”。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主持人要求大家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无论用什么方法,将交错的“手链”解成一个大圆圈。6.全班交流,分享感受。活动四“三年后的我”

  目的:让学生初步交流自己学习规划。时间:25分钟。操作要点:

  8人小组围坐一圈,每人一张白纸一支笔,请每位同学写出三年后的我,写完后,请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谈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每位同学怀着对发言者的尊重,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和探讨。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将大家的打算归纳后在全班发言。

  (三)结束阶段(5分钟)

  请几个学生代表发言,谈谈对今天的活动体会和收获。最后,齐唱《相逢是首歌》,结束活动。

心理辅导方案12

  一、时间

  20xx年3月22日

  二、地点

  大会议室

  三、时间

  60分钟

  四、团体对象

  高三1、2班学生

  五、团体目标

  增强自信,调整认知和情绪,轻松面对高考

  六、团体内容

  面临高考,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些同学会出现如下反应:情绪紧张,忧虑不安,头昏发晕,睡眠困难,注意力难于集中,思维混乱……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症状。这种焦虑状态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影响复习的效率和考试的正常发挥。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摆脱和缓解这种焦虑状态,让他们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情是非常必要的。

  七、团体活动规则

  1、参加的同学要尽可能的放松心情。配合指导老师遵守团体纪律

  2、积极与组内成员讨论分享。活动中对其他成员信任,愿意分享

  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对别人的表露给予反馈。

  3、不对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活动中不做与活动无关的事情。

  (一)破冰活动

  大风吹

  目标:热身,对象能迅速融进团体,并使其放松,并根据人数将对象分组。

  问: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你的心态是怎样的呢?着急?恐慌?还是冷静从容?

  (二)心有千千结

  1、游戏规则:

  a.先把班级分为两半,两组同时进行。 两组同学手拉手围成圆圈,并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边分别拉的是谁。

  b.记住后,当听到主持人说放手时,大家立刻放手,并在一定范围内走动,要求是走得越乱越好,再当听到主持人说“停”时,大家都立住不动,迅速找到原来左、右手所牵的那两只

  c. 当手牵住后,再一定时间内恢复到起初的完整的圈。

  d.再把整班和起来围成一个大圆,按照之前的方法结结.

  2、小组讨论

  当大家围成一个结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是否着急?当大家解开结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3、点评

  面对困难和问题,不能一味的慌乱,要从中寻找出条理,一步一步慢慢解开这个“结”,心乱则慌张,欲速则不达,在学习、考试中也是如此,遇到不会解的问题,不要慌张,冷静下来,慢慢寻找出问题的条例,由点到面,一点点去解决,而不能忙乱慌张,从而引起负面的效果。

  (三)乐观积极的情绪面对高考

  情绪有正性与负性之分。有些正性情绪,如兴奋、好玩、幽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负性情绪,如痛苦、焦虑、恐惧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成功或失败而导致情绪波动的经历。下面这个游戏可以让你体验情绪在问题解决中的强大作用。更可以训练你的幽默和乐观的`情绪。

  这个游戏要求你和一些朋友一同做,而且要求你偏离你一贯的社会行为。游戏的内容是要你学动物园里动物的叫声。

  下面一表决定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

  你姓氏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 动物名称

  A–F 狮子

  G–L 海豹

  M–R 猩猩

  S–Z 热带鸟

  现在选择一个伙伴(最好在这些朋友中挑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作为伙伴)。彼此盯着看,目光不能转移,同时用嘴大声学动物叫,至少10秒钟。

  点评:

  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你的感觉如何?你是否感到既幽默有趣又有些尴尬?这个游戏尽管开始时会感到不舒服,很可能结束时已是笑声满堂。也许不管你模仿的动物是什么,最后你的表现都是“傻驴”一头。你是否注意到积极地和幽默的情绪会有助于你在这个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可能会使你灵机一动,模仿出种种出人意外的叫声,获得满堂喝采,或者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在游戏中,感到尴尬的心理却会使你羞于开口?假如你有幽默感,学动物叫就更容易开口。正性乐观的情绪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幽默可以使你保持乐观。而乐观的情绪是一味无敌的良药。

  (四)学会调试,快乐前行

  1、善于用积极地心理暗示

  多采用积极地自我意象,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每天告诉自己我真的很不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今天也要尽全力冲刺,我是最棒的……

  2、学会放松

  当感到过分紧张、焦虑和苦恼的时候,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或者大声的喊“啊”,我们口语中有阿爸、阿妈等称呼,耶稣教讲阿门,佛教讲阿弥陀佛,我们从高处掉下来会啊的大喊,这都是人的一种宣泄情绪的本能,是最原始的声音,当我们很困惑的时候,或者需要宣泄的时候,可以大声喊“啊”,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也相当的好。

  3、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的一段对话:一个人说“这么漂亮的玫瑰花居然长满了刺”,另一个人说“这张满了刺的玫瑰居然这么的漂亮”,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揭示了两种绝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无独有偶,有一个人坐出租车,一路上遇到七八个红灯,“真倒霉!一路上的红灯”乘客叹了口气“总是差了最后一步”。“不倒霉!”司机笑了笑说:“红灯后面就会是绿灯,我们永远都是第一个走的啊”。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有这种不积极的人生态度呢,转换一种想法,保持一种积极地态度,人生会大不相同。

心理辅导方案13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XX年9月)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xx年9月)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组织领导

  学校将组成由张家庆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逐渐形成以政教处、团总支、少先大队、各班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确立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四、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五、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这项教育工作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校协同形式。这种心育工作是在学校各部门的能力合作下进行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教育工作。因这项工作在我校素质教育是处于起始阶段,我校要利用合适的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提高对这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广大教师和各职能处室通过学科渗透、德育处、团委、班主任等方式进行经常地教育工作,达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2、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3、专题讲座形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以班为单位,定期让学生把自己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以匿名信方式告诉辅导员。通过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后,针对咨询内容举办专题讲座,给学生答疑。

  4、学科渗透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爱国志士和伟大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材料。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情感的陶冶,美术教学中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中克服一个个困难、接受耐力,毅力考验等等,这些既有对学生心理知识渗透,又有意志磨炼,既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所以,这样的有机渗透起到水乳交融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好效果。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主要方式:

  1、个别咨询。它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侧重运用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方法达到辅导疏通心结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诊断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四个环节。方式有面谈、电话、通信等途径进行。在我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2、团体咨询。是指对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辅导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诱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团体咨询的人数一般在6至12人。团体咨询的具体过程一般有成立团体、团体活动,实施矫治和巩固效果四个环节。

  3、电话咨询。是指利用通话方式给予学生忠告,劝慰和指导。由于通话具有隐秘性,咨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4、书信咨询。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信件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这种形式。

  六、评价效果

  初步设想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社会家长评价体系来进行。力争把心理教育工作作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为创办市级示范学校奠定基础。

心理辅导方案14

  一、团体名称

  相逢是首歌

  二、选题理由

  大学新生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困扰,特别是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困扰,使之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务之急。

  三、团体性质类型

  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四、团体对象

  文法学院大一新生

  五、团体规模

  以班级为单位

  六、团体活动次数及时间

  从开始上课的第一个星期开始,一周一次,为期四周,具体时间待定。

  七、团体活动地点

  文法学院社会工作团体实训室

  八、理论依据

  1、根据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具有成长的冲动,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并最终达成心理健康。因此,本团体充分借鉴这一观点,相信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条件,积极引发成员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对新环境的有效适应。2、交互理论。阿伦森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承认他人的价值、对他人起支持作用,除非从他人那里感受到了尊重、接纳和支持。

  九、团体目标

  1、消除新生陌生感、孤独感

  2、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3、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机体凝聚力

  4、帮助成员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体验,促进成员有效适应新环境。

  十、领导者介绍

  工作员:赵莹,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过《小组社会工作》等课程,为人乐观、活泼,开朗,热情,沟通和协作能力强。

  助手:秦昕,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人友善,亲和力强,思维灵活,有过团体培训经验。

  观察员:宋卉,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人开朗,性情随和,思维敏捷,做事认真负责。

  十一、团体评估方法

  项目一:小组成员的自我总结

  项目二:观察员的观察记录

  项目三:工作员自我总结

心理辅导方案15

  一、目标:

  通过七个活动单元的设计,引导离异家庭孩子认识自已的成长背景,培养他们正确表达自己及分享内心想法的积极态度。

  二、方式:

  辅导教师就设计的活动方案,以团体的分享及互动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目标,在每一次活动后,辅导教师将会撰写一份观察记录与报告,供学校辅导室参考,按实际需要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合学校辅导室追踪及关心组员的成长情况,并建立完整个案辅导材料。

  三、对象:

  小学四、五、六年级离异家庭的男生

  四、时间:

  课外活动(40分钟左右)

  五、地点:

  学校多媒体室或适合孩子游戏的.场所

  六、工作人员:

  心理辅导教师

  七、活动内容安排内容:

  离异型家庭学生心理辅导辅导者收集案主资料成立“谈心小组”共同确定目标、要求、原则

  活动之一“我有我的小秘密”交流

  活动之二“我在家庭中所感受的最痛苦”倾诉

  活动之三“最愉快事件”或“我是一个……人分享”或“假如我是一个……人”的角色互换

  活动之四“严重事件”讨论

  活动之五“我想要一个这样的家”

  活动之六“个人的梦想”

  活动之七“健康生活辅导”

【心理辅导方案】相关文章:

心理辅导方案12-04

小学心理辅导方案12-18

心理辅导活动方案12-0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10-02

心理辅导团体方案12-04

疫情心理辅导方案03-18

学生心理辅导方案03-31

心理团体辅导方案03-16

中学心理辅导方案03-30

心理辅导个案方案03-3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7615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8月 20日 22:23
下一篇 2024年 8月 20日 22: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