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4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对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统计等知识。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结构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内容以五角星为轴心,外面分成了五个板块,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分别进行了回顾与整理,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是总复习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综合练习,是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使复习与整理在练习中得到具体落实,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查缺补漏,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评价与反思。

  三、教材解读

  1、中间:对全册内容的简要回顾。两个同学的对话功能各异:“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这是引子,“这么多内容,咱们来整理一下吧!”这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单元中去,也就是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左上角: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1)以解决“阳阳每天上学用12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远?”“从学校到少年宫需8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为切入点。

  (2)呈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估算、口算、笔算,用乘法算、除法算。

  (3)对计算法则的复习隐含在对话中。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法则,教材在新授中是以学生的对话出现,本版块仍采用学生的对话来加以提示“笔算乘法应注意……”,“笔算除法应注意……”,并没有出现法则,其实就是点明要求教师要进行计算法则的复习。

  3、左下角: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的知识。

  (1)以学生的谈话“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还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切入点。

  (2)以“我会算学校草坪的面积。”“我是这样整理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完成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元的复习。

  (3)以“关于对称图形我还知道……”来提醒学生进行对对称图形的复习。

  4、右上角: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以学生的话“生活中处处有小数”引导学生对小数进行回顾。通过观察蔬菜价格表,求“1千克西红柿和1千克生姜一共花多少钱”,这一具体问题,系统复习小数加减法。

  (2)以“大白菜的.价格最低,香菇的价格最高。”这句话引导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进行复习。

  5、右边中间:复习年、月、日的知识。

  以学生整理回报的形式引入对年、月、日的复习。

  6、右下角:复习统计的知识。

  (1)以我国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变化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为话题,引入对统计知识及求平均数内容的复习。

  (2)通过统计和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这一具体内容,系统复习求平均数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回顾。

  首先让学生对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很重要。然后再以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学校到少年宫需要的时间、计算草坪的面积、一共花的钱数、平均身高等主题情景为素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回顾每一知识板块的主要知识点,并结合“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应用,使知识达到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2、加强对回顾整理方法的指导。

  (1)全册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回顾整理时,可以利用回顾整理中的素材为线索,对全册知识和形成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也可以以本册的目录为线索进行回顾整理;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回顾整理。教师应提倡方法和思路的多样化。

  (2)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学生获得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梳理归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分类,比较反思,加深理解,使学生学会按知识体系分类整理的方法,但要求不要过高。

  3、回顾整理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的空间。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思考、回顾,教师还要注意采取引导、点播、提示等方式,要使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达到纵的成线。横的成片,像渔网似的,形成知识网略。

  4、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觉查缺补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也就不同。在复习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觉查缺补漏。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个别辅导,

  五、综合练习

  本册综合练习共安排了26道练习题,“我都学会了吗”安排了4道练习题。下面就部分练习题作一简单分析。

  第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求礼堂的座位够不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教师不要过早的提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题可以这样解决:35×9=315(人) 16×21=336(个) 315<336 够坐。还可以这样解决:16×21=336(个) 336÷9=37(人)……3(个) 够坐。

  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合理都可。

  第8题,是一道选做题,这道题目是渗透镜面对称,可以让学生拿面镜子试一试,再来完成该题。千万不要教深了。

  第9题,是估计、计算部分人民币的面积。在练习时,为了使学生估计得准确,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做好同人民币同样大小的纸来代替。

  第12题,是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设计方案。最后让学生讨论喜欢哪种设计方案?为什么?

  第16题,是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的题目。以小朋友出生纪念卡的形式出现,使知识的复习具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从纪念卡上获取有关时间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出生卡,并在小组内交流。在比较谁最大?谁最小时?首先看年,如相同再看月,如又相同再看日,如又相同再看时。

  第20题,是以购书的形式复习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作一步的小数加法,也可以作连加。如果用减法做也是可以的。

  第21题,是以在海水浴场游泳的情景复习统计知识的题目。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各游泳去水深情况在统计图上涂一涂,并求出海水浴场的平均水深。最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24题,是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完教材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第26题,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题的解法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均可。

  “聪明小屋”是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学生容易算成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减去正方形花坛的面积,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去掉2个正方形花坛的面积才是草坪的面积。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答。

  “我都学会了吗?”是在总复习后的自我检测。

  第1题,检测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数据对学生进行节约矿产资源的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第2题,检测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道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不要只拼一种。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谈谈自己的发现。(面积不变,周长变化。)

  第3题,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4题,检测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

  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0.16kg=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吨

  私人轿车:×0.16kg=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当堂检测

  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

  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尝试完成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

  3.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

  (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

  (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8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习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习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习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习.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全课小结.

  略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习二十二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4题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1个82个83个84个85个86个87个88个8

  探究活动

  数台阶

  假如你家住的是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阶,每阶楼梯都是8级.你家住八楼,那么你从一楼到八楼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

  活动一、说一说,算一算.

  1.分组讨论: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吗?如果可以,又有几种方法?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计算结果.

  3.全班评选出最佳计算方法.

  活动二、走一走,数一数.

  学生在课后找一座高层楼房(要求与题中一致),从一楼走到八楼.数一数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看是否与活动一中的计算结果相符.

  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135

  2、填空

  ( )个一是十。

  (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 ),10个( )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的。

  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

  3、在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 )是四位数的有( )最大的数有( )。最小的数有( )。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

  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的大小?

  汇报得出:

  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

  师生总结:

  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

  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和和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28677□00□2□49413□□6315+7□+7

  20-205□-20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 )、( )、( )

  (2)1720、1730、( )、( )、( )

  (3)5000、5100、( )、( )、( )

  (4)1360、2360、( )、( )、5360、( )

  (5)2130、3240、( )、( )、6570、( )

  (6)9999、8888、( )、( )、5555、( )

  .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小学数学教案09-1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7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荐】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5210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9月 29日 16:23
下一篇 2024年 9月 29日 16: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