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不足以奉有余_损有余以奉不足

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不足以奉有余_损有余以奉不足很多人都熟悉“天道”。 以盈补亏是合理的,也是容易被理解的。 但这里还有一句话:以男人的方式,一个人的损失不足以换取一个人的服务。 这个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它已经不够了,但我们必须减少它,给它更多。…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很多人都熟悉“天道”。

以盈补亏是合理的,也是容易被理解的。

但这里还有一句话:以男人的方式,一个人的损失不足以换取一个人的服务。

这个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它已经不够了,但我们必须减少它,给它更多。

少即是少,多即是多。

这听起来不仅荒谬,而且反人类。

但事实总是如此。

这句话要阐述的道理,就像自然界的水流一样。水要流动,需要有一个“缺口”,也就是说,要有一个高地,一个洼地。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水流就越快。

就是这个意思。你要发展,就要塑造这个差距。有了差距,你就有了发展的动力。

古今中外,发展没有平均主义,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追求平均主义会消除差距,成为一潭死水。

比如资本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力量从何而来?

难道不是由于“缺口”即“剩余价值”的存在吗?

追求剩余价值,说得好听点就是剥削。

比如,为什么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发展,称霸世界?

这背后的关键因素是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美洲这块古老而封闭的大陆,落后的土著和自称“文明”的欧洲人,形成了巨大的“水流落差”。

有了“鸿沟”,发展的动力就会充足,欧洲文明就会踩着无数美洲印第安人的尸骨,挖出第一桶金。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

如果不足,那就更不足了。有“缺口”就会扩大,所以有了第一桶金,就会有第二桶、第三桶。……

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发达的欧洲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全世界。

让全世界对西方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是对整个世界“损不足以供有余”的“人情之道”的实践。

这种“人情之道”的狭义理解,就是西方人鼓吹的“弱肉强食”。

但是,如果“弱肉强食”可以控制一切,这个世界上的动物早就灭绝了。……

毕竟“人之道”上面有“天道”。……

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都是“果”,“损不足以供有余”的“人情之道”才是发展的“因”。

所有的发展实践都是“人之道”,所以发展是不平衡的,贫富差距总是在拉大。

例子很多。比如封建王朝末期,一直存在“穷人无处建锥,富人有田有楼”的亡国现象。这种极端的差距必将导致系统的重启。

叫做“不极端,不极端”。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这种“人之道”和“天之道”是截然相反的。既然反其道而行之,迟早会被“纠正”的。

因此,渐行渐远的“人之道”终将被拉回“天道”,而这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历史周期律”。

每次重启都是另一个循环。

如何跳出这个周期律?

当然要努力纠正偏差。

这主要取决于经济改革和税收。

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要以“人之道”为基础,但“轨道”被改变了(差距的背后是优势,“改变轨道”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经济改革有两个先决条件。一种是原有轨道“不适合所有群体”(平均主义或找不到优势的差距,发展止步不前,如前苏联)。

另一种是原来的赛道太适合某个群体,结果后面的人跟不上,只好换赛道“制衡”。

所以每当有重大的经济改革,总会有“哪个群体哪个行业会受益”的重新研究,比如以前的房地产改革,医疗改革,等等。每一次改革都会有新的差距优势,所以会有一部分群体脱颖而出。

如果说经济改革是“细分轨道”(改变优势)的动态调整,那么税收就相当于“整体轨道”的静态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劫富济贫”。

当税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时,就要进行改革,比如中国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背景是国库空空了。

具体来说,从1988年开始,入不敷出的财政部连续三年向地方政府借钱,北京的部委工资经常拖欠。

之所以这样,是借鉴了“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落实了财政责任。

结果是,东南沿海省份富了,财政部这些年的收入却大减,最后入不敷出。

后来实行分税制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扭转。

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天道,损盈补缺”的资本。

1994年1月1日,分税制开始实施。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出现了盈余,随后随着财政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终于回归正轨。

然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在香港,依靠分税制积累的雄厚资本,资本大鳄索罗斯在金融战场上一举落败,他败了。……

多收富人的钱,少收穷人的钱,这才是税收的真谛,也是未来税制改革的方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酝酿中的房地产税,还是试点中的数字税,都是在押宝同一个“韵”。

就连美国拜登为了“增税”而推行的“全球统一税率”也是如此。

在幕后,每个人都在试图“调整航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106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11日 14:31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11日 14: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