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关于七夕,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它起源于鹊桥牛郎织女相会,也是中国现代传统的“情人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中国的情人节出现在汉朝之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接下来,我来追溯一下七夕的由来。
01七夕起源
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来自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其中记载了汉代七夕的盛况:“汉彩女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人皆在之”。汉朝的宫女们经常在七月初七在宫里举行缝纫比赛,看谁缝得又快又好,谁是冠军。宫廷流行起来后,民间也纷纷模仿和效仿。
所以,古代的第一个七夕节,与男女之爱无关,只是女红的技艺比拼。这种习俗也叫“乞巧”,即乞巧忠。
所以,七夕与牛郎织女无关,但为什么七夕会因为牛郎织女而流传下来呢?这也有它的由来。
这是因为民间传说织女本来就是一个织布的,美貌出众,心灵手巧。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所以七夕和爱情有关。这就是七夕的由来,也是人民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和向往,于是有了“七夕”爱情传说的延伸。
02 细说七夕
在古代,七夕有过演变和变化,但其主要内容是女性之间关于针线活的较量,而不是女性和男性之间的约会节日。原因有三:
①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子,她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开小姐妹聚会,互相学习针线技艺,甚至玩耍;
(2)受儒家“男女互不相让”的影响,女性出门会受到很大的束缚,因此更不可能与异性交往;
③古代的七夕节更像是“女朋友节”或者“女单节”,因为都和单身女性有关。
那么,古人没有爱情吗?其实古人虽然刻板刻板,但也是一个爱的节日。比如我们现在庆祝的“元宵节”,就是古人的“上元节”,也是古人谈爱情的日子。这是因为:每年的“上元节”,到处都会张灯结彩,载歌载舞。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晚上都会出去灯下赏月,也只有这一天大家才可以出来赏灯逛街,没有太多的禁忌。尤其是女性,平时只能待在家里,只有“元宵节”的女性才能随意外出。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上元节”的夜景上写了一首诗《生岔子·元西》,其中的经典诗句“柳梢月上,人逢黄昏后”是对“上元节”男女幽会的描写。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周迅饰演的太平公主在“上元节”之夜,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男人昆仑奴。这也充分说明“上元节”是男女见面的时间节点。
综上所述,“上元节”就是我们现在的“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情人节的起源,而七夕只是一个逐渐流传下来的民间节日,并不是七夕的起源。
03 古人的婚恋观演变历程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生活条件的限制,古代人的寿命非常短,所以选择在14-15岁结婚。而且在古代,官方规定了最晚的结婚年龄。
《礼记》说:“三十多岁的男人,二十多岁的女人,没有婆家的,都是不合时宜的不嫁之人,媒妁之言。”如果男的到了30岁,女的20岁还没结婚,那么官方会逼你结婚。各方必须服从,而不是抗议。
到了汉朝,官方把女性最晚结婚年龄降低到十五岁,有意思的是,官方规定女性十五岁不结婚,就要加倍纳税。
汉高祖惠帝六年令:“女子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不嫁者,五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女人十五岁了,还没有结婚,她应该加倍纳税,直到三十岁。如果30岁还没结婚,那么官方会“放弃治疗”。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杨树达在《汉代婚丧习俗调查》中也有记载:汉代一般男性结婚年龄为15至16岁,女性结婚年龄通常为13至14岁。
只是到了宋代,不像唐朝官方规定的男满15岁,女满13岁才结婚,有了新的演变。虽然唐朝的婚姻条例仍在延续,但女性的实际结婚年龄却晚了3-5年。据宋代墓志记载,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17.67岁,多在17至19岁之间。
宋代女性晚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宋代比较繁荣,思想比较开放,除了结婚还有其他事情可做;第二,从宋代开始,彩礼和嫁妆都很贵。这两个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结婚年龄略有延迟。
由此看来,宋代的婚恋观念向现代靠拢了。毕竟经济和文化的双重繁荣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认知和意识的。换句话说,只要经济基础好,只要人多注重知识的学习,有事业的追求,就不会整天盯着要不要结婚?你什么时候结婚?你为什么不结婚?你越有事情要做,就越忙。反而这些婚姻大事会轻一些。
明清延续了宋代的婚恋观念。据阿明人黄佐《太泉乡礼记》记载:“男女结婚,男十六,女不满十四,称为第一次。男二十五岁以上,女二十岁以上不结婚的叫过时。”这句话也充分说明,在明代,男性大多在16-25岁结婚,女性大多在14-20岁结婚。
总结一下:古人的结婚年龄随朝代而变,朝代越近,结婚越晚。拿十几岁的上学年龄来形容结婚时期:汉代女子多在七年级结婚,唐代女子多在七年级或八年级结婚,宋明清女子多在高一之后结婚。
04 古人婚姻演变的特点
在古代,结婚并不难。群婚制和抢婚制都不具备当代一夫一妻制所要求的特殊性和明确性。
在儒家思想下,自由恋爱很少,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在保守的主流思想下,未婚男女很少有见面的机会;另一方面,古代的婚姻大多是包办婚姻,换句话说,他们结婚前可能没有见过面。
而古代的人结婚不需要双方夫妻,只要媒人和双方父母就够了。媒人讲男女双方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如果双方父母都认为合适,婚姻就结束了。所以说古代人结婚前大多没见过面,全靠媒人之口传递信息。
那么古人结婚有彩礼和嫁妆吗?当然啦!不仅是彩礼和嫁妆,还有很多。但彩礼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宣漂”,即深红色、浅红色制成的衣服;二、“束帛”即送五条长帛;是三张“情侣皮”,也就是成对的鹿皮。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彩礼几乎都是实物,都是居家生活的必备物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古代社会物质匮乏的表现。
但是到了宋代,彩礼越来越重,很多人都结不起婚,这也是男女结婚比前朝晚的原因之一。比如南宋有个叫郑青仪的女子结婚。她的嫁妆包括500亩土地、30家店铺和10万铜钱。换算成当代价值,肯定有上亿的嫁妆。
那么为什么古代已婚妇女要给那么多嫁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补贴家用,让女儿过得舒服一点,多嫁人。婚后她不仅不会生气,财务也会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嫁妆越多,出嫁的女儿在婆家就越重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婚姻似乎都是要花钱的,也说明了女人的嫁妆越丰厚,她的家世越显赫,同时在婚姻关系中处于更有利的主导地位。
05 总结
通过七夕的起源和婚恋观念的逐渐演变,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婚姻状况还是婚姻制度都有了阶段性的逐渐演变。这种变化既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有关,也与社会的不断认知有关。
随着不断的进步,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世界都变得越来越开明,一些原有的禁锢也逐渐被打破。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史和社会进化史的必然,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规律。
所以,婚姻观的变迁史,也是人类文明史。
参考资料: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人谈恋爱
古代人的婚姻制度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