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1948年5月14日和15日午夜之交,在世界各地漂泊了近两千年的犹太人,在古犹太国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然而就在一天后,16日凌晨,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五个阿拉伯国家集结了4万多兵力进攻以色列。此时,刚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甚至还没来得及组建自己的军队。战争初期,以色列的临时部队不是阿拉伯国家的对手,美国的及时帮助挽救了以色列的命运。
战争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法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没想到,美国在冷战中的对手苏联也要求安理会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了袭击。其实这是一场美苏两个新兴超级大国联手坑大英帝国旧霸主的游戏:此时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者恰恰是英国。美苏虽已崛起为超级大国,但尚未完全解体的大英帝国残余依然存在,于是急于上位的美苏联手,成就了这个局。英国不得不向美国让步,因为它想在国内金融问题上从美国得到一些东西。
失去外部支持的阿拉伯国家接受了安理会的停火决议,而以色列则抓住这个缓冲时间扩军,购买武器,进行有效的军队重组。1948年7月9日,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以色列选择主动发起进攻,一直持续到7月18日。在以色列备战的同时,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内部纷争。这一次,轮到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军队面前节节败退了。内斗的阿拉伯国家分别与以色列开始停战谈判。3月2日约旦和以色列在罗德岛开始谈判。
4月3日,以色列和约旦正式签署停战协定:以色列承认约旦河以西的约旦和巴勒斯坦合并,同时以色列能够控制跨越卡梅尔山脉通往埃斯雷德朗和加利利河谷的战略要道,从而解除阿拉伯对特拉维夫和东部沿海平原哈德拉的军事威胁。这样,以色列赢得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新的以色列国得以生存。然而,第一次中东战争未能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相反,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增长导致双方之间又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结果,以色列在连续五场战役后,赢得了多场战争。
以色列不仅牢牢控制了约旦河以西的整个迦南地区,还入侵了黎巴嫩、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等地。据说,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都是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从阿拉伯国家手中占领的,但以色列对这两个地区的处理却大相径庭:1982年,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相比之下,以色列自1967年占领戈兰高地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着它。戈兰高地问题在困扰以色列和叙利亚关系半个世纪后仍未解决,那么当年以色列为什么要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呢?
事实上,以色列不止一次占领西奈半岛: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联合英法与埃及争夺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以军先以一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空山空降,然后出动10个旅的地面部队,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相比之下,英法作为以色列的盟友,却遭到了埃及军民的顽强抵抗,国际上对英法以此次军事行动的谴责也越来越强烈。11月6日,英国、法国和以色列接受了联合国停火决议。12月,英国和法国军队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从西奈半岛撤出。
这是以色列第一次占领西奈半岛,这一占领随着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从西奈半岛撤出而结束。1967年6月5日上午7点45分,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空军采取迂回策略,开始了对埃及的奇袭。在首轮190分钟空的攻击中,埃及189架作战飞机被击毁,当晚埃及又有109架飞机被击毁。空袭击只是整个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当天上午8点15分,以色列地面部队开始实施代号为“Sadim-Adom”的作战计划。以军三个师在空的掩护下,在同一天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此后,埃以关系一直处于尖锐对立状态。1970年10月刚刚上台的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1971年是埃及收复被占领土、恢复巴勒斯坦人合法权利的决定性一年。要么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要么用武力。不战不和的局面必须打破。但由于苏联未能兑现在先进武器上的承诺,萨达特在他所谓的“决定性的一年”并没有采取什么大的行动。1972年,在等待中逐渐失去耐心的埃及学生、工人和士兵开始走上街头示威。
激烈的民族情绪促使萨达特政府做出最后决定:1972年10月24日,萨达特召开埃及最高军事会议。萨达特试图用埃及现有的武器对以色列发动一场有限战争:通过有针对性地夺取西奈的一部分,对以色列进行心理打击,然后通过政治谈判从以色列手中夺回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方对这一战略的解释是:“有限战争的想法是基于我们没有足够的装备来发动全面战争”。萨达特深知埃及军队缺乏发动全面战争的武器装备这一客观事实。
然而,萨达特坚持认为,即使是对以色列的有限战争也能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萨达特本人是这样说的:“即使我们在西奈拿走10厘米的土地,只要我们能站稳脚跟,不后退,那么我们就能改变东方和西方的态度。与此同时,这也将洗刷我们自1967年战败以来所遭受的耻辱。过河到西奈,呆在那里会恢复我们的自信”。萨达特在世界上大造舆论,同时拨出1.27亿埃镑用于战争准备。埃及和叙利亚还共同制定了一项名为“白德尔”的作战计划。
1973年10月1日,萨达特召集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分配具体作战任务:要求所有指挥官“人人都要做好随时执行命令的准备”。10月2日,萨达特向埃及军队总司令艾哈迈德·伊斯梅尔下达了具体的作战命令。1973年10月6日下午两点,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埃及在十月战争中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勒夫防线”,从而成功解放了西奈的一部分。今天的埃及人普遍认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启了和平之路,以色列被迫归还了西奈半岛。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十月战争爆发当天,埃及集中250架飞机和4000门大炮猛攻以色列阵地。20分钟后,以色列在西奈的军事总部、空军事总部、雷达中心、导弹基地和炮台遭受毁灭性打击。战后6小时,约8万埃及军队渡过运河,占领了以军的前沿阵地。埃及军队突破巴勒夫防线后,从170公里长的战线深入西部奈地区。一周后,埃及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公里的区域。埃及成功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部分失地,打破了以色列吹嘘的“不可战胜”的神话。
世界各国都看到了埃及做出军事选择的能力,从而为未来和平解决阿以冲突铺平了道路。萨达特在舆论、组织、情报等一系列方面为战争做了准备。此时取得了成果。埃及战争的准备工作非常完美,以至于以色列人感觉战争从天而降,猝不及防的以色列军队开始撤退。但埃及军队初战告捷,并没有乘胜追击,这给以色列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以色列集中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装备,击败了埃及的盟友叙利亚和约旦。
随后以色列将主力转向西奈,与埃及军队展开了为期4天的坦克战。在双方为期四天的坦克战中,埃及损失了200多辆坦克和600多名士兵。萨达特精心策划的十月战争,前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埃及的战败而告终。1973年10月22日,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埃及在整个战争中损失了1100辆坦克和223架飞机。埃及在这场战争中只收复了西奈半岛的一小部分。到战争结束时,以色列军队已经入侵到距离埃及首都开罗只有101公里的地方。
战后时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以色列、收复西奈半岛非常困难,于是埃及想到借助美国的力量达到收复西奈半岛的目的。埃及作为当时中东举足轻重的国家,是关系到美国中东战略和石油美元霸权的核心国家之一,对美国的重要性不亚于以色列。美国愿意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充当和事佬。但以色列也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美国不可能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明显站队。深知这一点的萨达特及时向以色列伸出了橄榄枝。
以色列的地理环境相当恶劣:天然缺乏战略纵深的以色列总是被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阿拉伯国家包围。即使以色列一次次打败阿拉伯国家,对阿拉伯国家的基础影响也不大。但如果以色列输了一次,就有亡国的危险,所以以色列分化瓦解阿拉伯国家联盟是相当必要的。当年以色列面临的形势比今天更加严峻:虽然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仍普遍怀有敌意,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当时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都拒绝承认以色列。
1977年8月25日,以色列总理贝京访问罗马尼亚时,与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谈及中东和平的必要性。同年10月29日,萨达特被齐奥塞斯库告知,北京有意与埃及方面和谈。第二天,萨达特告诉同他一起访问罗马尼亚的埃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斯梅尔·法赫米,他想去耶路撒冷向以色列人宣布埃及的和平条件。法赫米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要知道,埃及在四次中东战争中与以色列对峙,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直到现在还在以色列控制之下。
在这种形势下,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相当尖锐。萨达特向法赫米解释说,“如果埃以谈判能够避免一场新的战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犹豫呢?我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必须考虑国家安危。”埃及在四次中东战争中牺牲了70多万人,耗费了400多亿美元的资产。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对中东局势的未来走向越来越清晰:他认为,阿拉伯国家指望摧毁以色列是不现实的,未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只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东问题。
1977年11月19日,萨达特乘坐编号为01的埃及波音客机降落在以色列路德机场。第二天,萨达特在以色列议会发表的讲话中首次承认以色列是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在这次讲话中,萨达特提出了实现和平的五项原则: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建立自己国家的权利;该地区各国有权在安全和有保障的边界内和平生活;本地区国家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结束该地区的战争状态。
1977年11月21日,萨达特结束了他43小时的耶路撒冷之旅。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访问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这次访问的象征意义是巨大的:阿拉伯世界最强大国家的首脑向敌对了30年的以色列递出了橄榄枝。在此之前,阿拉伯国家总是以摧毁以色列国为目标,而这次访问标志着阿拉伯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承认以色列国的生存权。1978年9月6日,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美国、埃及和以色列在戴维营举行会议。
1978年9月17日,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埃以签署和平条约纲要》两份重要文件。1980年1月,埃及根据与以色列达成的条约收回西奈半岛近三分之二的领土。1982年,又收复了三分之一的领土。可见,埃及人通过十月战争收复的西奈半岛面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绝大部分西奈半岛土地是通过与以色列的和约收复的。当时以色列实际上主动归还了西奈半岛。但近年来,以色列国内出现了“归还西奈半岛是一个大的战略错误”的声音。
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弹丸之地:以色列南北长仅433公里,东西宽仅50公里,特拉维夫走廊东西宽10公里。缺乏战略纵深的以色列,一直被资源和人力占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国家包围。可以说,以色列面临的地理格局相当糟糕。西奈半岛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而以色列包括戈兰高地在内的实际控制面积只有2574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西奈半岛相当于今天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的约2.37倍。
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将成倍增加其战略纵深,从而大大缓解其战略压力。同时,如果面积是以色列两倍的西奈半岛由以色列控制,将大大缓解以色列地少人多的压力。此外,西奈半岛的资源储量也很可观:据估计,西奈半岛的锰矿储量为900万至1400万吨,还有煤、石膏、云母、粘土、铜、磷酸盐、铁和钴、铅和锌等稀有金属。自1910年丹卡山发现石油以来,西奈半岛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石油资源。目前,整个西奈半岛的石油储量约为1.4亿吨。
以色列,位于中东边缘的沙漠地带,只是中东的一个贫油国,而那里石油丰富。控制西奈半岛可以大大改善以色列的能源短缺问题。西奈半岛西部是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它是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也是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之一。如果以色列能够控制西奈半岛,把势力延伸到苏伊士运河,那么以色列就不再只是一个生活在中东的小霸王,而是一个拥有全球话语权的大国。今天的以色列是一个被沙漠包围的小而复杂的国家。
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的以色列,消除沙漠后的耕地只有61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左右。水资源和耕地一样稀缺。这个环境恶劣的弹丸小国,却是中东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它拥有中东地区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最高的识字率,与日本并列为亚洲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国家。在连续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都以资源和人力上的绝对优势打败了阿拉伯国家。
如今,以色列的经济总量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2位,全球军事排名第16位。就其面积和体积而言,以色列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相当了不起的。但以色列在世界上只能算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强国。以色列虽然拥有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由于规模和体量上的先天缺陷,与现实世界强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以色列的经济总量只有日本的1/10左右。
军事排名世界第16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近年来,以色列在全球军事领域的排名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以色列军事力量排名全球第9,但2016年跌至第11,2017年第15,2018年后跌至第16。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虽然以色列可以凭借其先进的军事科技暂时占据军事技术的制高点,但新的军事技术最终将遍布全球。毕竟任何国家都会发展自己的新型军事技术。
与世界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以色列在战略纵深上的先天劣势难以改变。归根结底,以色列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强国,是因为受制于领土。以色列要想成为在世界上有真正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国,那么现有的版图根本不够。西奈半岛的占领,不仅使以色列控制的领土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使以色列掌握了苏伊士运河这一国际地缘战略,使以色列成为一个拥有世界话语权的大国。
另一方面,以色列把西奈半岛还给埃及,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己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以色列也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小而精的国家。以色列一些人之所以认为归还西奈半岛是战略错误,根源就在于此。那么当年以色列为什么要归还西奈半岛呢?事实上,以色列被迫归还西奈半岛,但以色列害怕的不是埃及人发动的十月战争带来的直接压力,而是国际地缘政治压力。以色列太小了——缺乏战略纵深的以色列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阿拉伯国家虽然在五次中东战争中连连失利,但并没有导致其综合国力的大幅降低。但是,以色列一旦战败,就有亡国的危险。以色列得罪整个阿拉伯世界并不明智,所以分化瓦解阿拉伯国家更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况且一些阿拉伯国家本身就是美国的盟友,同样需要依靠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自然要给别人留些薄面。埃及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大国——在苏联、美国等世界大国的棋盘上,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以色列。
同时,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与这样一个地区大国保持对立并不明智。在西奈半岛回归之前,以色列已经连续打赢了四场中东战争:几乎每次都是三面作战——以色列同时被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包围,打起来非常艰难。虽然取得了四连胜,但依然改变不了以色列面临的极其恶劣的地理环境。尤其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从北向南进攻以色列,一度重创以色列,约旦和伊拉克的数万援军也提供了紧急支援。
虽然以色列最终成功扭转了局势,但也让以色列看清了形势:它可以无数次打败阿拉伯国家,但几年后人家就恢复了。但是,一旦失败,就有亡国的危险。1977年,埃及总统访问以色列,主动向以色列释放善意。在以色列看来,这是一个改善与埃及关系的机会,从而分裂和瓦解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接受了埃及人递过来的橄榄枝——乘虚而入,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事实证明,此举达到了以色列通过此前四次中东战争都未能达到的战略目的。
以色列回归西奈半岛后,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此后,埃及和以色列之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埃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袖手旁观,导致叙利亚和黎巴嫩迅速战败。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中东树立了军事无敌的形象,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敢正面作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事实上,当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后,其在南线的战略压力就完全消失了。到目前为止,埃及从未找过以色列的麻烦,因此以色列能够集中精力应对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其他国家的战略压力。
可以说,正是西奈半岛的回归,使以色列在军事上摆脱了腹背受敌的战略压力,同时在政治上打开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局面。成为世界强国对以色列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是西奈半岛的回归确实改善了以色列面临的地理环境。既然以色列可以将废弃的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为什么却拒绝归还同样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占领的戈兰高地?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改善与埃及的关系,其实是一个过程:从1977年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到1982年以色列归还整个西奈半岛,用了5年时间。
在此期间,以色列和埃及都向对方伸出了橄榄枝。以色列在确认与埃及改善关系后,实际上归还了西奈半岛。相比之下,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关系还是比较尖锐的,所以以色列当然不希望把土地还给一个和自己关系紧张的国家。而且戈兰高地对以色列的战略意义也不同于西奈半岛:戈兰高地被称为中东的水塔,水资源匮乏。现在,以色列所有水源的40%来自戈兰高地。戈兰高地的淡水资源对以色列人的生存更重要,维希奈半岛的石油资源更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