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每年双十一那天,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付尾款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付定金,叹气。为什么首付和尾款不能在同一天?从商家、平台、用户的角度,你是怎么考虑的?笔者对此进行分析,与大家分享。
就算有618,双12,年货节…但大众对双11的期待还是格外高,被视为全年促销节中最高的。
虽然大家互相聊着说“双11买什么?”“你加了吗?”有时候,人们会脱口而出:“穷”、“没钱”、“没东西看,没东西买”。
但是,在双11真正拉开大幕之后,人们还是要看直播,算钱,下单,玩小游戏,表现得像个“直嘴”,而不是完全无视双11之前的精明。
毕竟人们不参加双11的口头理由是穷,缺钱。稍微想了一下,没钱就不用在双11买便宜的东西了吗?平日里不看价格不打折,有需求就买,家里有矿就得有点嚣张。
最后还是双11便宜。
既然是便宜货,那么问题来了:哪天的东西最便宜?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买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也有。
一、矛盾的螺旋
多少年前,双11早已是一个阶段性的购物活动,而不仅仅是11月11日。
从10月20日开始,陆续有平台开始双11活动,直到11月11日、13日、14日,陆续的活动才结束。
跨越20多天,覆盖4个周末,可谓是一个漫长的促销节。
1. 被拉长的周期,有好有坏
自然有长久的好处:
减轻物流、运输、电商工作、生产、供应的压力,避免单日消费支出带来的客户接不到、卖不完货、新货出不去、货生产了送不到、货送到了送货地点没人送货等问题,提升用户消费的整体体验。
提高产品的粘性,通过一波接一波的促销活动,每天的直播,全程的赚钱游戏,让更多的用户习惯使用产品,保持活跃。
不应该低估这些计划之外的总消费。
但是,世界上完美的事情太多了。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不好的一面。
周期太长意味着缺乏紧迫感。没有下单的压力:“今天看到,今天一定买,现在不买,就没有了”。用户有更长的时间思考人生。“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一定要买吗?”“一定要现在买吗?”“现在不买就没有优惠了吗?”问题等。,减少消费的冲动性。
周期长也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比较价格。经过20多天漫长的日子,人们可以从大平台到小平台,从官方旗舰店到微信,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找到自己渴望的最低价。即使一些随便花钱的人没有刻意比价的意图,但在更长的时间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浏览其他平台和其他店铺,看到价格更低的同款。比价空越丰富,价格竞争就越激烈,利润空就越被压缩。
尤其是在这个长周期里,什么时候给最低价,很多平台和商家都很难选择。
2. 底价早开启,商家的愁与乐
根据平台的一些理论规则,双11期间,预售阶段应该给出最优惠的价格。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在做消费决策时提前知道这些信息,并且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已经在双11投入抢购热潮的人当然会选择支付定金,参与预售,获得最优惠的价格。
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预售对供应链的诸多好处,单从消费者行为本身来看,释放底价,提前收取押金,就能为平台和商家锁定用户。
毕竟消费者手里的钱是有限的,消费选择也是有限的。
如果,在双11活动开始时,你对比了某品牌爽肤水在A、B、C平台的预售价格,发现A最便宜,做出了消费决定,并支付了定金,那么你关注并看到B、C平台后续价格的概率会小很多。
即使B平台和C平台同一天双11,甚至比A平台的预售价还便宜,已经做出消费决定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
而且还有大量的补满减、平台会员券,通过其他商品的参与来混淆用户对价格的感知。即使部分用户看到B、C平台更优惠的价格,也会认为比A平台便宜,改变消费决策。
押金虽然可以退,但在总锁定金额中还是很小的一笔。相比于没有做决定或者没有交定金的人,交了定金的人下单完成交易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但是,放开底价和锁定用户并不是完美的策略。
首先,过早的放价会让价格PK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人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比较价格,做出选择。
如果不能在价格上占优势,或者拥有官方旗舰店的绝对正宗权威,那么发布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预售价,可能一开始就血本无归,直接被pass。
所以能参与预售战的平台和店铺都有不小的局限性。不是每个想预售的人都能买得起,卖得好。
其次,过了预售阶段,可能会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
如果用户看到了预售价格,但没有参与预售。预售阶段过后,如果再也拿不到最优惠的价格,就有可能直接放弃购买。
人家不想享受二等待遇,明知道有最低价,却付出更贵的价格。
即使用户没有确切看到商品的预售价格,也不存在价格隐私壁垒。
第一,记录的外部平台太多,无论是专门的比价平台还是热门的软文或视频,都能找到产品的最优价格。
反正双11过后没多久就是双12了。双12过后,马上就是年货节了。
有时候因为囤货还钱的压力,甚至双12的价格比双11还便宜。虽然这只是少数商家的决定,但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我关注的产品会不会借着双12更便宜?
抱着这种可能性,知道自己在双11拿不到最好的价格,选择等待并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3. 底价晚到来,商家的喜与优
如果把策略反过来,双11当天会拿到最好的价格,预售不会是最低价,可能不是正确的决定。
虽然意向可以解决后续销售乏力、缺乏紧迫感等问题,但在预售书不是最低价的情况下,人们没有理由参与预售。为什么要为了一个非最优的价格,延长你的消费周期,占用你的流动性,消耗你的耐心?
而在其他平台和其他商家早早锁定用户的情况下,最后一天还能剩下多少有耐心有兴趣等你价格的用户?
所以早开预售,早出底价,已经成为各平台的共识。甚至为了提前用户,各平台把预售时间推得越来越早。
今天10月20日开始预售。明年10月15号开始预售吗?为了抢第一茬流量,这不能说是一个离谱的决定。
既然提前价可以占更多的优势,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保存最低预售价带来的后续问题。
二、预售的后手1. 二波预售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如果一个销售活动的周期过长,必然会降低活动的精彩程度,变得平淡。
在双11整体活动延长至20多天的情况下,之所以做两波预售,是为了缓解后续销售乏力、用户缺乏紧迫感等问题。
1)恢复空间
错过第一波预售的,也可以在第二波预售中获得底价。
对于因为观望价格、缺钱、时间忙而错过第一波预售活动的人,在第二波预售中依然可以拿到底价。不会完全放弃购买,做出转投其他商家平台,等待下一次活动等选择。
相对于最后一天和其他时间发布的底价,第二波预售对第一波预售的伤害相对较小。
一方面,从一波到两波,虽然机会更多,但是预售活动有限。第二波预售的买家也参与了预售,他们做出同样的具体行为后也获得了优惠,平衡了第一波预售参与者的不满。
反之,同样的消费行为给出同样的价格,理论上只有两次机会,不会让早就盯上第一波预售的人放下等待第二波。因为还是一样的价格。
2)阶段紧迫。
原本持续20多天的活动,被两波预售拆解,变成了第一波预售,第一波尾款,第二波预售,第二波尾款,双11当天以及之后的退货。
同时,这也可以改善很多因为预售时间长而导致的其他问题,比如“要多久才能发货”、“觉得没必要就直接退款”。
2. 价值混淆
无论预售有多成功,吸引了多少购买,在双11当天和双11回归市场后的日子里,当很多人还有购买预算和欲望的时候,商家和平台还是希望榨干人们的可支配财产。
在此期间,如果不能给出与预售持平甚至更高的价格,如何让这些用户有购买的冲动?
你可以通过使精确计算价值变得困难来混淆用户对价格的感觉。
在不同的销售阶段,给定不同的赠品类别和剂量,用户很难准确判断哪个价格更低。
而且每个用户对于“哪个购买方案更适合自己”会有不同的考量,而不是在比价阶段只选择买最低价。
那些未能参与预售的人,后期也能获得类似价值的商品,甚至遇到更合适的商品组合,所以更有理由下单。
3. 连蒙带骗
不是每个品类都有那么多礼物可以搭配。
在预售阶段,当预期销售数据不理想时,手中有大量货物积压,急需回笼资金。怎样才能放弃最后几天,彻底躺下?
如此一来,在销售高峰结束时,拿出与预售相同甚至更低的价格,就势在必行。
在预售阶段,让想参与的用户觉得在预售中能拿到最低价。
当他们支付了订单,甚至经过另一波预售后,他们又摆出一个更低的价格,吸引剩余用户,带来更多订单,可以达到理论上的最大销售额。
部分用户,在预售交易完成后,可能会忽略对产品的持续关注,所以商家自然乐于获得更多利润。
即使部分预售用户看到了后期更便宜的价格,也有价格保护,让他们拿到计划外的补贴,反而可以缓解预售没有拿到底价的不满。
人们听过狼来了的故事。
三、尾声
相比商家,用户不可能永远无敌。但是你也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做出最佳选择。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不知道预售已经过了多少波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有下单。每个平台还剩下大量的后续游戏和隐性价格,还有大量的手段让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做出下单决定。
不要纠结,虽然说不要,但终究还是会买的。
人可能是由蜈蚣进化而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只剩下两个。今年打算什么时候剁手?
专栏作家
墨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和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行为、文字传播、市场营销等领域。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原创激励计划”制作。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只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