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邓稼先的对话作文_《邓稼先》

与邓稼先的对话作文_《邓稼先》邓稼先(1924.6.25—1986.7.2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邓稼先(1924.6.25—1986.7.2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那年毅然回国。1958年起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901九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所副院长、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项。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100人名单。

邓稼先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选择。“你视名利如粪土,以国为荣。”他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协作、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

为国家服务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清代大书法家邓是他的第六祖。他的父亲邓以蛰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任教。他是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将邓以蛰的儿子命名为“贾宪”的寓意在于,五谷之秀实为“贾宪”,预示着他在中国的扎根、成熟、成熟,造福于民。从5岁开始,邓稼先跟随父亲在北平上小学,后考入北平崇德中学。除了小学的课程,每天还要读四书五经,背古诗,然后努力学习英语,专攻数学。父亲的严格教育为邓稼先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全面的文化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强迫中国学生走上街头庆祝“皇军”的胜利。正在读高中的邓稼先大怒,把日本国旗撕成碎片,踩在上面。担心父亲邓稼先受到迫害,安排他去昆明。临走时告诉他:“一定要学理科,不要像我一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邓稼先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科学报国。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郑华池等著名教授。在大师云集的学术环境中,邓稼先在“百年耻辱,雪中送炭,盛世中华,人杰地灵”的激昂校歌中,其学术思想受益匪浅。1945年大学毕业后,到昆明市郑文中学和培文中学教数学,并加入共产党内的外围组织人民青年团,投身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6年夏,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兼任北京大学职工联合会主席。

为了实现邓稼先长期以来的科技强国梦,他于1948年10月被美国录取为研究生,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他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了一定回来。”由于邓稼先的天赋和勤奋,不到两年就修完了学分,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他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服从组织安排,他来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为中国核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献身于祖国

“去郭旭,为什么不呢?郭旭,你有什么不敢做的?”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我国国防科研的发展,邓稼先委身于国家,立志为国奉献,“干惊天动地的事,隐姓埋名”。1958年8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大鞭炮’”,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很清楚这个“大鞭炮”意味着什么。他刚满34岁,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成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在接受研制核弹的历史责任的当晚,他对妻子许鹿希说:“我以后顾不上家里的事了,我要把一生都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这样做了,我的人生就有意义了,值得为之而死!他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他动员青年大学生,说干我们这一行,要甘当无名英雄,一个不图名,一个不图利,还要吃苦。科学成果不能发表。

在接下来的28年里,邓稼先深入隐姓埋名,潜心研制核武器,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要么在科研院所耗尽心血,要么冒着酷暑严寒来到草枯沙飞石头走的大漠戈壁。他到处旅行,在风中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大漠的风刀霜剑把他的鬓角染成了白色,岁月的车轮碾过戈壁滩,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者,但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承担风险。在我国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他一共指挥了15次。邓稼先一直坚持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危险时刻与操作人员一起工作。这种不怕牺牲、不怕风险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飞机空投下了氢弹,但是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高处空直接掉到地上。时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在现场指挥,不顾阻拦。“你们都不应该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去了也白污染了。”他冲进试验场,希望第一时间找出原因。他知道弹头里的钚239有多厉害,但他也知道这个弹头的成本有多高,国家投入了多少。他心里没有自己的安危,只有国家利益,把国家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持有”已破裂的氢弹,并强迫他在邓稼先返回北京时进行检查。发现几乎所有检测指标都异常。他的尿液中有放射性物质,白细胞中的染色体呈粉末状。但邓稼先坚持工作,回到基地继续进行核武器试验。

铸剑护国

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封锁并没有限制他对未来国防布局的战略眼光。邓稼先确立了“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工作的目标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念和目标。

解决理论计算数据问题是核弹爆轰试验的前提。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中苏签订的《新国防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断言“没有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造不出一颗原子弹!”在没有资料、缺乏实验条件、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邓稼先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曾打了个比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领导在二机部,二机部领导在九院,九院领导在理论部。”邓稼先可以说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领军人物”。邓稼先选择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材料性质作为主攻方向,和其他年轻科研人员一起,用手摇和电动电脑、算盘、钢笔等最原始的工具,夜以继日地进行艰巨的数学计算。邓稼先对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选择主攻方向,高举“龙头”。

“我若信其可行,移山填海难,必有成功之日。”1962年9月,邓稼先领导的原子弹理论设计,解决了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问题,被数学家华称为“整合世界数学难题”的成果。两年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举世瞩目。后来,他致力于氢弹的研制。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邓稼先总结了几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周合写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综述》。这是核武器理论设计的一个创举,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有指导作用,也是培训科研人员入门的教材。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差的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质疑是不是在外国科学家的帮助下研制出来的。1971年8月,当杨振宁从邓稼先的一封信中得知“原子弹和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外国人参与”时,他一时控制不住自己震惊和感动的心情,顿时热泪盈眶,可谓“忽报世人已蹲下,泪如泉涌”。

丹药锅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可能更大的是他们的道德品质,而不是他们简单的智力成就。”这个评价也适合邓稼先。

邓稼先忠诚纯洁,作风民主,语速快,怀素朴实。“他是一个具有最朴素的农民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的风格是民主。他担任领导职务,但他从不把自己当领导。他被战友们称为“老邓”。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和提高,培养和带领一支事业心强、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邓稼先谦虚低调。“核武器事业是通过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做了应该做的工作的一小部分”。邓稼先淡泊名利,一心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然而,他这辈子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他名义上很吝啬,一心为自己服务。邓稼先朴实无华。他平时穿着灰色卡其布中山装,每天骑自行车上班,除了工作需要,从来不用专车给他。

长期的核试验工作对邓稼先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辐射。1985年7月,他被诊断患有直肠癌。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我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他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出来。他住院363天,做了三次手术,疼痛不断。即便如此,在生命的最后,邓稼先的脑子里仍然被中国的核事业占据着。他忍痛与核物理学家于敏一起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计划建议书》,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了全面禁止核试验前的实验室模拟水平。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是:“不要让别人离我们太远”。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因癌症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28年的秘密经历被揭露了。

“我也是心善。虽然死了九次,但我依然不后悔。”邓稼先有死而无憾的选择和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情怀:“选择核武器,就是选择牺牲和牺牲。但是,我对自己的选择,一生无悔。”“如果我的生命终结后可以重生,那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高山,我多么渴望到达你的身边,我就在这里让你感觉很好。”邓稼先生来就像闪电一样明亮。他把对父母妻儿的爱,变成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朽的名声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日子里空;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高尚的品格将永远激励着科研人员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457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20日 14:31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20日 14: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