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海拔2064.9米,华山西峰上有一座两层小楼,就是华山气象站。气象台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信仰和理想,把青春默默奉献给华山之巅,无怨无悔。古华山论剑,今华岳论天。正是这群坚守在寒冷孤山的朴实气象学家,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华山的预警监测。
在这个年平均气温6.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9℃的地方,每年极端雷电、大风、大雾的天数分别为43天、109天和129天。在那里,雪可以在山上停留长达5个月,因为只能乘坐缆车上下山,所以运输食物很不方便,而且在山上经常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冬季大雪封山时,积雪常常淹没到膝盖,安装在室外的气象测风仪也常常被冻住。晚上从风雪中回来,吃一碗热腾腾的泡面,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该气象站位于秦岭南北分界线的重要地理位置。作为全省6个国家基准气象站之一,24小时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和天气情况,不仅为民航、军航、华山景区提供良好的气象服务,还参与了亚洲气象组织的气象数据交换。
一般只有三个人在山上值班,他们的孤独不为人知,他们的辛酸不为人知,但他们始终在一代又一代地秉承着华山气象精神。
李瑞宁,一个开朗的89岁男孩,爱说话,爱吵闹。他在学校是文艺骨干,任何活动,无论大小,他都乐于参加。2014年2月刚调到华山站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成了笼中鸟。宿舍和值班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而另外两个同事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下班后,他们看书、上网、玩手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原本枯燥单调的工作和同样枯燥的生活让李瑞宁经常在晚上坐在气象站的楼顶望着远方发呆,看着星空空独自哼着歌。他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里。读书没什么不好。这样简单安静的生活,给了他另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他说,如果我不能改变我的生活,那就改变我自己。
7月,刚刚毕业的90后女孩陆来到华山站。在山上这样的环境,男同性恋有时候都受不了,何况一个女生?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鲁的身上。刚开始的时候,她经常能听到那个女孩在哭,在电话里和家人一起哭,第二天就以女汉子的身份出现在同事面前,努力又勇敢。
正是因为华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勇敢的气象学家。“站在巅峰,测风云,比奉献,创一流”的华山精神,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山气象人奋进。
(唐禹锡/文连莫大勇/摄)
自古以来,华山就有一条路,这条索道是华山气象台所有物资上山的必经之路。长4211米,相对高差894米。有时候山里刮风,缆车会左右摇摆。
对于游客和摄影师来说,华山的美景是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享受,而对于华山气象台的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安慰。
有时候,李瑞宁会恍惚地看着正在亭子里休息的游人,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不知为何他会开心起来。
饮用水只能通过这个地窖。李瑞宁说现在好多了,还有净水设备。据说老一辈喝了很多水。
日常的检查和记录工作虽然枯燥,但却蕴含着一种责任。工作时微笑,对别人微笑。
读书成了李瑞宁的一个习惯。虽然华山上有稳定的网络,但他更愿意看书。他认为书可以让他思考和想象。
陆,一个坚强的90后女孩,7月初来到这里。她原本是一个很安静的人,现在更安静了。
我看见陆一个人站在桌子上很久,就问她:“你想家吗?”她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点了点头。
即使下班不想回宿舍,也不会和对方说什么,只是做自己的事,直到困了才会回房间。我觉得他们很有默契,默默的守护着对方,给对方一些温暖。
2014年2月,一场大雪过后,李瑞宁不顾危险爬上电线杆清理。他说,让年轻人做这样的事。他总是抢着做危险的工作,他认为这是一种锻炼。
雪后的清洁总是很繁重的,所有室外的仪器都需要清洗。我的手在冰天雪地里冻得通红,只是为了数据的准确性。
积极、乐观、向上,正是这些年轻的力量,给华山气象站带来了生机,让这个孤独的驿站不那么孤独。这群年轻人带着青春的热血在这里,华山“谈”了几天。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