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其一(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周梦蝶有一首诗《十行恩情》,其中写道: 人在远方?如果你想见见对方 相见恨晚。好,好,好,你说 你心中有绿色。 出门就是草。 共同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先有草,才能见绿。但诗人说,心中有绿,出门有…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诗人周梦蝶有一首诗《十行恩情》,其中写道:

人在远方?如果你想见见对方

相见恨晚。好,好,好,你说

你心中有绿色。

出门就是草。

共同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先有草,才能见绿。但诗人说,心中有绿,出门有草。这就是诗的感觉,诗的语言。

门外可能有草,也可能没有,但只要心里有绿,就能看到草。即使没有草,诗歌也为你创造了草。草在哪里?和世界一样,草都在我们心里。

反过来呢?如果你的心里没有绿色,即使你在绿色的田野里,你也看不到草。所见即所得。草是这样,花是这样,一切都是这样。

写三本书。

为什么要“寻花问柳”?

河边一步寻花

江边的春花让我很困扰,哪里都要去。

去南方爱酒伴,十日后独饮空。

《江边独寻花》是杜甫住在浣花草堂时写的一组诗。总共有七首诗。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疑惑,同时也会疑惑:为什么是“找花”?河边没有花吗?

有时诗的眼睛就藏在诗名里。如果把标题改成“独自在河边看花”或者“在河边看花”,这组诗很可能是平淡的,标题平淡得让人没什么兴趣。而《独自河边寻花》,寻花问柳,是一个独特的步骤,很有意思。

“江上花令人血脉贲张”的第一句话就明确告诉我们,江上没有花。反倒是花多的让人血脉贲张。花多了,烦了,为什么还要找花?

先说说为什么要纠结这个问题。陶渊明所谓读书“问得不多”,但知之则欣然忘食。这真是读书的至高享受。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吴柳先生形象的叛逆性格,从“我不知道我是谁”到“我不想富”,十个“不”字,都是对世俗的否定。《不想多了解》也是出于对当时经典过度注释的反叛。至于诗歌,陶渊明是很认真的。他曾经搬到南村,这样他就可以经常和心平气和的人“共赏奇闻,解惑”。在这里,我们试着回答一下为什么要找花,我们也在享受奇怪的写法。“求”是这组诗的诗眼,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

到处找花不是常识,好诗的创意却超出常识,不可理喻。读不合理的诗,不能通过意义分析,而要先感受诗的语气。相比意义,语气来自直觉,更接近诗歌的原生态。甚至当我们每天说话时,我们经常听声音而不是服从它。一个人一开口说话,就立刻进入了声调。我们来听一下第一首诗的语气。

“江上的花好烦,除了疯疯癫癫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花?江边开满了花,诗人心里却没有花。草堂多年清静,只有偶尔心情好的时候,“北斗七星观京园”的忧郁才是他的常态。

春暖花开满江,对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觉得虚度年华,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北方。春天的繁华和世界的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层矛盾心理,春花简直无情。然而,他在愤怒的同时,又被鲜花依依不舍地打动了。

各种感觉说不出,让他抓狂,于是“寻南邻爱酒伴”。走是快走,可惜南邻的酒伴“十日后独饮空”。全世界的人都去春季嘉年华了吗?岂有此理!你可以想象杜甫摇头叹息,独自走向河边。他打算去找花。

从烦花到怕春

河边寻花(下)

花又粗又乱,缠绕在河边,走着走着很危险,害怕春天。

但现在诗和酒可以听我的,不用为我的光头承担任何心理负担。

第一首诗由六首诗组成,也为整组诗定下了基调。

诗人走到河边,看到“繁花乱蕊绕江边”。读杜甫的诗,一定要欣赏他用词的准确性。这句话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江边的花真的开了。这种表达不是诗,杜甫写的才是诗。是因为诗歌语言和口语的区别吗?

不是,这组诗其实很口语化,幽默贴近生活。对于诗歌来说,口语的意义并不在于白话的使用,它是诗歌所采用的一种语气和声调,而不是用词的选择。任何诗歌都应该选择最准确的词语。最准确的词是什么?准确不等于华丽,也不等于白话文(白话文可能是感情和文字差的意思)。准确是最能传达你微妙感受的词。

“粗”“乱”“裹”这几个字契合了诗的基调,细腻准确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所以是最好的词。这种混乱传达出诗人太喜欢花了,而且有爱的味道。你不仅说花多,而且还生动地表达了花的姿态和诗人对花的感情。只有这样,一句话才能称之为诗。

第二句“走起路来很危险,怕春天”,侧着身子仔细看着花,或许说“春天好可怕”。俏皮天真的杜甫是否与一般课堂上被视为「诗人圣人」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春花如灾,杜甫吓得落荒而逃。他需要诗歌和葡萄酒来镇定他的神经。且看他写的:“诗和酒还能驱使你,却不用照顾老人”。开车,做饭,这些词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诗酒成了活物,可以带动。用现代的话说,诗酒为他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照顾”就是照顾的意思,那么谁不用照顾老人呢?当然,光头男就是他,省略的主语也是他。这两句是诗人的自言自语。作为自己的旁观者,他反思了花的烦恼和对春天的恐惧。

也是自我说服,意味着诗人会与春天和解。与春天和解意味着与时间和世界和解。当然,这不是事实,而是审美境界上的和解。

接受春的邀请

河边寻花,第三部

河岸旁的竹林里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我有一个地方来偿还春天的快乐,旅馆琼可以慢慢来。

与春天和解后,诗人开始看花。他走到一个地方,“申江朱泾两三家”,那里有一个安静的地方,似乎不受春天的干扰。

但是他也看到了花。有红花,有白花,所以没什么感觉。他说:“红花映白花。”红白相间的花很漂亮,更灵动。这还不够。他又加了一句“多麻烦”来造新奇的词,瞬间让诗句有了独特的感觉。“红花映白花”,红白相间的花朵不仅仅是客观的意象,而是饱含了诗人的情感态度,成为一种与人相容的诗性。

春天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最后,诗人深受感动,想报答春天。如何偿还?那就是摆脱阴影,接受春天的邀请,拿起酒,和人群一起沉醉。

门突然开了,花儿立刻向他走来。他放眼天下,远眺少城春色,即“独寻花在江边,第四名”:

东看看少城那边的花烟,西餐厅的高白花花是该化解嫉妒了。

谁能带我去喝酒,叫美女,唱歌,笑,跳舞,玉生?

“东望少城,花满楼烟”,成都城外的小城少城,远远望去,却是花满楼烟。“百花高楼更可怜”,可怜的有点相思。此时的百花高楼已经不再伤客户的心。万物总是在诗人的诗中呼应诗人的灵魂。高楼呼应的不仅仅是他的情感,还有花草河流。

“谁能携酒开金灯,唤美人舞绣宴?”这两个字很美,成都的春天是一场盛宴。诗人看着一座小城,给世界祝福。“谁能”也是他的心愿。他渴望有人端着酒,请他在百花塔上好好喝一杯。这也反映了他孤独的心情,因为没有人陪他喝酒,所以他的想象力更加狂野。“金灯”“美女”“舞绣盛宴”这些华丽的字眼,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和补偿。

爱是深红色还是浅红色

河边寻花,第五集

黄河前的河水碧波东流,春天给人一种睡意和春风的休憩感。

河边盛开的一簇簇桃花映入眼帘,是深红色还是浅红色?

不知不觉走到黄石塔前。蜀人称僧人为师,葬地为佛塔。“黄石宝塔”是埋和尚的地方。长江畔,“春日懒倦,倚清风”。是春天的懒困还是人的懒困?诗人没有说,也不需要。这种模糊性就是诗歌语言的奥秘。在古典诗歌美学中,主体和客体不是二元对立的,人和物是一体的。又懒又困和春天懒是一回事。同样,春天倚着微风,也是一个慵懒的诗人。

疲惫的眼睛模糊了,忽然看到一簇桃花。师亡无师,桃花开,诗人喜出望外。“可爱的绯红爱浅红”,把“爱”字和“红”字重叠,重复节奏,你会觉得桃花五颜六色,光彩夺目。

找花情况良好。尤其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遇到盛开的桃花,更增添了寻花的兴致和野趣。桃花天真烂漫,春暖花开,呈现在众人眼前。作为回报,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珍视这种热情。

带着这种喜悦,他漫步到黄丝的娘家,看到了更多的花:

黄色的四朵少女花茁壮成长的道路覆盖,成千上万的花朵鞠躬和树枝低低。

眷恋花香中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自由中的柔柔莺儿只是快乐地歌唱。

——《河边寻花》,第六期

黄的第四个新娘家门前的小路开满了鲜花。这些花不是来自他的喜悦吗?

王力可伦在李白的诗中,第一句就写了普通人的名字。黄四娘是杜甫在浣花草堂的邻居。不管她是谁,她的名字都让这首诗读起来有亲和力。或许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读者来说,这些文字会引起更多的好奇,比如这些花是黄四娘种的还是野生的?女主人一定很漂亮,不是吗?

只有一个字“满”看不到花。第二句“千花压枝低”,是具象的,重到枝头低垂。这句话的语调和黄四娘都营造出一种歌舞山歌的氛围。

“缠绵的蝴蝶一直在跳舞”,这是看见;听说“娇莺自在啼”。留而逍遥,形容诗人自己的心境。蝴蝶,娇影,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名字,让人在春天里多了几分轻佻与轻浮。

苏轼在东坡的序跋中说,子美的这首诗不太好,但可以看出它的纯净和野性,所以他爱临摹这首诗。诗不太好,这是从诗艺上的评价,原因可能是诗不浅,好诗应该是言简意赅,回味无穷。不过东坡说,找花的方式很美,真的很可爱。

我只被花伤害,也为花疯狂。

《河边寻花》,第七部

不爱花,必死无疑。我怕你下半辈子。

花开到巅峰容易落花,蓓蕾啊,请慢慢讨论吧。

游完黄石法塔,诗人由爱花转向惜花。春天的安逸,飘了一会儿,应该是花的野咒。

“不爱花,必死无疑。”“肯”就是“打”的意思。这首诗很快乐,用词也很刺耳,听觉效果很惊艳。《不爱花》,呼应开头愤怒的花,声音很大。碎玻璃暴露了爱花的事实。然后我不得不辩解“我怕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老年上”,也就是我对花很痴情,但我怕花感谢人的老年。

最后一句是留言,深情款款。“枝易落,讨论后芽开。”温柔的劝诫,配上对联,让爱花之心更加婉约。惜花就是惜人,稍纵即逝,在时间中枯萎;蓓蕾开放,等待未来。

春天,你慢慢地走,然后慢慢地走。最后一首歌是青春的告白。找到花后,我很失望。花开花落,人老珠黄,这是必然的,但诗并没有陷入深深的孤独,在结束语中留下了回味。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慎思开嫩芽”就是放慢时间和进程,从而延长生命。

在当今这个追求速度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慢”(慢的慢,不是自大)。“快”已经成为一种病,弥漫着,绷紧着我们的神经。诗歌作为慢艺术,不需要速度。相反,它告诉我们要尽可能的慢下来,去感受,去潜水,甚至在某个时刻停下来,去听花开的声音,去听无声的雷声。

作者|三本书

编辑|张进、安野

校对|李香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49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25日 23:00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25日 23: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