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古镇绝对是排名第一的“实力派”。有一些假古镇像真的,也有一些别人做的假的。总之,近年来,各种古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古镇游的开发也如火如荼。
然而,正如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曾经说过的,“中国有2000多个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但令人难忘的不超过8个。”古镇发展的高度相似,导致“千镇一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游客会发现,古镇可能名字不一样,但酒吧、民宿、手工艺品店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连卖的“特色小吃”也大同小异:红柳烧烤、臭豆腐、大鱿鱼、奶茶随处可见。
古镇旅游之所以一度火热,是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文化魅力,也有赖于古镇的商业发展。如果不商业化,很多古镇可能还在一个内室里孕育,没有人认识她,别说造福当地居民,就连自己的生存和传承都可能成为问题,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古镇的商业发展是必要的。但必须警惕的是,目前古镇的过度商业化,不仅让很多古镇一步步失去灵魂,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反感,尤其是很多年轻游客开始回避参观古镇。
其实古镇曾经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随着过度商业化,很多古镇早已“不古”,大量特色建筑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酒吧、民宿。在古镇里,几乎不可能感受到当地独有的文化和生活氛围。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如果古镇继续在过度商业化的道路上狂奔,只会遭遇年轻人更加坚定的“用脚投票”。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是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基本前提。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在古镇的商业开发和遗产保护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有时甚至知道如何牺牲一些商业利益。
如果说“减法”是避免过度商业化的方法,那么在讲好古镇文化故事上,就要做好“加法”。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和创作,突出古镇的文化历史特色,走差异化路线,打造古镇旅游特色专属产品。比如凤凰古城之所以闻名中外,就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大IP”如果不开发,就会走“来得快,去得更快”的粗放式网络名人之路,就像拿着金饭碗乞讨一样。
另一方面,在吸引商家和游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当地居民能够留下来。逛古镇,不仅要看历史文化,还要看人、看景。古镇的魅力有赖于各种文化景观,但更需要当地人的支持和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去掉这些元素后,古镇明显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盆景,会大大降低古镇的质感和价值。能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感的,往往是那些“商住两用”的古镇。
年轻人在旅游选择上可能相对挑剔,但“真正的”古镇游对他们还是有吸引力的。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背后,“慢车慢马”的古镇才是他们内心向往的地方。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古镇,要想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可能真的要听听他们的意见了。(中国青年报夏雄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0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