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作者|编辑:丁钱文|范志辉
最近很多网络名人主播都走上街头找小朋友唱《孤独的勇者》和《暗号》。有趣的是,它常常能引发回应,甚至是激情的合唱。《孤独的勇者》甚至被称为“人类幼崽的巴布洛夫实验”。
当然,玩笑归玩笑,但也有家长指出,孩子直接跳过了儿歌的影响,进入了流行音乐的世界。
细数下来,除了《小燕子》《春天在哪里》《学猫叫》《听我说谢谢》等经典儿歌,中国几代人的儿歌榜单似乎很久没有更新了。中国儿歌「失声」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的前路如何?
中文儿歌,野蛮生长
说起中国的儿歌,其实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列子》中记载的《康曲儿歌》,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歌。到了汉代,又出现了以儿童生活纪实和日常知识为基础的儿歌,如《大雨》。到了明清时期,儿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更加有趣,通俗易懂,讲究押韵。这个特点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儿歌。
民国时期,由于音乐家黎锦晖加入了“国语统一运动”,想通过学唱的方式在儿童中普及国语,于是创作了《小兔乖乖》,至今仍在传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建国后,儿童歌曲的创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契机。《让我们荡起双桨》、《失落的手帕》、《小燕子》等儿歌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20世纪80年代,儿歌创作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引进制作的动画片走上街头,《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等同名主题曲成为当时儿童歌曲的主流。此外,美国动画片《蓝精灵》的中文主题曲,也是当时中国第一首原创主题曲,曾获首届全国儿歌大赛银奖。
1990年以后,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这一时期流行的儿歌大多伴随着两岸交流强烈的时代特征。像《天下只有妈妈好》通过台湾省片介绍到大陆,广为人知;而《罗晓》是在第一批进入大陆的台湾省流行音乐的启蒙下创作的原创儿歌。2008年,这首歌获得了改革开放30周年金曲奖。
千禧年之后,儿歌创作逐渐陷入疲软期。除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少数动画片还在创作和使用儿歌主题曲,更多的倾向于流行音乐。比如《神奇小子》的主题曲是歌手王心凌演唱的流行歌曲《梦之点》,《莲花灯》的主题曲是李玟的《想你的365天》。
另一方面,流行的神曲也开始“入侵”儿童世界,逐渐用口语化的歌词和洗脑的旋律取代儿歌的地位。比如《小苹果》和《青年实践手册》在华语地区很受欢迎。
近几年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时候,儿歌的创作有些鱼龙混杂,网络热歌成为了取代儿歌正统地位的存在。
《海藻舞》《学猫叫》等口水歌成为流行的儿歌标杆,《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等新时代的儿歌也在二次创作的加持下成为现象级的儿歌,失去了儿歌的意义,反而强行流行起来。
中文儿歌为何“失声”?
与繁荣的海外儿歌市场相比,与中国儿歌的“失声”形成鲜明对比。
金童明星制作人陈爽曾经说过,如果说中国的流行音乐比欧美晚了20年,那么中国的儿童音乐至少比欧美晚了50年。
从内容上看,中国儿童歌曲的特点是缺乏潮流,制作粗糙,主要是人才的断层。相对于流行歌曲的流行,儿歌真的是冷门,导致年轻音乐人不愿意写,老音乐人跟不上最新潮流。最终,儿歌还是不够贴近孩子的生活,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相比之下,海外儿歌市场的发展环境更加友好。在韩国,儿歌的创作是借助偶像产业的发展。如韩国Smart Study公司与某知名偶像音乐制作团队合作创作儿歌,原创儿歌占全部儿歌的70%;还会和年轻偶像合作,吸引对儿歌创作的关注。比如男团ENHYPEN演唱并发行了两首流行的儿童歌曲《Billy Poco》和《Hey Tayo》。这些做法也使得韩国儿童歌曲的创作处于稳定上升的状态。
而在美国,更直接设立包括儿歌奖在内的权威颁奖典礼,鼓励音乐人参与儿歌创作。1978年,由家长和孩子共同投票产生的家长选择奖(PCF)诞生了。它为儿童领域的产品评选出了经典、金牌和银牌。这个颁奖典礼也被认为是儿童产品中的“奥斯卡”,含金量非常高。
比如幸运乐队(Lucky Band),这支价值观接近儿歌的乐队获得过多次PCF大奖,甚至是格莱美奖和艾美奖的儿歌奖,被认为是“21世纪最优秀的儿童乐队”。
在儿歌推广上,中国儿歌也缺乏足够的曝光渠道。
一方面,它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如今,公共电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传播渠道。但是国内的电视节目大多涉及年龄限制的问题,影响了儿歌的传播。在韩国,正是儿童组合“七公主”不断出现在公共电视节目中,演唱原创儿歌《牛奶颂》,一度迫使流行歌曲广泛传播。
同时,视频平台也承担一些推广功能。在国内,儿童视听相关内容还没有被优酷、腾讯等主流平台办为“分站”,只能在主站设置“青少年观看模式”。
但在海外,YouTube推出了儿童专属视频应用YouTube Kids,只对儿童保留视频内容,流量非常可观。比如韩国儿歌《小鲨鱼》,上线24个月播放量超过25亿次,是第一个播放量超过100亿次的YouTube站。至今累计108亿次,登上美国Billboard Hot 100长达20周。
但归根结底,中国儿歌“失声”的主要原因还是变现难。目前中国儿歌市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化进程,版权意识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商演的《热血回归》。但在海外儿歌市场,儿歌播放量会辐射到品牌IP的变现上,从而形成品牌收入的良性闭环。对于背后的制作公司来说,是多元化变现的基础。
以智能学习公司为例,其Pinkfong形象从2016年开始随着儿歌的传播成为YouTube上的现象级IP,相关周边销售额在海外电商平台连续四年增长超过180%。Pinkfong人声娃娃在美国的订购量甚至远超小猪佩奇和迪士尼。Smart Study还通过Pinkfong将旗下其他IP推向市场,涉及数码产品、玩具、日化等。2018最火的一年,其年营收达到2.3亿元。
对于音乐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版权变现带来的“名利”。在海外,Wiggles乐队仍然创作和演唱儿童歌曲,发行专辑和举行巡演。《做螺旋桨》等儿童歌曲极受欢迎,连续四年被《商业评论周刊》评为澳大利亚收入最高的艺人。仅在2007年,他们就赚了大约3127万美元。现在,中国唯一的儿歌创作者大概就是写了《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的李凯稠了。
综上所述,中国的儿歌之所以不能像海外那样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创作的滞后,还有创作、宣传、营销等产业链上的问题,直接导致儿歌成为教育体系中被忽视的一环。
儿歌生意怎么做?
虽然被短视频“裹挟”,但儿歌的生意此刻并非无人问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儿歌也被收录到各种儿歌网站和app中,视听多媒体也成为新一代儿歌的载体。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儿歌公司,早早抢占这个赛道,拿到融资。
在儿歌内容创作方面,2016年成立的橙色星球,打造了涵盖儿歌创作、全平台推广、艺术培训、童星经纪服务的儿童歌舞全产业链,但主要为企业提供原创儿歌,如伊利、帮宝适等。在经历了兰芝玉树的种子轮融资和创达资本的天使轮融资后,橙色星球还在2019年获得了安芙兰资本的股权融资。
儿童故事的动画创作是一个垂直品类,也有以2014年成立的喵喵儿歌为代表的新品牌。其最大股东为4399网络有限公司,因此依托4399儿歌作为动画创作。
儿歌早教方面,竞争最为激烈,宝宝巴士、儿歌、熊猫乐园等品牌相继出现。以婴儿巴士为例。它以听(国学故事)、看(儿歌动画)、玩(互动App)为核心,融合自有IP形象,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启蒙教育。宝宝的公司也在2013年获得了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投资1000万,2015年由基因资本投资4000万,共创美好未来。现在已经完成B轮融资。
在儿歌衍生产品领域,也有阿里罗火兔等专注于儿歌早教电子数码产品研发制造的品牌。2018年,其所属的火火图智能科技获得京华投资A+轮融资,具体金额未透露。但早在2017年,复星集团进行股权融资后,复星瑞正资本又投入1亿元作为A轮融资。除了这些,儿歌市场还有运营服务平台,比如神指飞扬。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在线音乐平台和内容公司也开始关注儿歌市场。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继续扩充儿歌库,QQ音乐也开发推出了自己的儿童音乐app“Q声宝贝”;太合音乐集团推出的少年红星计划,摩登Day 空成立的亲子品牌摩登天空Kids,华夏文化推出的儿童音乐品牌AoooKids,都对儿歌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见,儿歌市场一直被资本关注和投入,但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
“双减”之后,前路何往?
如前所述,好的童谣、儿歌是孩子高质量的“早教课”,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还能帮助孩子在睡眠中安抚同伴,帮助孩子在焦虑时平静下来。听儿歌是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起到学习语言、开发智力、增强审美、完善人格的启蒙作用。
音乐教育家周海红认为,优秀的儿歌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好听,适合孩子唱;第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培养孩子善良、友爱、勇敢、正义等良好品质;第三,你写歌词的时候,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贴近孩子的心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站在大人的角度教育说教。
在“双减”背景下,学科教育培训行业机构退出原有轨道,音乐等美育开始火热,中国儿歌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90后、00后的年轻父母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对孩子接触的内容筛选更加谨慎。儿歌具有早期教育的意义,这意味着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音乐,更侧重于娱乐、学习启蒙和了解世界。
据史圣华研预测,随着“三胎”开放,2019-2025年0-6岁儿童数量基本可以维持在1亿左右。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音乐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3年将增至1616.7亿元。这意味着儿童音乐教育的市场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新浪体育和尼尔森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类App行业及用户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教育类App超过7万款,仅次于游戏。其中,56%的家长愿意为涉及孩子教育的相关app付费,学前教育是家长付费意愿最强的板块。至于会员费,报告还显示,近五成用户可以接受10元至12元的定价。比如凯叔的评书App,最低每月12元左右,最高每月30元左右。
不仅如此,线下儿童音乐教育市场也非常值得关注。根据伊瑞《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统计分析,50.6%的家长更愿意为线下音乐教育付费。以最近完成数千万元C2轮融资的萧也音乐科技为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软硬件一体化的AI音乐技术生态,提供线上线下智能音乐学习、智能陪练、智能钢琴教室等服务,甚至推出了智能架子鼓和钢琴学习工具App。
此外,韩国Smart Study公司举办线下音乐教育活动也是一大举措。智能学习通过抓住家长对儿童娱乐的需求,将儿童歌舞融入线下教学课程,在促进家庭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孩子将家长转化为最忠实的线下付费用户。
总的来说,儿童音乐还是一片蓝海。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用好的作品“搞定”孩子和家长,是争夺儿歌市场的关键。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0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