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哪个省(苏州在哪个地方)[通俗易懂]

苏州是哪个省(苏州在哪个地方)[通俗易懂]博罗县地理位置图。(《广东国土地图》截图/图) 广州话里有两个和“苏州”有关的俚语,一个是“苏州屎”,一个是“过了苏州不坐船”。广州、香港等地的人经常用,但不知道它的来历。一般认为都和江苏苏州有关。…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广州话里有两个和“苏州”有关的俚语,一个是“苏州屎”,一个是“过了苏州不坐船”。广州、香港等地的人经常用,但不知道它的来历。一般认为都和江苏苏州有关。

“苏州屎”通常是指留给别人(尤其是接手的人)的麻烦问题。停车、噪音扰民、喝酒惹事等。,虽然他们也给别人造成麻烦,但一般都不叫“苏州屎”。如果一个老村委会给接班人留下一大堆糊涂账,一个公司被收购,给接班人留下一大笔债务,那就是典型的“苏州屎”。“苏州屎”这个说法从何而来?网上可以找到一些解释。有一种说法,清朝一个苏州籍的官员来广东做官,总是给他的继任者留下麻烦,所以官员们把这种麻烦叫做“苏州屎”。另一种说法是,清代有个广东才子北上赶考,在往返苏州时与多名青楼女子有染,惹来不少麻烦。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苏州情史》,简称《苏州史》,后来又被误报为《苏州狗屎》。

“苏州后乘船”的意思是“错过了就没机会了”。关于这句话的由来,你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解释。一种说法是,江南曾经有一艘载着歌女的小艇,到了苏州之后就消失了。不过,这句话指的是苏州之后没有唱姑娘的小艇,而不是没有船可以坐。另一种说法是,苏州有大量的水车供广东人到北方运货,但苏州之后,这种机会就少了,甚至没有了。

“苏州屎”起源的第一种解释看似合理,实则是“无头公案”。如果真有这种东西,也不太可能在文献中被完全遗忘。至于“苏州屎”出自《苏州情史》的说法,一眼就能看出是现代人编的,完全不符合古代文人的风度。一个读书人,可能会以自己的“风流韵事”为诗的题材,但他不会以画娃娃的肠子来写“情史”,除非他会停止考官职,不再去学校教书,断绝与其他读书人的联系,甘愿被宗族和亲友唾弃。而且这种解释也不符合“麻烦留给别人”的意思。

说“苏州后无舟楫”是指苏州后无歌女舟,不符合史实。从明清到民国,苏州南部有很多城镇都有卖船的歌女。苏州北部的扬州也有妓女和歌女随船。没有“歌女卖唱船”的解释,也与“错过就没机会”的意思不符。苏州之后,没有油罐车运货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水车运载的是水粮,能够附着的货物有限,很难满足大宗贸易的需求。先把货物从广东运到苏州,再装上水车,不太方便。而且苏州也不是水运的起点。苏州以北运河沿线的无锡、镇江、常州、扬州、淮安、徐州都是大镇。为什么只能在苏州南部装?如果换个角度说,据说广东人去北京参赛,是坐船经运河北上,过了苏州就不容易找到空位置的船了。似乎可以紧扣“不乘船”的意思,但稍加分析还是不能令人信服。途经苏州的广东人大多是富家子弟(因为走弯路,江南地区消费高,路费增加了不少),在住宿条件差的船上很难忍受多日的艰辛。而且浙江、江苏很多进士都是走运河北上赶考,肯定有商船供人乘坐,不一定非要选择水船。所以,即使过了苏州,他们也不会“坐船”。

在明清时期,很少有广东人有机会去江苏苏州旅游。苏州距离广州两千多里,其社会生活细节实际上已经成为广州俚语,不符合俚语和俗语形成的一般规律。我想到“苏州”这两个俚语可能不一定指江苏省的苏州,很可能是指广东省博罗县带有“苏州”二字的历史地名。

据道光《广东通志》卷120记载:“旧苏州巡检司位于龙江东(博罗)县东南,原名苏州驿。雍正八年复立,乾隆裁。”这一记载反映了明清两代在博罗县附近的龙江东设置驿站苏州驿,后来苏州驿改为苏州巡检司。但“本朝改于雍正八年,裁于乾隆年间”这句话却模棱两可,很容易理解为苏州检署改于雍正年间,裁于乾隆年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龙《博罗县志旧序》说:“苏州巡检司位于县城西一百里(东北),大河以南,枕山以北,东至罗坑约六里,西至乌石堡十二里,南至仙堂堡十四里,北至仙村,西北至龙门县庙子角,东至永安县宽仁寺,东北至河源县兰苑。这是后来苏州检查部门的管辖范围。现存的各种广东地方志都没有列出苏州公司巡察的名字。但同治《临湘县志》卷十一记载:“吴太勋,本名香蒲,道光为官时,由广东博罗县苏州巡察。“清末县令杜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日记,记博罗县苏州分局巡察詹姓。”《申报》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一日报道:“任命审判知府彭家禄为博罗县苏州分局巡检员。“可见,从乾隆到光绪年间,博罗县的苏州司一直存在。

看了几部地方志中对博罗苏州驿站所在地的记载,确实有些混乱。在童道光的《广东通志》中,卷178的记载是:“除此之外,苏州驿位于县城之西(据与乾隆《博罗县志》相同的说法),雍正八年改巡检司。”据说这和120卷记载的一样,方位相反,年份不同。据光绪《徽州府志》卷八“博罗县有水驿,名为苏州”,明朝洪武年间设立,“离桂山新乐驿七十里”。看光绪的《广东地理图》,东江流经博罗县向东北,离县城不远就有江东村,应该是当日苏州驿站所在地。不过这张地图只是示意图,方位和距离可能不太准确。看今天的地图,东江流经博罗县后略微向南弯曲,流经惠州后向东北方向流动。苏州邮政所在地的记录之所以有差异,很可能与当日地图不准确有关。虽然各种地方志的记载有所差异,但大体可以知道,苏州邮政位于博罗县附近,桂山(后来的惠阳)东江附近。

据道光《广东通志》卷131:“苏州巡检司,位于县东百里,雍正七年复置,乾隆四年复置。转给地方政府,迁到仙村。”根据道光引用的《广东通志》卷120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苏州邮政改为苏州巡检司后,巡检司曾使用苏州邮政的原办公场所。经过四年的发展,苏州巡检司的办公地点迁到了东北一百里(直线距离四十多公里)的冼村。程颐主要负责公文传递和人员往来,巡检司则负责多项民事和治安事务。苏州邮政改为苏州分公司后,因为巡检所离县城近,职责和责任与点石所辖区域密不可分,所以要搬迁,难免有干扰。转隶后,肃州分区巡察管辖范围在博罗(今博罗杨村、白塘、公庄、柴犬等镇)东北部,约占全县领土的三分之一,不再管辖县城附近的地方。道光《广东通志》所引“本朝于雍正八年改,乾隆年间裁”并不是指裁掉苏州分局巡检室,而是苏州邮政改设的苏州分局巡检室搬离东江,相当于撤销了那里的办事处。

雍正年间,苏州邮政局改为苏州分局巡检司,不仅接管了原苏州邮政局的部分事务,而且有了新的职能,管辖范围与经典著作史交叉。10年后,它搬家了,官署的位置和管辖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管辖区域相当广阔,因此前后巡察办之间的各种事务和案件的交接必然会非常混乱,甚至“差规”(灰色收入)的分配也会很复杂。所以苏州公司的初检会给继任者留下很多棘手的麻烦。到了清朝,官员权责不清、重叠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很大的苏州司,麻烦比其他官职空缺还多。官场把“苏州司”当成了留下更多麻烦、让接班人难以接班的空缺,“苏州司”成了给接班人留下大麻烦的代名词。“斯”的音与“士”相近,所以以后在民间流传,“苏州斯”会被误称为“苏州士”。

从语气上看,俚语“过了苏州不坐船”和载客的船有关,我觉得也可能和苏州邮政有关。如前所述,苏州邮政是位于东江上的一个驿站。必须配有供上下船的码头,还有邮递员等武装人员。驿站里的官船、官船,一般人是进不去的。但在清代,珠江水道有固定的航行时间,客船往来于省会与沿江乡镇之间,称为“长途轮渡”。我不知道明朝的情况。按理说,这种船应该早就有了。那一天,江面上土匪横行,沿海的村镇也不是都适合做旅客的固定上落点。找到一个能让船只过夜的地方就更难了。苏州邮政有码头,相对安全。这里一定是东江船只停泊的绝佳地点,从省城到苏州邮政可能有固定路线。苏州邮政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苏州岗作为东江水道的著名锚地,为广州普通百姓所熟知。苏州驿被裁撤,苏州署从东江迁来后,民船难以承担码头维护和保安的责任,于是原“苏州”泊位被取消,新苏州署所在的仙村远离东江,无法成为船只的新泊位。所以有人会说“苏州之后(按:意为之后)”,意思是提醒别人抓住最后的机会,因为以后不会再有船去苏州了。这句话后来流传到广州俚语。

稽查部门的名称不仅是正式名称,而且是稽查部门所管辖的地理区域。但在广东,很多清代的巡检司名称并没有成为延续至今的地名。博罗以前有三个巡检司:石湾、苏州、山政。但民国以后,只有石湾还是一个地名,县城的“苏州”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相信在广州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博罗县曾经有“苏州”,所以在两个俚语词中把“苏州”附加到江苏苏州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上面说的,基于各种地方志的记载,结合我对清代地方官制的猜测,以及对清代广东社会的了解,未必成立。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希望这篇文章发表后,有识之士提出一个更可信的基于文献的解释,也希望研究一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流行粤语俗语和俚语。

邱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016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28日 10:15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28日 10: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