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2019年2月,作者撰写《靖边北斗葬发现指向史书记载的黄帝陵》一文,经国内媒体传播后,在全国引起反响。轩辕黄帝第183孙、姬宗家长姬宗子英明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来到靖边高家沟“黄帝陵”,虔诚地跪拜:“姬宗子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轩辕盛迪墓!”
轩辕黄帝出生在陕北。从仰韶文化遗址的数量来看,陕北黄土高原确实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心阶段。榆林的景观给轩辕黄帝和他的部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帝皇打造的特别舞台。
黄土高原是地球创造的奇迹,是中国乃至世界独特的地理景观。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殊阶段。
地质资料显示,约360万年前,青藏高原第四次强烈隆升,改变了世界气候环境,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风系统。在西北西风带的强烈迁移过程中,西北半球戈壁滩的颗粒物被吹起,一路向东南方向坠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河中上游堆积了广阔而深厚的黄土。新黄土高原的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定义的,即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太行山以西,横跨约11个经度,6个纬度,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但在历史上,严格的地形地貌意义上的“黄土高原”仅包括明代长城以南约4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连续黄土区。在这个地区,吕梁山西坡穿过陕北高原,一直到甘肃六盘山东北麓。东西长约500公里的黄土是一个连续的覆盖层,覆盖低山和流域,填充山谷和盆地。这就是古永锵这片富饶而神秘的土地。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第二地台。能为早期人类提供怎样的生存环境?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来看,这里基本可以满足,尤其是陕北。
陕北夏秋两季多雨炎热,植物生长旺盛,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黄土易于耕种,史前人类可以用简单的木制、骨制和石制工具打开土壤进行耕作。黄土挺拔,适宜“窑洞”,可以为史前人挡风御寒,山岬上也没有大洪水。黄土不施肥就是“自施肥”。季风多年来一直带着黄土,新的黄土一直在“自肥”。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上世纪初考察黄土高原后感慨地说:“在中国广袤的黄土带,几乎不需要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上几千年的庄稼。正是在这种土壤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增长到其支持生命的强大能力的极限。”同时,黄土高原是一片广阔的区域,这里似乎是山脊、丘陵、沟壑纵横交错。然而,小区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隔离。当环境变化或灾难发生时,人们总是四处迁移空。
陕北地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位于蜿蜒曲折的黄河河套,农耕与游牧产业在此交汇。黄河三面环抱,一、二级支流密如蛛网,黄土、沙漠、高原、丘陵、草原、湿地、盐湖、内陆湖、内陆河等地理单元环绕四周。史前人类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时,还可以采集、捕鱼、饲养动物和狩猎,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山泽盐铁是中华文明的根脉
在陕北,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座神奇的山——白坭山,一座集山、盐、铁于一身的山。白尼山主峰海拔1900多米,向东逐渐降低到1500多米。在宋代,恒山指的是北起鄂尔多斯沙漠,南至延安,西北至六盘山,东至神木,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根据季应明先生的说法,季宗时的祖籍“白玉山”(现代人所撰,亦称“白玉山”)在本文中统一为“白玉山”。)这个“余”字以前是“余”,也就是所谓的“白宇”。其本义是仰望被雪线环绕的群山,后引申为禁止养马、停马、养马的地方。这座中华民族的根山见证、爱护和保护了华夏祖先和子孙的发展壮大。是父亲的山,是大山,是英雄的山。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西二百五十里,名曰白山……洛水自其阳出,东入渭水;水困其阴,东流入生水”。白尼山与甘肃陇东高原相连,同属一个地理单元,东西蜿蜒,南北高耸。宋曰:“恒山(白坭山)绵延千里,兵马丰足,庄稼丰足,其人物刚健善战,又有盐铁之利,夏人以此为生”。陇东、陕北占地约10万平方公里,古称“永州”,最接近中华民族童年的河流都发源于此山。白坭山分水岭以北有蜿蜒的丘陵和溪流,与辽阔的河套平原相连,南部有长长的山脊和沟壑。发源于南坡的河流包括直接流入黄河的延河,以及向南流入渭水的水镜河和洛水河。发源于东坡的河流有大理河、孝里河、怀宁河、无定河,以及流入黄河的岫岩河东。发源于北坡的河流有刘宏河、芦河等。,由南向北流入无定河。海流图河和玉溪河从北部沙漠向南流入无定河。这只是黄河在白坭山上的一、二级支流,而白坭山上却有成千上万的沟壑和山谷,数百条溪流争夺溪流。黄帝部落的聚落镶嵌在密如蛛网的河流平台上。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三条河:洛水、水镜和武定。洛水河,发源于定边白坭山主峰南麓,全长680.3公里,经过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个地形单元。它是陕西最长的河流,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洛水在《山海经》中有记载,《易经》说:“一河作图,洛水作书,圣人作书。”《史记·结界书》:“前朝三代居河与洛水之间”。《史记·匈奴列传》:“(犬容)居荆魏之间,侵华”。“晋文公繁华有荣斋,居河西、罗罗,名曰红斋、白斋”。这里的“淝水”就是“淝水”,也就是今天的无定河。伊名通志:无定河,一种名贵的水,又名淝水。大概在古代,无定河的支流,源与流各不相同,各有其名,但并不混淆。汇合之后,他们的名字就互相叫了。古籍记载黄帝的故事时,经常提到黄帝“祭洛水”,“坐洛水”,“游洛水”等等。然而洛水河也是汉代以后历史上一条扑朔迷离的河流。很多人知道河南的洛河,却不知道陕北是洛河的故乡。据文史学者寇云龙先生在《河洛考》一文中考证,“西汉时,南洛河(河南)称洛河,北洛河称洛河”。寇先生引曰:“许筠(许慎)说陕甘之罗为河南之雉,而不随水。”他进一步引用了段玉裁的《肖剑》:“在魏以前,永州的罗字和禹州的罗字并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天下大乱。”有什么困惑?魏略曰:“魏之所为土,水为强,水为流,土为软。所以不加“好”,加了“水”,把“罗”改为“罗。”原来,根据中国自古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朝代每一个都对应五行中的一种元素,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兴衰,这就是朝代的“行序”变化。汉朝继承了火之德,曹魏王朝继承了汉朝的土之德,这是正统。曹文帝把河南原来的“罗”字由“贾”改为“水”,改成了“洛河”,这一点清代文献学家非常清楚。然而,这一变化引起了后世的混乱。有人故意把水搅浑,把永州洛河流域的史前学子迁到禹州,说什么“黄帝文化中心在河南”“中华文明源头在河南”等等。对黄帝发展历史源头的探寻本末倒置,造成了对中国文明古代史认识的一系列混乱。
白坭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是秦汉时期的“河南”。公元前215年,“就是让蒙恬从北方驱逐三十万人,带到河南。”秦国有三十多个郡,阴山以南地区都在秦国控制之下。汉朝,汉武帝发动河南战争,讨伐匈奴,收复河南土地。所以历史上的河南和现在的河南相距甚远,两者没有关系。河南经过朔方县、尚军县、北地县的管理后,这一特定时期的河南称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水镜和洛水一样古老。《山海经·Xi·山景》:“往西五十五里,名为景谷山。流出燕国,向东南流入渭河”。顾祖禹《读史提要》:“水镜出平凉初山之谷,平凉西南四十里”,即今靖远县西南六盘山下的老龙潭。它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的13个县,到达高陵东北部的渭河,全长450公里,流域面积4.78万平方公里。陇东地区是水镜的上游。在史前,黄帝就有熊的活动。他们生活在泾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和国家。实际上,水镜有一个北源,即陕北白尼山主峰南麓。水镜的源头有几条支流,水流湍急。它穿越高原的前山万岭,蜿蜒数百公里,汇入陇东水镜的干流。
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是一条风倒树状水系,在榆林境内由西北向东南蔓延,主干插入黄河。《南行记》发源于白尼山北麓,流入内蒙古乌审旗,经定边、靖边后向东转入靖边北峰沙区。流经榆林市七县,在清涧汇入晋陕峡谷黄河。北部有两条支流,无定河西部和南部有三条支流。黄土地区河网支流众多,10公里以上沟渠50多条,5公里以上沟渠140多条。干流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流域辽阔,土壤肥沃,绿洲密布,适宜农牧业。
白尼山的水镜、洛水、无定河和“三江”记录了中华民族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传奇。
相比粮食,在黄土高原有一样东西的垄断更重要,那就是盐。盐是黄土高原人民极其重要的生活资源。东有山西运城的界池湖,西有定边滩盐湖,都在中华文明的产生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陕北定边盐池位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带,这里高原与沙漠相连,长城和中国东西部的雨线穿过。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争论的地方。凭借盐湖和黄土两大法宝,黄土高原吸引了早期人类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早期文明。所以有学者说,黄土和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推动力,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盐是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有专家考证,历史上的“炎黄血战”其实是一场盐的战争。我们的祖先追逐盐,在地球上迁徙,从而创造了不同的历史。
高后土黄帝部落故里
深深的黄土,雪白的盐池,高原的河流,充满能量的盆地。这一切,似乎都是上帝钟爱并精心塑造的“舞台”,只等它的主人到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书写无尽的文明篇章。
所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来到了陕北高原。5-3.7万年前,“河套人”生活在无定河流域,在刘宏两岸40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古人类额骨、顶骨和枕骨的化石。陇东高原华池出土了中国第一枚距今1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石核,甚至还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石英岩刮刀。这两个地方都位于永州的恒山山脉,相距不过百余公里,绝非偶然!在榆林12个县市的黄河一、二级支流和数不清的河流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的仰韶文化人类遗存。玉林无定河流域横山大古世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7000年陶器。榆林地区“到仰韶晚期成为我国人类活动极为繁盛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密度居全国前列,部分地区遗址密度接近现代聚落”(胡克等,《榆林地区全新世聚落时间空变化与人地关系》)。这一结论是根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得出的。在2011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玉林市发现仰韶晚期遗址4371处,是第二次普查的两倍。现在10年过去了,增长了多少?据榆林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榆林发现了大量史前遗址,共计近万处。他说,在一些地区,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史前遗址。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陕北和陇东高原,保守估计已经发现和掌握了一万多处史前遗址。如此巨大的数量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绝无仅有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根。
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对应黄帝时期。许先生说:“黄帝故里在今陕西省黄土高原上,为汲水河所环绕,其姓为姬。炎帝始于今陕西渭河上游,之畔,以姜为氏。此后,这两个社区的一些人逐渐向东迁移。颜地宗族沿着渭河上游和黄河两岸,发展到现在的河南和豫冀鲁豫边区。黄帝沿北洛水、渭水、黄河北岸,连同中条山、太行山,直到现在北京附近”(中国古代的传奇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考察了黄帝在陕西、甘肃的发展路线后说:从陕西宝鸡到陇东、陕北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时代的文化基本一脉相承。他说:“在四五千年前,也就是传说中黄帝发展的关键阶段,关中西部和陇中、陕北东部发现了许多规模达百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是一个神奇的地带,有几千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姬宗祖师传承人姬应明先生说:“黄帝是七千多年前生活在甘肃陇东至陕北一带的各大部落首领的尊称。我祖上传下来的,第一代黄帝是伏羲的直系后裔。7137年前出生在吉水河畔,与神农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到四代黄帝时,它溯流而上,最后来到富庶的梨园(庆阳董)和古河南一带发展壮大,直至轩辕黄帝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黄帝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古永州广阔的黄土高原上,它的发展壮大是一路从东到北。而且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遗憾的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仍然处于意见不一的困境。根据有关资料,河南省仰韶时期发现的遗址只有600多处,发现的遗址面积普遍较小。如果我们相信许先生的说法,在仰韶时期,首先在河南生活和发展的是部落,然后是黄帝打败后的部落。我们来问一下:当时河南省600多个遗址有多少人?而陇东、陕北高原数万黄帝聚居地的人口是多少?黄帝部落多少代人从小到大,到了轩辕,黄帝打炎帝,抓蚩尤,统一各民族,决定中国版图。没有强大的人口基础能实现吗?陕北山区定边县106处已登记的仰韶遗址中,2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22处,超大型的有160万平方米。延安庐山毛遗址也是200多万平方米的超大型聚落。目前,仅桐柏山靖边县登记在册的仰韶遗址就有225处。可惜陕北的考古工作不太发达,资料零散,研究很薄弱。目前,学术界对陕北晚期仰韶遗存认识模糊,或笼统地归为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无波”类型,或认为有两种遗存(南迪《从庙梁遗址看陕北仰韶遗存》)。
2020年8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发起的“黄帝发展路线”活动,从渭水流域的宝鸡到甘肃陇东、陇东高原,再到东北,进入陕北高原,实地参观了许多史前遗址。在庆阳南佐遗址,大约5000年的历史,几百万平方米,我们看到了几千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和碳化的稻谷、小米粮仓。纪应明先生说:“黄帝真正的发展到了太地区,也就是到了庆阳董致远之后,才建立了黄帝四都之一的‘雄左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向北方扩展。黄帝人翻越白尼山,平坦辽阔的河套平原就是上天最好的礼物!黄帝族在河套建立了‘天帝都’、‘坤龙虚都’等大都城,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才造就了轩辕黄帝统一华邦天下的伟大壮举。”陪同考察的韩建业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传炎黄诞生发展于古永州,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域。榆林地区是轩辕黄帝的中心地区。”
陕北大量仰韶文化遗址证明,这里是轩辕黄帝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和中心。
丹文清贵罗淑水密码
中国古籍中有“龙图出江中,龟书出江中”。《红印文字,赐轩辕》的记载,其实说的是轩辕黄帝创造了文字,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洛水河畔升起。祖先生活的痕迹密集而清晰地暴露在地面上,又深深地隐藏在地下。
在恒山的陇东高原上,轩辕黄帝祖先以前居住的南佐遗址正在发掘,现在已经初露端倪。甚至有学者断言,其规模、等级、重要性远非良渚可比。黄帝人从这里向东、向北进入山水相连的陕北高原,扩张疆域。溯荆洛河而上,翻越白坭山,俯瞰河套平原,蔚为壮观。定边的大部分城镇与青阳的环县、华池的罗京谷、靖边、白坭山南部山区的吴起相连。仰韶文化遗址散落数百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有35处。在北方的盐湖和沙滩上也发现了大型仰韶文化遗址。从定边一路向东,进入无定河流域的靖边、横山、渔阳、子洲、米脂、绥德、清涧等县。河流两岸有数不清的高地,覆盖了近4000处史前遗址。再往东北走,进入吴堡、佳县、神木,到达晋陕峡谷黄河边。在河西这片南北数百公里的土地上,镶嵌着2000多处史前遗址。
放眼望去,陕北、陇东高原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有一万多处。黄帝部落的万千灯火,照耀着辽阔、富饶、神奇、壮美的川元河。
而黄土高原,曾经是史前人类活动最频繁的陕北之地,为中华民族的童年提供了营养和成长动力,却一度成为全国贫穷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上的战争、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20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定义为“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直到上世纪90年代,黄土高原陆续发现丰富的地下资源,号称“半盆油全是气,锅底全是煤盐”,震惊全国。有人说,今天,黄土高原再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需要物质资源提供动力,更需要中华文明精神提振信心。2015年初领导视察陕西时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并指出“轩辕黄帝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利用,追根溯源,找到根源,找到灵魂,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领导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明确指示。他们在2020年9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更好地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会上有人指出:“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真人?也需要考古工作来解开谜团。要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国考古学”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整和政策需求调研,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中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责任贯彻领导人的指示精神,明确中国史前史研究和考古的方向,打破考古资源行政区划的禁忌,高水平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攻关,到文明的源头去找文明,在华夏先民的路上找痕迹。近年来发现的陕北神木世茂遗址,被誉为一个“失落文明”的发现。但在陕北,世茂遗址并不是孤立的、唯一的存在,更不是最后的存在。世茂在今天的这片土地上只是偶尔的存在,更大的发现等待考古学家去发现!
近年来,榆林的铁路、公路、导航空设施和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市内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已有四五处暴露。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横山区潞河东岸的贾大茂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揭示了距今4800年至3800年的仰韶和龙山时期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这个遗址的发掘报告还没有公布。大约7000年前,衡山大沽街遗址出土了陶器。此外,横山的羊街沙、庙梁和吴庄郭亮遗址的发掘时间跨度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早期。专家认为,这些网站“有很高的相似性……。窑洞在三个遗址中广泛使用,其内部结构和生活表面基本相同…可认定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南迪从庙梁遗址看陕北仰韶晚期遗存)。文章指出:“该地区仰韶晚期遗存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单耳和双耳罐。这些器物在关中仰韶晚期遗存和无波之海的类型中较为罕见。他们应该是来自西域的文化因素。”因此,首次证实陕北与甘肃陇东的考古文化联系。
目前,陕北的基础考古工作做得很少。玉林史前遗址被动发掘,数量更少,但盗墓猖獗。靖边天赐湾澳泽岩村仰韶遗址的圆形岬角上到处都是陶器碎片。附近的山脊是一个大的埋葬区。据当地人说,被盗的坟墓有200多座。在靖边、定边、榆阳等县的史前遗址上,经常光顾的一些学者来自宁夏、内蒙、上海等地,他们捡到了大量的文物。玉林目前还没有大型的市级博物馆,很多史前文物都收藏在个体博物馆里,其中不乏珍品,这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如果不加强对古迹的保护,任由古墓葬被盗掘猖獗,玉林的文物流失将越来越严重,最终将无法挽回。(王志成)
来源:消费日报网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