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用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1   20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课文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索(lǔo)  戈壁滩(gē)无垠(yín)  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入   位于x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态环境的恶化现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21教育网   二、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三、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昔日罗布泊       牛马成群                生命绿洲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爱   护    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环   下游干旱缺水            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忧患   境   胡杨林成片死亡   今日罗布泊       寸草不生                 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不见飞鸟   五、课后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2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被评为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对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主旨,积累写作素材。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痛惜之情及忧患意识。(2)增强环保意识,积累环保素材,训练写作能力。   2、分析:(1)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受作者强烈痛惜之情。   (2)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   三、教学问题分析:因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有限,因此分析语句是教学的难点,应多读多感受,教师做适当的分析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导课——检查预习—–阅读自学、合作学习——语句分析———拓展延伸-——检测——小结   (二)教学情境   导入:学生描述ppt所出示的图片。昔日的罗布泊与今日的罗布泊的对比引出课题。   预习任务:   1、 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2、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3、阅读思考:课文围绕罗布泊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一:自读质疑,合作解疑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活动:让学生先给课文标上段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后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注意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1.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和危害何在?2.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活动二:语句分析:找一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痛惜之情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并归纳一些写作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寻找句子,合作分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如: 拟人句:那奇性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排比句: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对比句:( 昔日 )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 )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了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活动三: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身边的事例吗?        2.关注身边环境问题,写一写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设计意图: 充实内容,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积累素材。   师生活动:ppt出示图片,学生谈感受,并进行当堂片断写作训练。   检测: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应当做些什么?   小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a组题:  见《同步指导》      b组题: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后人们诉说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后反思:   1、千双一次性木筷的危害   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惊人 20年大树仅能制四千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造成极大浪费。45000双一次性木筷=1立方米木材。中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仅北京一地,每天就消耗一次性饭盒、筷子80万套;一年365天就是29200万套。一双一次性筷子重5.5克,29200万双筷子总重1606吨,折合木材3212立方米,还不包括皮、心、边和锯末等废料。早有专家指出,像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广为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对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然而,正是这种吃一餐就扔掉的东西加速着对森林的毁坏。森林是二氧化碳的转换器,是降雨的发生器,是洪涝的控制器,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这些功能决不是生产一次性筷子所得的效益能取代的。   在中国,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 (简称“三北”)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底而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   2、沙漠化   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是以撒哈拉沙漠为中心的非洲大陆。让人惊奇的是撒哈拉沙漠正在以每年15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要任其发展下去,非洲的大陆就会变成一个沙漠的大陆。还有,中国的沙漠化已经影响到中国东部,沙漠里的沙子随着风吹到了北京。不仅仅是这些地区,其它区域也遭遇到了沙漠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资源粗放式开发等人为因素,鄱阳湖湖区植被遭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衰退,面临着湿地功能退化、土地严重沙化现象,甚至出现了江南最大沙地,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工农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肆意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   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50-70年代,中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扩大。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3、湖床缩小   鄱阳湖–由于“围湖造田”和过度放牧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的湿地功能退化,土地出现严重沙化现象。当地科技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都昌县有沙山面积4.5万亩,是江南最大的沙地。沙山由赣江注入长江沉积的沙土形成,造成沙埋、沙尘灾害频繁发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沙吞噬良田、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长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湖区泥沙大量淤积,湖面面积急剧减少(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下降至2625公里)。   湖床和水位不断抬升,导致蓄洪和泻洪能力减弱,“人水”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密集,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1996年和1998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150亿和89亿,严重影响了湖南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治水患,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现洞庭湖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4、干旱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却连续三年遭遇大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专家称,气象干旱这是根本性原因,人为因素可能涉及到涉农水利工程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生态水文系统遭受到一定破坏。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因旱灾出现龟裂现象   黄果树瀑布在长期干旱的侵袭下,失去了往日的雄壮风采。只剩下狭窄的细流和干裂的土地。   自XX年11月至今年2月下旬,由于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总量偏少(降雨量仅为12mm),加上雨季提早结束,芒市已连续3年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群众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人畜饮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截至XX年2月28日,芒市11个乡镇47个行政村的10244户42586人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其中14942人和3172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8200亩,成灾7300亩,绝收100亩,造成经济损失1119.06万元。   5、甘肃腾格里沙漠万余株防沙林木遭砍伐   今年春天,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苗圃有关工作人员,以苗圃树木需要“更新”为名,将苗圃周围的万余棵树木集体砍伐,还有部分刺柏树木被烧毁,使往日茂盛的护林防沙带一夜之间变成了光秃秃的“树桩”。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来说,最让人头痛的是每年春天的沙尘暴。沙漠边缘防沙治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树防沙。XX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我关心甘肃,除了经济发展外,最大的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问题”。但今年春天,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苗圃,发生了一件让人难以想象不和谐的“怪事”。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苗圃有关工作人员,以苗圃树木需要“更新”为名,将苗圃周围的万余棵树木集体砍伐,还有部分刺柏树木被烧毁,使往日茂盛的护林防沙带一夜之间变成了光秃秃的“树桩”。   6、原油泄漏   XX年4月22日美国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爆炸起火,随后沉入墨西哥湾 11人失踪 17人受伤环境影响:浮油威胁至少600种动物安全  •经济影响:恐导致美国经济二次衰退   美国此前发生过两次特大原油污染海洋事件。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岸发生10万余桶原油泄漏事故,导致沿岸60余平方公里遭到严重污染。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影响阿拉斯加州海域生态长达20年,部分海洋生物至今仍未重新发现。舆论普遍认为,按现在的态势,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严重性将远超过上述两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污染海洋灾难。环保人士指出,这次油污冲向路易斯安那州海岸,预计全美逾40%湿地将需数十年才能恢复。死海龟躺在沙滩上,红褐色的液体从海底涌出油污中挣扎的醍醐   7、人为捕杀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鱼翅的畅销,导致鲨鱼被捕杀的数量与日俱增,由此,可能导致全球海洋发生恶性变化。   8、工业排污   在浙江海盐,也有两条“黄河”,一条是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明珠村的白洋河,另一条是县城西面的大曲浜。河道泛黄可不是因为其中的泥沙,而是污染。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那是排入河水中的铁离子在“作怪”。   9、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10、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4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  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  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 亡。1%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  少到420万市。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  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  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  青海湖,50年问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31655.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0月 15日 17:06
下一篇 2024年 10月 15日 1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