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精选12篇)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3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明月别枝惊鹊 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 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 ②古今异义词 ③词类活用 ④重点实词 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   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告知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6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习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1、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8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中学:罗韧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  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全景)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的抱负。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9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3、做练习册。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10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博大豪迈的胸怀;   【重点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体会;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秋天》这首诗歌,秋天在哪?秋天在农家院子里,秋天在渔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镰刀,瓜果,农家小院,冷雾,白霜,渔船,牧羊女,放牛郎,这些都是诗歌里的意象。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温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抒发的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而如果一首诗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那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发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语呢喃,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婉约派的,抒发的是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通过对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诗人是什么类型的 一秘 ,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绍】:   今天这个作者,我们必须得多点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谁?是曹操!曹操是谁啊,就是那个说“我可负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负我”的人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你们,但你们不能对不起我!之于老师,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课,但是你们不能不好好听!看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奸雄?是枭雄?是佞臣?是贼子?《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对曹操的评价我以为是很到位的,他是这样说的:   “他聪明透顶,又 愚不可及 ;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 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 心胸狭窄 。是 大家风范 ,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 阎王 脾气, 菩萨心肠 。他奸诈都奸诈得让你觉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残忍、,都表现得 从容不迫 ,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   我也觉得曹操的确是很可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马扬鞭,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会,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逊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笔墨,抒发壮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谋;他大气,他霸气,他还傲气,有时候,他又小气,也会犯傻。所以啊,我觉得他还真是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曹操就是一个“达人”,这样一个可爱的达人写的诗歌,是抒发雄心壮志,还是儿女情长?我们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样!   【译—文】:   【标题解析】:观:即看,欣赏,是本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东临碣石:东,方位名词,在这里是名字作状语,翻译为向东;临:到达;向东来到碣石山,   以观沧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译为来;来观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是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荡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涛汹涌   山岛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中,树木瑟瑟作响,海水不断涌起。   (拓展:提到秋风萧瑟,我想起来了,毛主席有首《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过这句,是这样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还是那个秋风,变了的,是时间,是容颜,不变的,是雄心,是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的;若,好像: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释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对,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虚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在这大海里出没。(释疑:这句借助超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是写景的高潮,同时也将作者主观的豪迈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幸甚至哉:幸:幸运;甚:很,非常;至:极点;哉:语气词,可以翻译成啊,前面我们学过,“非人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值得庆幸了,   歌以咏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歌咏志,以:介词,用;还是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吧!(释疑:这句话在乐府诗歌中,都有出现,一般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从结构上,它和前文是一体的,不能随便去掉!)   【问题设置】:   1、找学生起来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翻译一遍!可意译,也可以直接翻译。   2、以“曹操”的口吻,写日记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我们暂且将这叫做日记体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XX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XX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12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   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 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 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1)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2)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3)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4)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3117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0月 16日 16:00
下一篇 2024年 10月 16日 16: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