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北京前门外有一条著名的老商业街,名叫大栅栏,是中外游客来北京必去的地方。“大栅栏”按现在的普通话发音应该是[dà zhà lán],但北京人叫[dà shí lá nr]。发生了什么事?
网上有一种说法,大栅栏的发音属于保留古音的北京话发音,是京味发音。但是,并不是只有北京的大栅栏才读【shí】。山西省文水县有个开闸镇,也写着【shí】。是不是说这种发音不是北京话独有的?
我查了一下家里的现代词典,发现“门”只有两种读音:一种读作[zhà],比如gate,另一种读作[shān]。但实际上“门”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à]、[shān]、[shi]和[cè]。【zhà】,如栅栏;【石】地名,如北京文水开闸镇大栅栏;[shān],比如门,多级电子管对着阴极的一个电极,比如城门、卫戍门(城墙、栅栏,常指防御设施);【cè】,比如上扎、下扎、地名,都是中国的。
所以,也许[shí]是地名的一种发音?
北京大栅栏,原名四廊,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为加强首都社会治安,实行“宵禁”。北京每个过街路口都设置了木栅栏,夜间禁止通行。方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围栏由当地商人出资,木质围栏建得格外大。久而久之,这条街就叫大栅栏了。
大栅栏有着500多年繁荣的商业历史。清末民初,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老字号,如瑞福[fú]香臭布庄、六必居酱园、马聚元帽店、直列鞋店、同仁堂大药房等。有“头顶马聚源(帽),脚上鞋(鞋),腰间八吉(绸缎),四恒(钱庄)”之说。
1900年,义和团因烧洋货店,放了一整条街的火,几年后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按照民国初年的风格还原的。至今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格局,南北三竖街,东西九横胡同。
走在街上,两边建筑鳞次栉比,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百年老店随处可见:香溢丝绸店、瑞奇祥丝绸店、同仁堂大药房、稻香村糕点、大观楼电影院等。
百年老店瑞蚨祥(非鸿基)是晚清北京最大的丝绸店,也是大栅栏街区唯一保留老店原貌的店铺。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蚨祥创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瑞蚨祥创建于1893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焚毁,1901年重建。1954年,瑞蚨祥响应政府号召,实行公私合营。
店名的由来,据说是“绿蝇还钱”的典故。绿蝇是古书中的一种昆虫,也是铜钱的别称。瑞福祥寓意吉祥富贵。
瑞奇祥的外立面是欧式的巴洛克建筑,对称的曲面和石柱,立体感十足。“瑞福祥”的门匾是清末林(Xiang)所写,庄严肃穆。
进店,里面有两层,分为前后两段。外面,正殿中式风格,砖墙,红木案,红色装饰空窗棂。右手入口处是一组青铜雕塑,代表了中国古代养蚕、纺纱、染色和丝织的过程。展柜里是瑞福祥的辉煌历史。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瑞福祥提供的。
走进营业厅,宽敞、气派、有特色。四排黄色的柱子支撑着屋顶,大厅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织物和丝绸。二楼的木刻围栏低调奢华,中央是“天井”,玻璃屋顶自然采光。
在一段楼梯的拐角处,红色的墙上,有几行金色的字体:“历史的名字应该被保留…瑞蚨祥要保存一万年。”这是1956年毛主席在《同民建、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说的:“历史名称要保留,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名称为什么不保留?瑞蚨祥和同仁堂要保存一万年。全国各地的知名招牌都需要拍照,很多都写得很好。如果他们不留下,后代不会知道…只是浸水了,东来顺和全聚德就永远保留了。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名称是封建的。”说明毛主席非常重视中华老字号的传承。
二楼,放眼望去,中间的屋顶上挂着红色的圆灯笼,一排排红色的柱子,厅内红木中式座椅,柜子里挂着高档的丝绸衣服和旗袍,玻璃柜台里旗袍上的中式搭扣,五颜六色,充满中国风。
古老的大栅栏,承载着帝都商业的百年变迁,见证着俗文化的兴衰,老街热闹多彩,历久弥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