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主要内容()[通俗易懂]

四世同堂主要内容()[通俗易懂]《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的代表作。他用一百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从1937年日本侵华到1945年抗战胜利,北京西城区小羊泉胡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经历。具体而微地呈现了历史大变革中小人物的命运,进而形…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的代表作。他用一百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从1937年日本侵华到1945年抗战胜利,北京西城区小羊泉胡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经历。具体而微地呈现了历史大变革中小人物的命运,进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寓言式叙事。《四世同堂》这个标题高度凝练,特别笼统,正是小说的内容:“世界”是时间的概念,“大厅”是空的形象。不同世代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变幻的时间在一个稳定空的房间里展开,隐喻着某个领地(小阳泉胡同-)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

编写过程和版本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最满意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小说。但这部小说从抗战中期写到建国,从重庆写到纽约,从中文写到英文,涉及复杂的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没有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样子,它的完整版本最终从英文翻译成了中文,这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现象。

早在1941年,身在重庆的老舍就开始准备材料,1944年开始写作。第一篇《困惑》连载于《扫荡日报》,完成于1945年9月2日。第二本《偷生》于1945年5月1日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同年12月5日完稿。1946年,老舍去美国讲学。最后一本书《饥荒》就是这一时期在纽约公寓写的,完成于1949年2月。

在创作第三部时,老舍与艾达·普鲁特合作完成了《黄色风暴》的英译本,并于1951年出版。老舍1949年底回国后,在《文学》杂志上连载了《饥荒》的手稿。连载到第87章的时候,杂志突然标注了全文,其实并没有写完。这导致了后来三部曲的不同版本:

第87章版: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100章版本:老舍之子亦舒从归还的财物中发现了一家美国出版社寄给老舍的英文版。1983年,马小米根据哈科特公司的英文版(不同于Pued的原译和中文原版,是为适应美国市场而编辑的)翻译补充了后13章,与前87章合成100章;

第103章版本:2014年,赵武平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档案中发现了溥爱德翻译的《一屋四世同堂》的全部手稿,以及《饥荒》第三部未出版的第21至36章的最后一部分,并将其翻译成中文。这16章与前87章合并为103章,于2016年出版。

由于其爱国主义主题,紧密的人物故事和流行的写作风格,《四世同堂》也经历了许多艺术变化,包括1985年由林编剧和导演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很有名,是著名京韵大鼓大师罗玉生先生演唱的《重组山河后世》。2007年,王军还执导了《一家四代》改编的电视剧。此外,还有田沁鑫在2011年执导的戏剧,以及其他相关的漫画改编作品。

伟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意象和隐喻

一家四代的故事背景比较宽泛,但重点比较集中,基本都是葫芦形小羊圈胡同六个院落不同住户的八年经历。从结构上看,没有戏剧性的继位情节,却在日常生活的褶皱中展现了沦陷区人民无尽的苦难与蜕变。小说以新闻和新闻的形式处理边疆、宏观政治结构的变化和节点性事件,详细描述了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胆怯的创伤经历和经历,从而使其人物具有隐喻性的效果:战争的残酷与毁灭,家国融合的跌宕起伏,民族精神的磨砺,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

小羊圈有六户:一号院诗人钱;李、四奶奶和对门二号院住户;三号院汉奸关晓鹤、大赤宝;对门四号综合楼理发师孙棋;人力车夫小崔;马寡妇和他们的孙子程长顺;5号院,四世同堂的祁家;丁约翰、小文和刘在相邻的六号综合楼。不属于这条胡同的居民,但有联系的是白,进出关寨的兰东阳、李空山、高等汉奸小丑,钱的亲家,房屋中介金,祁的朋友,住在德胜门外的农民常,以及丁约翰的主人,英国特使,使官员富裕和良好。

这些人可以分为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外派市民和城市贫民。大部分都是只知家不知国的普通人,只想过安稳安静的生活。但是,时代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日本入侵带来的被征服民族的生活,就像一股猛烈的冲击波和催化剂,改变了他们生活和性格的走向,使人性的高尚和丑恶,思想的软弱和坚强,情感的纠结和排斥都发展起来。由此,中国传统的四世同堂的生活和家庭观念与民族和国家连在一起,升华为悲壮的爱国主义和文化反思之歌。

祁氏家族是叙事中心,四世同堂构成了当时中国人的代际差异和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祁老太爷代表的是前清朝的老一代。他一生勤勤恳恳,习惯了换个环境。然而,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历史静止的概念上。”齐老人看着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儿孙,自己亲手种植的花草,觉得自己一生的辛苦没有白费。北平是神仙城,他家也是神仙家”。在他的心目中,他的家庭是独立自足的,但事实证明,当国家被打破的时候,没有一个家庭能够独立。与他相似,常和李都是淳朴的老一辈。他们有传统美德,却因为认知的局限,无法理解外界的进程。

齐天佑二代,墨迹不多。他本是一个诚实有礼的商人,但毕竟在乱世无法生存,受辱后投河自尽。

孙子齐瑞轩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人物了。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明白甲午战争会改变世界的历史和地理,但他却陷入了无奈的境地,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方面,他是一个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公民,应该为国家做点事情。当这个国家面临巨大危险时,他必须做点什么。另一方面,一个家庭,无论老少,总是依赖他,但现在他们更需要他。他能走开吗?”他的两个弟弟就简单多了:第二个叫瑞丰,是个没脑子只知道肉体欲望的庸才,必然导致他堕落而不知羞耻;三儿子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在大哥的支持下逃出北京,走上抗日之路。如果将《一家四代》与巴金的《家》(1931)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瑞轩与觉新、瑞泉与觉慧之间的相似之处,但后者的主题在于旧封建家庭的解体、新青年人性的解放和性格的成长,而老舍在关键时刻表现主题选择的意图则在于一个“大家庭”(国家)的形成。

第四代小顺扎和小滋子是瑞轩的孩子,代表着家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小资的死,意味着战争带来的牺牲,这是一个民族国家解放和独立的代价。

其他人物是以历史进程中变革者的形象出现的,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知识分子的成长。比如钱,从一个游离于世俗之外,清高善良的诗人,在家庭被毁后奋起抗争,成为地下组织中不懈的斗士。逃离北京,经过祖国壮丽山河的洗礼,芮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第二类是普通公民的觉醒。失去生命的刘老爷、刘太太、游同芳、,甚至小文夫妇,最终都要在压迫和侮辱中自觉不自觉地反抗。

第三类反面人物常被概念化,如关晓鹤、蓝东阳、李空山、高、大赤宝、胖阿加莎、丁约翰。他们的性格缺乏变化,老舍以直白犀利的笔法极度夸张地突出了某些性格。但即使是这类人物,老舍也没有让他们面对面,而是细腻地描绘了他们扭曲的变态心理和蝇营狗苟的丑恶状态。比如这样一个单纯的女孩,因为贪图虚荣和享乐而成为间谍,而陈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小书生,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堕落成一个烟鬼。

可以说,小阳泉胡同的整个故事是一部成长叙事,展现了民族抗战的必然性和民族观念在历史生活实践中成长的必然性。

这个主题的多重含义

就主题而言,《一家四代》是抗战小说的起源,但其文本丰富,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是抗战史和生活史的结合。《四世同堂》是第一部讲述北京从沦陷到光复历史的小说。它完整地呈现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主要时期。到目前为止,在公众认知度方面,还没有一部同题材的小说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毫无疑问,其原本的主题是沦陷区斗争的叙事,但在具体写作中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时,老舍以北京市民的生活史作为战争史的载体,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历史观察视角:个人——家庭——国家——世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球化)。历史上的个体往往无法窥见世界的整体演变。这种从一家开始的笔法,是渐进的,是有见地的,符合一般人的认知模式,其他感人的地方也在这种接近中。

老舍以一个老北京人的熟稔,几乎还原了老北京的民画。他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不遗余力地写北京的春夏秋冬,天气寒冷,礼俗人情。缅怀故国和平、美好、醇厚的故土,与满目仇恨、臭气熏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感同身受。

其次,观念冲突的精神史。小说中的代际矛盾和情节冲突,主要是观念差异引发的碰撞,也就是灵魂之战。它们主要体现为三种相互关联的类型:反抗与获得、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中国。面对《被征服的人》中的殖民局面,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勇敢抗争,不屈不挠还是随波逐流,活下来。虽然不同的选择中有个体的性格因素,但也有所谓“中西冲突”的深层次问题。虽然中国和日本同为东亚国家,但当时的文化早已发生了分裂:侵略者所定性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工业化生产,以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扩张路线,却抛弃了之前曾主导整个东亚的儒家思想体系,尤其是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沦为军国主义的“排欧入亚”新战略。这种中西差异,也是现代与传统的差异。齐老人、瑞轩、瑞泉祖孙之间的代沟,是接受西方现代知识教育后形成的世界观与传统世界观的矛盾。在这一点上,齐老人和那些成为汉奸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一个“聚沙国”里的暴民,没有意识到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所有人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亡国灭种之际,生死攸关。只有把个人和家国联合起来,才能把像麻袋里的土豆一样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联合起来,从而“成为人民的国家”。

世界观的改变,对任何人来说都充满了内心的斗争和挣扎。从清末到民国的中国人尤其如此。所谓讨喜的人不可信,可信的人不讨喜,说明历史和价值出现了分裂。历史的发展导致了曾经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和信仰的崩溃。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内忧外患证明,以前封建王朝建立在仁、礼、智、信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中国不再是“独领风骚”的老大帝国,而只是各民族竞争的世界格局中的一员。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浪潮中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追求强兵这个富国,致力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孔子没练好,皇帝不可信,民国以来纷争不断的南北政府不靠谱。人民要想自我觉醒,树立民族意识,就不得不将观念转化为现代性,扬弃吸收旧传统和外来文化,改旧创新,锻造新的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是缓慢而纠结的,在战争和敌人覆灭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和极端化。《一家四代》通过不同世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的内在裂变,生动地呈现了这种现代转型。

第三,民族寓言与文化批判。美国学者詹姆逊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第三世界的文本,即使是那些看似关于个人和力比多驱力的文本,也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出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中包含着关于第三世界流行文化和社会冲击的寓言”。这个说法也可以用在一屋四代之下。显然,小阳泉胡同的齐家四代不同家庭的故事,象征着风雨飘摇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这个家国象征出现在老舍1932年写的《猫城记》中。火星上的猫城象征着当时混乱的中国,但当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反思和批判还很广泛。在这里四世同堂,“忧国忧民”的传统着眼于国家与人民的联系,民族主义成为“国家至上”的内在支撑。

老舍在塑造民族寓言的过程中,运用了国民性分析和文化比较的手法,这也是他从创作之初就特别擅长的笔法。他采用社会学和文化分析的方法对人群进行分类和比较。比如,都是知识分子,钱和秋代表了“大家”(国家)和“小家”(朝廷)之间的责任划分;宣和浮山代表了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这种“国民性”的分析和批判,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略有不同。鲁迅的终极目标是“立人”,是一种带有个人化倾向的启蒙。老舍的以培养国民的现代民族精神为目标,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解剖是一个小羊圈胡同。作为一种成熟甚至过于成熟的中国文化,它是盲目自大的,很难真正反思自身的缺陷和危机。它必须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别于以往的清新气息,另一方面也鼓励了这种文化内在变革因素的生长和扩张。

美学风格:抒情传统与文化寓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斯里兰卡人,老舍深爱着北京(作为中国的缩影)。这影响了整个四代人的审美风格,具体表现在:叙述者介入的写作中描写与议论的结合;风格的基调是阴郁和鄙夷的;从而形成了整个文本的情感结构——留恋与愤怒溢于言表。

《一家四代》中往往有天马行空的描写和抒情,对于整部小说中艰难时世的氛围来说并不和谐,但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散文风格所透露出的散漫明亮之美中。这种白描的手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因为它滋润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带动了整个审美风格的反转。相对于老舍对侵略者的不断直白的声讨,对丧心病狂的民族败类的愤恨,对弱小无能的普通市民的不幸的哀悼,对他们的愤怒,这种情感才是小说真正的情感。这种简单的美学风格后来几乎成了关于北京写作的美学法则。小说中不时出现的高潮描写和抒情依恋,让人忘记这是一座被侵略的城市。“那里是我的境界,我看东西,所以一切都是我的颜色。”叙述者不是纯粹地描写自然风光,而是主观地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城市的味道不是外在的,而是在叙事中内在的。正是这些失去的东西的记忆通过一系列类似电影中的主观镜头被一一再现,外敌入侵(不仅是日本侵略者,还有各种西方现代文化)造成的今昔对比越来越明显。

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只是假象。事实上,从19世纪中期开始,“老板帝国”的辉煌和辉煌就已经逐渐褪去。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分别于1860年和1900年使帝都北京陷入了生灵涂炭的境地。日本的入侵只是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殖民化。正如书中人物所说,被占领的北京乃至中国,就像一朵没有刺的玫瑰:“你温柔美丽,像一朵花。你的美丽是通过你对水和阳光的吸收提供给这个世界的。但是,你缺乏为自己辩护的能力;你越漂亮,就会吸引越多无情的手指,折断你,让你死去。一朵花,一座城,一种文化,恐怕如此!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乎它的颜色和香味,还在乎它的刺!与慈香美结合,让玫瑰安全、持久、昌盛!中国人都是好的,就是缺少防身的刺!”优雅、教养和忠恕在面对野蛮的侵略时毫无用处,这与老舍在英国教书的经历有关。在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文化冲击后,他回头自省,尤其是在北京。老舍的安排是让新文化的代言人瑞泉逃离北京,寻找出路。瑞泉的出走,不是出于他的义务、责任和对家庭的束缚,而是出于他的自由和自我证明。他在西北农村的经历恰恰强化了他在北京的地域体验,以及地域体验与自我认同的密切关系。城市与人的血肉联系在这里得到升华,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结合在一起。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创立的新的文化寓言。

如何评价:老舍代表作?

《四世同堂》是美学与历史的结合,也是老舍在新中国之前的代表作。在我看来,它的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了小说的包容性和现实主义的中国性。老张哲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赵子岳》,《离婚》《断魂枪》中的文化悲悼,《骆驼祥子》《月牙儿》《我的一生》中对平民生活的描写和同情……老舍早期这一系列小说的主题,都是以一家四代的形式呈现的,讲的是一个具体的故事。老舍是一个立足于普通市民审美的具有民间风情的作家。他对底层社会生态的展现,体现在语言、道德、价值观、审美风格等各个方面。它是19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一朵奇葩。

其次,稳定了后来被称为“京味”的“精致通俗”风格:娱乐而不失品味,粗鄙而有格调,笑中带悲,苦中有乐。老舍是在古代白话文和欧化白话文都有进步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在现代白话文文学中的。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才华,创造了白话文的典范。用语言学家张的话来说,“既摆脱了纯粹根据当时口语的粗糙自然状态炫耀方言和地方方言的问题,又避免了当时一些作家的学生口音,充满了东方、西方和外国的味道,超过了汉语所能吸收的程度。老舍作品的语言流畅、自然、优美。在30年代,人们(包括严厉批评他作品的人)已经承认他的作品是‘宣传纯正普通话的教课书’”。在194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中,源于市民文化的老舍小说与源于农民的延安审美趣味在“民族形式与中国天气”上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后来的社会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语言形式。

再次,《一家四代》是一部活的抗战中期的文学,直写沦陷区的现实,通过文本建构普通人从迷茫到偷生,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饥荒中求生存的成长过程。它既是一部描述中国创伤的特殊见证文学,也是一部具有民族情感共同认知的普世叙事。在抗击外敌入侵、澄清国内混乱的思潮中,老舍通过人民的实践确立了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人格尊严的思想主旨——从自在、本能的生存,到自觉、主动地融入民族国家的解放和建立,再到终生践行。他在书写人民的同时,也树立了“人民艺术家”的形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227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6月 4日 23:00
下一篇 2023年 6月 4日 23: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