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1983年,海南岛解放后最大的一波人潮聚集在海南。
——《海南热》。
无数外商和国内商人涌入海南,在上个世纪掀起了投资海南岛的热潮。
这一年,海南岛地图脱销,邓小平亲自发布的“11号文件”被一再抄袭。当时贫瘠的海南岛还没有一台复印机,大多数人开始徒手绘制海南岛地图,手抄“11号文件”。
外商和国内商人到香港、澳门专门抄,整天研究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海南岛的地形。
海南岛原本是广东省下的一个行政区,也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广东辖区。
五年后,海南岛脱离广东省管辖,正式成立省级行政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海南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崛起之路。
海南岛的片面发展
1950年4月。
一路南下,解放军终于成功攻占海南岛。
当时因为东南形势严峻,海南岛解放后并没有像内地城市那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相反,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的岛屿,国家对海南岛实行了严格的军事管制。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东南重要的军事基地,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行政区域。
1951年4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海南行政公署,正式将海南岛纳入广东的行政管辖范围。
行政公署属于省、自治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顾名思义,省级政府因其管辖范围,不能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行使有效管辖。
而且海南和广东之间没有有效的交通。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轮渡仍然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会专门从省政府抽调一批人来设立行政机构,设立行政办公室,即派出机构代表省政府处理地方工作。
本质上相当于今天市政府的街道办事处。
为了方便和更有效的管理。
现在全国大部分行署都取消了,只有内蒙古、黑龙江、青海、新疆、西藏等少数几个行署。
对于刚刚解放的海南岛,国策目标只有八个字:
“加强防御,巩固海南。”
当时正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和防御战争的需要,海南完全走上了不同于任何内陆和沿海城市的发展轨道。
——军事化发展。
当时军事防御是海南岛的核心。国家五年计划开始后,这里仍然没有大的改善。国家对海南岛的政策不是进行重工业建设,而是按照以农业经济为核心,微轻工业为辅助翼的发展模式经营海南岛。
1987年,在海南建省之前的一组统计中,海南的工业产值分布如下:
1952 -1987年:农业产值从2.57亿元增加到26.83亿元。
1952 -1987年:工业产值从4200万元增加到19.20亿元。
可以想象,海南岛解放时期,甚至30年,农业仍然是海南岛的主要收入,工业发展极其缓慢,始终落后于农业。
原因是当时的现状影响了海南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力推进工业化。
内地城市相继建立了钢铁、煤炭、水电等极其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海南一直没能走上和内陆城市一样的路。
当时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战略是把重要工业全部放在西南内陆和西南以外,既保证了有效发展,又保证了相对安全。
很显然,当时海南岛的条件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
工业体系的建立需要借助小农经济实现缓慢的转化,但这种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农业经济的衰弱。
就像用扁担挑水一样。在国家层面的转型过程中,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在转型初期,农业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有些地方,甚至在工业经济兴起之前,农业经济就极其薄弱,所以建国初期,国家并不想投入大量精力在海南进行大规模工业化。
更何况当时还要面对军事防御的巨大压力。
一旦被破坏,不仅原有的农业经济会受到打击,连工业发展都没用了。所以国家对海南提出的特殊政策是以军事防御为主,有些发展要等到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此外,海南的轻工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国家率先以农业经济捐出海南的绝对军事地位,确保这个岛的安全。
当时正是因为害怕战争,海南的发展功亏一篑空,所以在海南解放后的近35年里远远落后于其他地方。
那时候海南还没有所谓的城市,城市的整体面貌甚至不如农村。由于固定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差距几乎是一样的贫穷。
在八十年代,许多人甚至公开写道:
“没想到海南的文化这么落后,像个文化沙漠”。
海南的地理位置
海南的地理位置,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并没有很大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强大的交通网络,这也是东北能够在建国初期成为强大的重工业核心城市的重要原因。
因为,大规模的运输网络可以为全国的物资运输提供良好的服务,也可以将东北的物资运输到全国各地。
广东省和海南岛地理位置相近,但当时交通网络不是很发达。事实上,他们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孤立的局面。
两地距离不是特别远,但具体距离是20公里,再远一点可以到35公里以上。
但是因为琼州海峡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交通阻隔,也对海南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非常容易形成经济闭环的想象。
首先,由于琼州海峡的交通,广东无法有效管理海南。其次,海南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即使属于海南的行政管辖范围,但海南的封闭性几乎不可能实现两地的高效经济流通。
目前海南的交通路线还是以环岛路线为主,里面复杂的山脉不足以支撑海南大规模的交联铁路建设。
而且外部琼州海峡一度阻碍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因为琼州海峡的存在,海南至今没能有一条完整的铁路。其拥有的铁路也是轮渡铁路,运载能力和速度都远不及常规铁路建设。
海南省和广东省提出了两地联合修建铁路的计划。
轮渡、跨海大桥、隧道铁路。
目前,火车轮渡和航空空是进入海南的唯一交通通道,而海南最理想的通道仍然是隧道工程。
目前,琼州海峡是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大量货船通过。如果在广东、海南建跨海大桥,不仅要面临台风这个大问题,还要增加东南航运的成本。
相对而言,隧道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然而,无论是为了海上货物运输的安全,还是为了海底隧道的顺利运营,隧道铁路的建设都是一项巨大而极其复杂的工程。
海南岛的建省大策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海南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80年,邓小平在京召开海南岛建设专题座谈会,正式开启了开发海南岛、建省的大政方针。
他说:
“我们必须而且将来一定能够拿出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应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首先应该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上。
没有这个,吹牛也没用。”
时代的帷幕拉开了序章。
那一年,7000多名大学生涌向海南,参与了海南的建设。
而在之前的一年,所有的大学生看到分配名单上自己的工作地点在海南时,都是低头叹息甚至彻夜哭泣。
那时候的海南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是没有梦想的,真的不是一个追梦的地方。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对海南岛有着相当一致的共同认识。
在古代,这里是流放之地。
在现代,它是分散的。
现在,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地方。
海南岛开始从单一的糖胶经济转变,热带经济作物开始大面积种植,港口建设同步启动。
三亚军防区,海南南部曾经的重要军事基地,当地军事防御严密,碉堡互连百米,有自给自足的坑道,里面有食物、弹药,甚至还有小型卫生所。
那时候生活在海南南部三亚的人们,嘴里经常念叨着一首打油诗:
“珊瑚到处筑墙,睁大眼睛保卫国防。”
1980年海南发展专题座谈会后,海南最南端三亚的驻军部队开始内迁,有利于经济发展,开放港口城市,拉动海南经济发展。
三年后,前面提到的关于海南发展的“11号文件”正式出台。
从此,海南一度走上了一骑绝尘的时代。
1984年,海南行政区正式成立,相当于宣布结束广东的管辖局面,全面进入独立发展的新局面。
1987年,邓小平发表了另一次公开演讲: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邓小平嘉宾介绍:海南岛和台湾省没有太大区别,台湾省资源丰富,有丰富的铁矿、油气、橡胶等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发展得好,真是了不起。”
1988年3月17日。
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宣布成立。
邓小平之所以同意海南省脱离广东省的行政管辖,一方面是合作会影响海南配合改革开放的国策,另一方面是当时广东的经济特区已经如火如荼,广东全省都以经济特区为重点。如果海南还在广东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广东就无法顾及落后海南的发展而不管,海南只会越来越穷,越来越落后。
再加上两者之间的交通阻隔,独立发展是当时海南最好的出路。
然而,在一些喧嚣的背后,海南开始进入一个无序的时代。
大量的商人开始涌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他们的房价在1992年飙升到了可怕的均价7500元。要知道,那是90年代,还是全国平均工资才2000到3000元。
那一年,北京的平均房价只有2500元。
恶性膨胀的背后,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房地产泡沫。
最后,邓小平亲自决定,海南的经济发展需要稳扎稳打,坚决避免恶性的经济扩张,这绝对不利于海南的未来。
这句话直接给海南打了一针镇定剂,也给海南的第一次恶性发展打了一记闷棍。
1988年,邓小平专门邀请了一批经济专家来京,并在海南召开了闭环经济座谈会。
他派了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为首的十二个人到海南实地考察,最后写出了考察报告。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发展战略的内容很长,但是核心点很重要。
邓小平亲自决定了这一核心发展规划,力促海南经济特区建设,同时改革了以往的单向发展模式,形成了“工业为主,农、贸、游并举”的海南大发展战略。
这个伟大的政策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只有海南省提到了同步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后来随着海南省经济的有效运行,因为环境封闭,房地产潜力有限,旅游业成为如今强大的经济支柱。
后来我们也知道,海南作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岛屿,经济发展缺乏潜力,这也导致其后期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然而,旅游业与邓小平自己决定的发展并驾齐驱,为海南未来的发展铺就了一条黄金之路。
鉴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邓小平提出了直接的标杆对象。
-亚洲四小龙和东南航运市场。
说白了,国家从来没有把海南纳入内部发展体系。海南岛相应的国策是外向型经济,全力冲击亚洲四小龙,开发东南亚航运市场。
当时,人们可能不会意识到邓小平的个人决策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此,也要知道,海南的执行力远没有想象中的果断和强大。海南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最初的“工业为主,农业,贸易和旅游并举”为中心的内部城市经济,这几乎失去了邓小平对标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航运市场的巨大机会。
现在,幸运的是,国家政策已经将海南从内向型城市经济重新扩展为外向型经济。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