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屈原的诗被后人称为“楚辞”。事实上,屈原当时并没有这样给自己的作品命名。这个名字只有西汉时期才有。
《汉书·朱买臣传》:“易慧子给你严助,荐买大臣。召见,说《春秋》,说《楚辞》,皇帝说。”朱买臣是汉武帝时的人。可见《楚辞》在梁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学问,与《春秋》相提并论。西汉末年,刘向编纂了《楚辞》集。从此就有了专门的《楚辞》一书。
“楚辞”的本义是楚人的文字或用语。作为一种文体,最重要的是楚文学。黄曰:“屈原之骚,皆以楚语所写,以歌、地、事闻名,故可称之为’〔chà chì’,如有的[苏去之声],才、羌的[苏之龄],居的、汾的,伊的[悲失意或韵或无,楚声也;袁、项、姜、李、修门、夏寿、楚也;兰、颜[〔三〕chǎI〔这段话出自黄伯思《楚辞补正》一书的序言。原书已经丢失了。参见宋·陈孙圳的《知斋书录解题》。他引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词汇和语音,《楚辞》也有文学意义。所以《楚辞》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学。
《楚辞》是屈原的新创作,但他的创作不是基于空。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北方就编著了一部包括300多首诗的诗集,后来被称为《诗经》。这本诗集里的诗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以至于经常被当时很多政治家作为外交辞令引用。不用说,屈原对这些诗非常熟悉。他写《楚辞》时也研究了《诗经》的表现方法。我们把他早期的作品《橘颂》和《诗经》中的郑风《野草》比较一下,就可以理解这种继承关系:
《橘颂》和《野草》
黄家树,杂草丛生,
橙色套装。灵犀。
被命令不许动,有一个漂亮的人,
出生在南方。杨万Xi。
难移,萍水相逢,
更有野心。这是我的愿望。
…… ……
《楚辞》中有“Xi”一词,《诗经》中也有“Xi”一词。与《诗经》相比,《楚辞》的篇幅和字数都有很大扩展。
其实《诗经》大部分是民歌,到了汉代以后才被提升到经典地位。绝不是儒家所称赞的“温柔敦厚”。比如讽刺有钱有势者不劳而获的《冯伟伐檀》和把有钱有势者比作偷吃的老鼠的《冯伟说》,都是相当犀利的。此外,还有许多感情奔放、描写大胆的诗歌。例如,《冯伟和光》描写了居住在狄威的宋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谁说黄河很宽很宽?芦苇筏可以航行。
谁说宋的境界远了?我可以在脚趾上看到它。
谁说黄河很宽很宽?很难抓住小木的船。
谁说宋的境界远了?你可以早上到达。
[翻译]
谁说黄河很宽很宽?
带一根芦苇去渡航。
谁说宋是的路领导?
踮起脚往外看。
谁说黄河很宽很宽?
没有小船回荡的空间。
谁说宋是的路领导?
不会花一上午的时间。
另一个例子是《江周》,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反对母亲干涉她的爱情:
泛白的周,在河边。
聪明点,现实点,
死亡之箭摧毁了它!
只有母亲节,不要只原谅人!
[翻译]
柏树船摇摆,
在河中央。
那个刘海破了的家伙,
真的是我爱的对象,
我发誓至死不渝。
啊!哦,天啊!
一点都不体贴!
这些诗是直抒胸臆的“励志之言”和“豪放之言”。他们的感情不亚于楚辞。至于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说法,在“风诗”、“雅诗”中也很常见。所以《诗经》和《楚辞》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汉代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楚辞作为一种文体,沿袭了《诗经》,与《诗经》精神是一致的,是互补的。二者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被称为“风骚传统”,影响深远。
但对“楚辞”影响更直接的是南方民歌。在古籍中,除了《诗经》中的周南和赵南,保存下来的南方民歌很少。我们以公元前6世纪中叶楚人翻译的一首越人歌为例,来说明楚辞对南方民歌的影响。这首歌是越国(杜会集-今浙江绍兴)的周子口头创作的。歌词是:
今日黄昏,船行云流水!今天,我要和王子同舟共济!我惭愧,我不配我的拙见。我厌倦了听王子的故事!有山有树有枝,心说(岳)君Xi君不知!
这首歌的抒情意味很浓,又因为句子的参差不齐和“Xi”(读起来像古代的啊)一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加了韵文的音色之美。《楚辞》的句子和这类民歌很像,但经过屈原的加工,形式更加完善,语言更加丰富,更有活力。只有通过屈原的努力,“楚辞”文体才正式确立,并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辞还有一个名字叫赋,如屈等。“敷”字的意思是“布”、“敷”、“铺”,是写作中的“叙述方法”。《楚辞》的文体是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众多的叙事元素,所以又叫“赋”。但《楚辞》也叫赋,但应该与其后的《汉赋》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汉赋》没有地方色彩,但其典型风格是“散文采”,用各种优雅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有人评价它“兴则损枝,衰则损骨”(刘勰《文心雕龙》,注解傅)。这和《楚辞》用口语方言表达真情实感大相径庭。严格来说,很多“汉赋”更接近散文,而“楚辞”的本质属于诗歌。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后来人们用骚或楚骚来代表楚辞的名称。这是不恰当的,因为《离骚》有它特定的含义,而不是一个文学体裁的名称。
现存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张炬》。他在旁白中说是根据刘向的藏书分为16卷,后来加上自己的九思,确定为17卷。它的书名是《离骚》、《九歌》、《田文》、《九章》、《征途》、《卜居》、《渔父》、《九辩》、《唤魂》、《大招》、《惜誓》、《招一隐士》、《七谏》、《哀终身》、《九情》、《九叹》、《九思》。这些文章标注为贾谊、王宝等的作品。汉代以下的《惜誓》,都是悼念屈原或模仿屈原的作品。其余九篇《招魂》的书名为《宋玉作》,赵达的书名为《屈原》或《精察作》。另外《渔父》以上有二十五篇(九歌含十一,九章含九),是屈原的作品,符合《汉书·艺文志》的作品数量。然而,当我们把它与其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不太可信。比如《史记》中非常重要的《屈原贾生传》,就把“招魂”列在了屈原的名下,而《渔父》的内容是作为故事叙述的,而不是作为屈原的作品。关于《卜居》和《渔父》的作者,众说纷纭。况且《史记》中并没有九章之名,只有其单怀沙和哀,这引起了后人的怀疑。而《远游》无论从思想倾向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不可能是屈原的作品。还有一些有争议的文章,暂时得不到结果。在这里,我们不必轻易取消屈原的版权。
(本文选自郭维森《大家说经典:屈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家都说古典:屈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家都说经典系列源于上世纪曾经感动几代读者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系列》,介绍了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活动、文学流派等等。他们的作者都是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知名学者。他们的观点精准严谨,描述简洁饱满,文字流畅轻松。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当年写这一系列书的很多学者都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人;从今天的学术角度来看,这套丛书仍然是经典文学普及的优秀读物,有些甚至成为经典。此次对部分内容和人物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并配以精美插图,命名为《大家说古典系列》,为的是继续向读者传播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光辉。
人人都说古典屈原是“人人都说古典”系列之一。郭维森先生用浅显的文字介绍了屈原的背景和他的悲剧人生,阐述了屈原的光辉诗篇及其巨大影响。这部配有精美图片的再版书,以优美的文字和扎实的文献,为公众了解屈原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提供了一个简明的读本。
郭维森(1931-2011),著名文史学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亳县(今亳州市)人,江苏镇江人。1953年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先秦至唐代文学的研究方面,他造诣颇深,成果丰硕。主要著作有《屈原》、《屈原评传》、《司马迁》、《中国辞赋史》(合作)、《陶渊明集全译》(合作)、《诗词与哲学》等。,发表了80多篇论文。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是JD.COM的购书页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到当当网购书页面。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