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科学的美在于它解放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呈现了现实的无限可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给了人类了解世界的机会;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让我们向内看。心理学是人们探索内心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思想萌芽,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孔丘、蒙克、荀况、翟墨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早已有之。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教育心理学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社会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独立的研究。
5月的北京,草木葱郁,鲜花盛开,记者在北京国二招酒店遇到了来京开会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莫雷。他精力充沛,动作轻快,“看着像个神韵,就是暖暖的”,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学者风范。他说,心理服务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但每个领域仍然是碎片化的,难以整合。中国的心理服务体系不同于西方,具有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走中国心理学发展之路,必须瞄准国家对心理学的巨大需求,确定核心研究问题。
莫雷,华南师范大学高级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召集人、教育部社科委员、全国名师、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读书是贵族的最低门槛。
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尽力而为。1951年,莫雷出生在广东高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跟着当老师的妈妈一直到小学四年级。他深沉饱满的母爱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莫雷天真活泼好动,喜欢逻辑推理,数学优秀。他经常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小说、哲学、数学。“一点目的都没有。看到什么就看什么。”正是当时的“无意介入”打开了他的眼界。
1965年,莫雷在中考中被“科楚劳动大学”录取。学校是半农半读,莫雷不怕苦。他擅长砌砖、劈柴和搬运重物。艰苦的工作磨练了他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1968年11月,莫雷以知青身份进入湛江市前进农场曲河生产队。他争强好胜,无论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很快成为制作组的专家,被称为“莫雷牛”。在一次砍甘蔗比赛中,莫雷眼疾手快,举起甘蔗梢,轻轻一抬手,“唰,唰”,一气呵成,把其他人甩在了后面。那一天,他以砍下316根甘蔗的纪录,打破了之前250根的纪录。晚上知青们休息聊天,莫雷找个角落静静看书。还有人嘲笑他:“你干嘛这么努力?读书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上大学!”莫雷笑而不语。他知道书不是给别人看的。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思想投资,也是贵族的最低门槛。书就像一扇任意的门,通向四面八方。1970年10月,农场学校的一名教师休产假,莫雷被借调去教书。他努力学习,把课讲得生动多彩,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在学语文课。
青春无悔。岁月不会让一个努力的人失望,生活最终会给你想要的。1976年4月,莫雷被招回市里,分配到港务局的中学教书。1977年恢复高考,莫雷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但他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非常陌生,于是下定决心调整自己,按照新的专业要求学习。“当你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生冲突时,你要及时调整,学会适应社会,这也是你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莫雷说。他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学习。坐在教室的前面,如果你不喜欢听一堂好课,就跟着老师去别的教室。英语基础薄弱,所以英语单词和课文他都背得滚瓜烂熟。方遒那段书生意气和郁郁葱葱的生活,一直是莫雷心中最纯粹的青梅酒。
莫雷的棋艺高超,下空的时候会和同学打起来,但是班里高手那么多,莫雷觉得下棋太费力气了,总有浪费时间的罪恶感。有一次,面对大师同学的玩笑挑衅,莫雷豁出去了,在楚河汉界,他快如苍蝇,一直杀到日落。经过15盘棋,莫雷彻底击败了对手。游戏结束后,他抓起棋子扔出窗外,决心不再浪费时间下棋。
四点,莫雷以华南师范大学所有文科专业最高分考入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心理学家阮教授。当时学校每周三晚上都有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观点的碰撞,也有经验的交流。这种学习和交流方式对莫雷来说如鱼得水。他像海绵一样吸收全部能量。
1985年2月,莫雷再接再厉,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他把学习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莫雷一直把“尽一切可能观察命运”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当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潜力,什么时候会遇到,会不会成功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朝着自己追求的方向不懈努力,也就是‘千方百计’。即使不抓住机会,思想也可以升华;即使时机未到,奋斗未成功,只要你努力追求过奋斗,你就对得起人生。”
追求科研之美
科学没有一成不变的预期路径。莫雷坦言,做科研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探索的过程如此刺激,有一种不为人知的美让你欲罢不能。窗外的热闹繁华,就像沸水上漂浮的泡沫。莫雷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在研究的关键阶段,他把家人送回了家乡。春节期间,他独自一人用稀粥菜连续作战,终于取得重要战果。
科学是面对未知的无尽探索,没有不变的预期路径。莫雷坚持“只认脑子里的逻辑,不怕任何权威”的原则,“宁可犯清楚错误,也不要被错误搞糊涂”。他不畏权威,勇于创新,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对皮亚杰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莫雷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个体思维理论述评》一文,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国内关于皮亚杰理论评价的三大观点之一”。
莫雷指出,我们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即使是权威的观点,我们也不应该盲从。他以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敏锐地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寻求独特的解决方法。他对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的经典研究“短时记忆是声音编码”提出质疑,用新的实验证实了康拉德权威结论的片面性,提出了短时记忆随情境改变其编码方式的新结论,在心理学领域引起巨大反响。
莫雷非常自律,他提出了“三不”: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所作为。学习一定要沉下心来,钻进去,静心求实,学会享受孤独,从孤独中发现光明。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成功。没有人会成功,除非他花时间。
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超越。“人才是世界的统治者”,莫雷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他提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超越”。学习就是让学生对学科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学会把握。学习超越就是让学生超越书本,学以致用,超越前人,敢于创新。莫雷创立了“倒金字塔”教学法。一、讲解课程的“目录”,即讲解课程的核心体系,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放在最底层,形成倒金字塔的塔尖,逐层展开,形成体系。
“整个人才培养要立足前沿,挑战权威,力求创新。”这是莫雷对学生的要求。他要求学生记住三句话:阅读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想法,完成一项研究。莫雷说,首先你必须阅读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文章,这是最高端最前沿的总结,然后阅读文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让知识延伸。
莫雷与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提出“以科研促学习,以学习促科研”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不断跟踪国际前沿研究,阅读最新的重要研究文献,了解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情况,跟踪国际研究前沿:监测国际心理学权威期刊,讨论新发表的相关研究;讨论该领域重要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这个研究方向的前沿。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莫雷组织学生每周召开研讨会,学生提出最前沿的研究,大家讨论、分析、质疑、拓展,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案。会上人人平等,没有师生之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到极大的锻炼。
“莫老师思维敏捷,睿智旷达,讲课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能听莫老师的课,真的很幸运。”学生们这样评价他。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基于国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进行创新,许多学生的论文发表在国家权威期刊和国际SSCI权威期刊上。其中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被批准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莫雷热爱运动。不管他有多忙,他总是坚持锻炼。晚上,他经常去校园散步。当学生们看到他时,他们围过来问问题。师生们相互讨论交流,气氛热烈如春风。久而久之,莫雷独特的“行走教学法”成为华南师范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我的身心都很放松,但我的思维却格外活跃。当我感到神清气爽的时候,我会像微风一样受到鼓舞。莫雷笑着说,他很多重要的灵感都是在走路的时候产生的。
专注科研,什么都不问。
结果只是努力后的惊喜。莫雷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和不屈不挠的“激活成功教程”精神,为我们“激活成功教程”了一片广阔的天空空。20世纪90年代,莫雷关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被中国心理学会认为“创造性地提出了‘活动-因素分析法’,对能力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莫雷运用认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探索了文本阅读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验,形成了独创的文本阅读过程双机制加工。他的一系列验证沃尔夫“语言影响认知”假说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语言对知觉的影响是通过“改造”知觉的功能来实现的。他把语言对知觉的研究从相关研究推进到因果研究;将“语言是否影响知觉”的研究提升为“语言如何影响知觉”的研究。
2010年,莫雷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Proceeding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著名心理学假说“颜色影响心理学”的论文。西方的研究结论止步于“颜色与心理密切相关”,他的研究突破了其中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证明了两者是“因果关系”,即颜色促进认知。这项国际知名的研究也是中国的重要突破。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得到了很多帮助,特别是天津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沈德利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给了我深刻的教导和指导。”莫雷说。
科研成果要为社会服务。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阔的科学视野,莫雷不忘把自己的首创精神和科技成果应用于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他提出了创新的心理危机理论,系统地探讨和解决了部队特殊环境下应激的心理干预和重建问题,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心理调适实施方案,设计了军人应激心理援助车、抗敌战柜、心理素质提升工程等软硬件产品平台。,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贡献。
莫雷非常重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其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就是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后,莫雷带队前往汶川灾区开展心理救助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莫雷和他的团队投入到心理咨询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建立了“心清热线”,为受疫情困扰的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个体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的构建”中,Morey以“实时监测”为核心,形成了独到的个体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的构想和方案。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莫雷提交的《关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点建议》一文被教育部正式采纳,并发表在《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上。主持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模式研究,提出了“两个体系、三个平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形成了影响全国、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的“广东模式”。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学术带头人,虽然已年过七旬,但莫雷仍在为推动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懈努力,他对年轻一代充满希望。光影流转,岁月斑驳,乐观豁达,毕生致力于科研的莫雷,山野生风,风上闪烁着星星。
—结束—
来源|本文发表于《教育家》2021年5月第四期,原题《莫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心理学核心研究》
作者|本报记者王向荣邢晓峰
编辑|王楠
设计|朱强
总体规划|周彩丽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