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2015挥手再见
2016短暂相遇
当然,这里所说的新年并不是腊月的新年,而是已经过了农历的31号,新的1月1号就要来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阴历和阳历的区别,那么它们的来源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我们有两个日历?
阳历的起源
公历是现在的国际历法,又翻译成公历、国历、公历、西历、公历等。公历的标准名称是公历,是现在的国际历法,是阳历的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一年是意大利医生和哲学家阿洛伊修斯·利留斯在改革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的儒略历后制定的历法。公历是阳历的缩写,与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有关,与月亮的相位无关。公历是西历,不是中国创造的,所以也叫“西历”(相对于中国历法)。中国于1912年采用公历,取代了传统的中国历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规定了公历。
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
根据儒略历的规定,每四年有一个闰年,闰年为366天,其余三年(称为平年)各有365天。能被4整除的年数是闰年。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比公转周期中的实际长度365.2422天长11分14秒,即每400年约3天。就这样,到了公元16世纪,10天的误差累积起来了。你能明显感觉到提前了两三个点。
在这种情况下,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宣布了日历的改变。一是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第二天定为公历10月15日,中间跳过了10天。同时,儒略历的闰规则被修改。儒略历年数能被4整除的闰年除外。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东西相加不是闰年规则。这样可以在400年内减少3个闰年。
在公历中,400年有97个闰年(每年366天),303个平年(每年365天),因此每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天,与公转周期非常接近。基本可以保证误差不会超过公元5000年前的一天。
公历完了。农历呢?
这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传统汉历。这部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活动。所以文革时改名为农历,其实和阴历是不一样的。农历以农历的周期来设定月份,通过设定闰来使一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还有夏历、汉历等名称。是目前我国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俗称“阴历”,但其实是阴历的一种,并不是只根据月相来制定历法的阴历。除了清明节是基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之外,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都是基于农历的日期。迄今为止,汉字文化圈的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仍然庆祝传统的农历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农历,也称为夏历和汉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之一。主要的历法规则是由中国的汉族人通过几个朝代制定的,它们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农历是阴历:它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均一年是十二个月;一个闰年是12个普通月加上一个闰月,总共13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农历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每年都不一样,是通过计算确定的。平年354~355天,闰年383~384天。
由于一年12个农历月的天数比一个太阳年少大约11天,当闰月被设置为使平均日历年成为回归年时,一年的平均天数接近365.2422天。闰则是不含二十四节气之气的月份为闰月。因为回归年是12.368个太阴月,所以0.368=368/1000=46/125,也就是125个回归年会剩下46个太阴月,所以125年要设置46个闰年。但由于设置leap太复杂,估计7/19最接近0.368。所以产生了19年7闰的规律。此外,还增加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点,指导农业。所以农历既有阴历,也有阳历。
旧历、旧历、阴历也指农历。但旧历、旧历只是相对于新历(即公历)而言,并不是恰当的称谓。但阴历实际上是根据月相变化安排的历法,与阴历包含阳历的性质不符,应予废弃。
农历可以追溯到清朝的纪年,因为它的历法规则大致相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沿用清朝的纪年法,但增加了公历(即公历),每年发行的历书称为“某年历书”;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改称国历(国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法内容不变,但改用历年,即完全采用公历,同时使用旧历。
互动百科微信官方账号:hudong_baike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