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可镂读音(金就砺则利拼音)

金石可镂读音(金就砺则利拼音)郑伟 郑先生2001年在厦门。 一个 郑(1933-2018)是国内外著名的方言学家、音韵学家,也是勤奋自学的老一辈学者的代表。郑先生一生出版了五部专著(包括一本英文著作),发表论文200多篇。最早…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郑伟

一个

郑(1933-2018)是国内外著名的方言学家、音韵学家,也是勤奋自学的老一辈学者的代表。郑先生一生出版了五部专著(包括一本英文著作),发表论文200多篇。最早的学术文章是《汉语拼音方案》(含《汉语拼音方案汇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版第2册),最后的专著是后面出版的《胭脂与阎志——张铮·方上博客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郑先生曾在《古音学》后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初版,语言学名著第二版,2019年,第633页)中说:“温州图书馆的前身是著名的园林图书馆,其新旧藏书十分丰富,如先生的《现代吴语研究》、王力先生的《中国音韵学》等。可惜由于历史原因,1954年,我未能如愿考上语言学科,只好借在北京学习物探的机会,拜访袁家华、王力、李荣等长期求教的先生,请他们为我的自习爱好者答疑解惑。”赵元任和王力的著作分别是方言学和音韵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年轻时对这两本书的学习,张铮先生培养了他对中国语言学,尤其是方言和音韵学的兴趣,并基于母语的优势,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他说,“温州话有很多古音特征,比如韵母的鱼与鱼的区别,钟与冬冬的区别,枝与肥的区别,效果与韵的四级区别。很多押韵字发音[-ai],上声发音喉头紧。为了了解它们的起源,我对古音学感兴趣很久了。”正是早年培养的学术兴趣和自学精神,成为郑先生未来学术道路的良好基础。

郑先生的两篇纪念文章《海纳百川,山事业永攀高峰——忆王力先生的高大风范》(王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文出版社,2002年,第152-156页)和《深切感念先生》(中国语文,2004年第6期,第574页),是他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六七十年代“丰功伟绩”的一个反映 先生不仅向郑先生购买并赠送了高本汉先生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年法文版,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和《中国文学法典》(1940年第一版,1957年修订版),还将其翻译成《中国文字学》、《中朝汉字音韵学》。 鲁先生长期主持《中国语文》的编辑工作。在他和李融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本刊第一、二期刊登了郑先生的《温州音韵》(6万字,稿费594元)、《温州方言的连读变调》(7.5万字,稿费650元)两篇论文。这一笔高达近1200元的货款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张先生在1964年5月至6月写给他四姐的信中提到,当时鸡蛋77分钱一斤,鸭蛋5分钱一斤(《暮光之歌——崇宗和谈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46、354页)。邢先生在1964年8月给父亲的信中说,当时夫妻二人每月工资加起来是125元(《邢给父亲的信》,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133页)。你可以想象,张铮先生的稿费是如此的可观。鲁先生在1963年12月12日给郑先生的信中写道:(感谢郑先生,原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先生提供)

十二月七日的信已收到。学术工作有点像刺绣,所以我等不及了。还好你写了注音章,我跟李(荣)老师研究过。只要李老师稍加润色,就可以发表了。出版后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稿费,第二章又可以写完了。循序渐进,只要省着用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至于我一个月十块钱,我可以一直干到你完全不需要为止。对我没有太大影响,请放心。

老太太康复了吗?冬天需要格外注意。你还在教夜校吗?你在图书馆还有兼职吗?最好做一件事,戒掉一件。……

请把发音后半部分的稿子发给我。

在注音印章出版之前,你会有几个月的经济困难。我打算每月给你寄二十元钱。

有哪些你需要却不需要的书?

在这封简短的信中,鲁先生不仅指导郑先生写关于温州方言的论文,而且还关心他的家人和他的健康。还提出每个月给郑先生发生活费。读书真的很温暖,很感人。

由于郑先生发表了温州方言研究的重要成果,他被杭州大学成立的浙江方言调查队招募,参加全省的方言调查。据傅、郑张尚芳《浙江语言学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从1964年到1966年6月,这是最重要的一次调查:从请示重建方言调查队,到部署人员,制定计划,到各县市进行‘田野’调查…李荣,著名语言学家。本次调查共有五位调查人员:傅、方松溪、蔡、鲍士杰(即将调任)和郑张尚芳,他们都有方言调查的经验,其中有四位是北京音韵研究班的。经过两年的实地调查,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共调查记录了72个方言点。每个方言点包含音韵系统、变调规律、同音字汇(3700多字)、396个字或1302个字、84个或180个语法实例。按照后续的计划,先把各地的方言编成一本书,然后再进行综合研究。1968年以前编辑出版了《浙江方言调查》。……1966年6月23日,方言调查队解散,合影留念。”

1977年6月,那个“一千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经过组织研究,任命徐顺平为主要负责人和领导者1979年春,根据辞书编纂的计划和安排,浙江《汉达》编辑部准备撤销各地区辞书编纂队。为了留住这些专业人才,徐顺平向上级请示汇报,希望能留住温州写作组,直到《汉达》正式出版,幸好得到了上级组织的批准。在行政编制方面,当时写作组隶属于温州师范学院,从地委宣传部直接受学校党委领导,在办公场所、图书资料、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

1980年,郑先生将《浙西南方言[]声母脱落现象》(后发表于《吴语与闽语比较研究》[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0-74页)等论文提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并被接受。2008年10月29日,温州“汉达”写作组在为郑先生赴京送行。徐顺平先生对此做了生动的记录:

郑,温州永强人,高中时就立志学习温州话和古音系。曾经失业,来这个字典群之前是温州水产机械厂的工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重视知识分子人才。中国科学院(引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公开招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来自全国各地。浙江省60多人,录取16人。然而,张铮·方上是唯一被录取为副研究员的人,这是一种荣誉。……他勤劳节俭,微薄的收入用来买书,以勤劳吃苦为乐。1979年,我随他去省里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会议,住在省出版局招待所。他住在一楼靠近走廊的房间里,午夜过后,他总是开着灯看书。我催他睡觉,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只需要睡三四个小时,比如头晕,冷水。”他三十年如一日,成就与他的勤奋和惊人的毅力分不开。(徐顺平《岁月留痕》,第332-333页)

著名语言学家、原杭州大学教授郭在义先生于1982年7月6日给郑先生的信中说:“兄音学研究成绩卓著,…如果你让你弟弟的才能长年丰富,并持之以恒,你未来的成就可想而知。”(《郭在义文集》第4卷,中华书局,2002年,第267页)北师大周留喜教授于1995年12月31日题诗《调张铮方上君》,也表达了对张铮学术成就的肯定。诗中说:“天下一英雄为王,操之,其祖先写一宝。专心于周元云,不要让外来的儒家思想使我骄傲。”(刘茜·卞氏著,香港:中文出版社,2001年,72页)

在这一点上,文笔让人想起著名古文字学家邱希贵教授,他也是在“与时间赛跑”。“他每天早上起床后,拉着他的弹簧去运动;听半小时新闻联播,看报纸,除了读书。他不忍心耽误这个时间吃饭。有时候楼里停电,他就抱着书跑到楼道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第一天晚上睡得好,第二天中午就睡不着了;中午睡久了,晚上就要工作到很晚。”(郑君《恒心、本能、篆刻、篆刻——古文字专家、邱希贵副教授》,蒋蓉、乔默《如何学习语言文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所谓“时不我待”“时不我待”,学长们惜时、勤的场景,跃然纸上。

1992年8月,由当时的浙江方言调查队完成的《浙江方言词》作为浙江语言学会内部刊物出版。书中收录了浙江69个县市200字的对照表。这批材料只是方言调查队在五六十年代的一部分成果(在此之前,1985年以浙江省语言学会编委会和浙江省教育厅方言室的名义出版了《浙江省吴语区划》一书)。据本书附录《浙江方言调查数据表》记载,郑先生主持或参与的调查地点有龙泉、清远、青田、丽水、温州、永嘉、平阳、文成、泰顺、乐清、瑞安、天台、三门、临安、彰化、海盐、宁海、缙云。书的最后附了几位作者的合影。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梅祖林教授曾说:“中国的汉语研究很精彩,如邱希贵的甲骨文金文、朱的现代语法、的吴语、曹的晚唐五代语法、的复句历时和方言研究、的汉魏南北朝韵研究等。这些学者的研究是实事求是,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看他们的作品,我并不是真的觉得他们在用国外哪个学派的理论,好像就是这样。但是在他们的“叙述”事实的字里行间,他们确实包含了理论原则。接受他们对事实的叙述就等于接受他们的理论。”(石峰、孙朝芬《梅祖麟教授访谈录》,北京语言文化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159页)尊重语言事实,追求学术创新,是包括郑先生在内的老一辈学者优良学风的体现。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游汝杰教授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他的研究兴趣从古典文学转向了语言学。在谈到自己兴趣转移的原因时,游先生特别提到,“二是认识了老乡,经常听他讲温州话的各种问题,引起了我对语言学的向往”(《游汝杰文选及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游先生和八岁的先生是老乡,是同龄人,是同龄人。可见,先生可以说是游先生的“学术带头人”。

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吴语分区研讨会在无锡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83年在杭州召开)。游汝杰教授对吴语的划分提出了“内部多分法”,提出了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五洲片、李渠片的划分,不仅为出席无锡会议的专家所接受,也成为后世学术界的共识。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增加了宣州片。这部电影吴语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大部分是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工作的张铮先生历时数年完成的。除在《方言杂志》、《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外,郑先生还撰写了《皖南方言分区简述》、《皖南方言强制充气声母》、《石台县志》(黄山书店,1991年)、《宣城县志与方言》(地方志出版社,1996年)等未发表的调查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9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浙江杭州和舟山召开。文端正、郑张尚芳、严、游汝杰、潘武云五位年富力强的温州语言学家在普陀山合影,堪称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现在,文端正先生和先生都已回到道山,从1956年起长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系任教的严教授已于去年6月去世。一代即将灭亡,思绪悲凉。

同行讨论固然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学长学妹的相互讨论则是学术平等的体现。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的发声系统》最早发表于1937年7月《清华学报》第12卷第3期,后编入《中国历史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文末附董同和先生关于古脂之辨的论述内容。王先生在《回忆》(见本书,第151页)中说:“因为中国历史的草案已经修改了三次,不能说以后就不改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脂肪差异部分。《通璧古音注》中有一节关于膘分化的问题,澄清、补充和纠正了我的膘分化理论。附上附录供你参考。1956年7月21日。”1932年至1936年,董同和先生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他“学生时代受王力教授影响最大”。这位年富力强的教授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之一”。(许《董同和先生传》,《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1965年第36期)学生纠正老师的学术观点,老师虚心接受,不为之所扰,而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是王力先生作为学术大师的表现。

王力与的学术交往也是因为对古音构造的探讨。1961年,郑先生还是一个不到30岁的青年,当年5月就完成了《汉语史手稿本语音部分讨论》手稿。为免冒昧,他先寄给北京大学袁家华教授,请袁先生指教。袁先生认可后,让袁先生交给王力先生审核。没想到王力先生在回信中热情鼓励,具体意见包括“宋部加[-i]结尾的建议正好符合他最近的思路,四变[-]也很新颖可喜”(郑张尚方《切韵[j-]声母和[-i]结尾的由来》、《纪念王力先生九十天》

上古汉语四辅音的音韵价值是中国古音学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其他相关的简单声母(如来木、协木等。),还要看辅音和中间音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比如二类词,冲牛三类词,四级词)。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王力先生和张铮先生已经关注这个问题20年了。王先生在1982年6月12日给郑先生的信中写道:“过去我曾按高本汉的说法提出豫ⅳ构作[d-],后来认为不妥(也是系统考虑),故在同源字典中改为[j-],但同时声明只是代数音标,并未研究实际音值。前年讲语音学史的时候,我决定改成[-],解释说是[-],和[-]在一个位置上,和你的构造不谋而合。”

从王力先生《汉语历史手稿》(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d-],到《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的[j-],再到《汉语语音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音学。因为从加拿大的埃德温·g·蒲立本到苏联的s·e·雅康托夫,再到美国的阿克塞尔·舒斯勒和梅祖林,他们的观点也大致相同。这也正应了胡适先生的名言“若畏无穷真理,则每寸皆欢喜。”

回想2018年5月郑先生逝世后不久,中西出版社拟编辑出版《中西学术名著精读·方上卷》(以下简称《精读》),以表彰郑先生勤于研究音韵学的成就。正如本系列的“出版说明”所言,“学术途径是连续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来者会有所进步,打开新的大门”。郑先生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他对同时代人的有益影响,而且在于他对后辈的启蒙与教诲。本精读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能从古音学、今音学、文字学三个方面选取张铮先生的一篇代表性论文。先列出原文,再详细阅读。初衷无非是“揭示”写作背景、研究理路、学术贡献及其后续发展,甚至论文的布局。至于张铮在中古语音、语言比较、考证、方言调查描写、音位分析、层次分析等领域的重要词汇,精读只能跳过。我们这篇短文也重点介绍了郑章章在方言学研究中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难免每一处疏漏。音韵学方面的成就在精读的各种文章和释义中都有涉及,这里就不细说了。

“通万华李丹山路,雏凤比老凤更清”,学术重在继承,创新重在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谈到自学的体会时,郑老师总结了四点:一是起点高,二是视野开阔,三是老师指导,四是博采众长,打破常规(《语言周刊》2003年12月3日)。郑先生在《我与图书馆的回忆》一文中谈到他早年的读书生活时,深情地写道:“我永远记得那种在九湖山畔的一个幽静的花园里,拿着一本刚借来的好书,坐在岳东门外的河港级上,在树荫下和蝉儿一起读书的甜蜜印象。那个时候,图书馆这个知识的宝库就诱惑性地向我敞开了。”(《园林——温州图书馆百年校庆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161页)今天的学习条件与郑先生青年时代大不相同。我们不妨互相勉励,好好学习,好好思考,薪火相传,不求闻达,不辜负我们的青春。

编辑:黄晓峰

校对:刘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38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26日 07:40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26日 0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