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哎,你发朋友圈会屏蔽同事吗?
微信的社交生态一直是网络热点,“被同事的朋友圈感受屏蔽”的话题甚至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保持隐私空无可厚非,有人认为屏蔽同事是不礼貌的,更多人将这种行为扩展到“职场微信礼仪”的范畴。
制图:刘悦
“职场微信礼仪”,即在职场中使用微信沟通时,彼此应遵循的准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肖鑫就此话题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听听他们的看法。
把同事屏蔽在朋友圈不礼貌?
“我们一起工作了好几年。你的朋友圈怎么成了横线?”
把同事屏蔽在好友之外是不是一种礼貌?(设计图纸)图纸:刘悦
“我完全可以接受同事发朋友圈屏蔽我,因为我也会屏蔽他们。”——程序员麦锐。
“同事是工作关系,包间空是自己订的。”-艺术家推广莱Xi。
“同事是一起工作的,跟朋友不一样。甚至我认为,私人微信号和工作微信号应该分开,这样就连朋友圈里的同事或者上级都不会被看到。”——律师小杜。
经常被下属当面取笑的年级主任欧科调侃说,作为领导,他完全可以接受下属屏蔽自己:“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没什么不好。”
不过,在肯定“朋友阻挡自由”的同时,也有受访者认为这里面有很多文章。第一,屏蔽这件事,不至于患得患失而患得不平等。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葛优说,“我不介意TA屏蔽所有同事;如果我一个人被屏蔽了,我会想知道原因,想是不是沟通有问题。”
第二,大部分人可以接受被单条屏蔽,而不是完全失去浏览别人朋友圈的功能。编辑谢清宇坦言:“希望能在单个群里屏蔽,而不仅仅是聊天模式或者直接屏蔽。不然我点进他的朋友圈,看到一条横线,还是会觉得很疏远。”
最后,领导人、资深媒体人鲁先生承认,他对下属的私生活不感兴趣。但如果这种屏蔽导致工作中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责任还是应该由个人承担。
语音交流时间长很烦?
“永远相信沉默是金。请不要再给我发长音了。”
长音“轰炸”出乎意料。(设计图纸)图纸:刘悦
在本次面试中,“语音沟通”是归类为“职场微信礼仪”的高频词。
“给别人发一堆声音不合适。不管别人忙不忙,都没有闲情去听那一堆声音。”——资深媒体人鲁老师。
“如果你当时用的是电脑,对方给你发了一串语音,翻译出来的文字不一定准确。你得拿出手机再听一遍,信息无法追溯。”——《影视民工》唐剧。
首先,不分场合发送语音信息会让人感到困惑。对于经常外出拍摄的记者小草来说,在嘈杂的环境中接受60秒的声音是对他听力和耐心的双重考验。“听多个长音很费功夫,转字也浪费时间。”
其次,语音消息反映的信息不够直观,无形中增加了沟通成本。摄像师孟奎回忆说,“有一次和同事交流突发事件时,他发出了13个七八秒、一分钟长的短音。听完之后,我又看了看,回来了五六个……”
孟奎当场就觉得累,不爱了。“后面的信息要和前面的信息确认,还要再听一遍。对于一些专业词汇,音转文容易出错。导致沟通效率太低,时间成本太高。”
然而,有些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艺术家协调员高远声称自己有“文字恐惧症”。“发了一大段文字,密密麻麻,我看着就很累。我宁愿和语音转文字一起看。”
拒绝24小时连环电话
“24小时的安静,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美好回忆。”
如果是你,你会接吗?(设计图纸)图纸:刘悦
现在职场中的一些工作,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界限似乎无法严格切割。有人认为,微信作为社交工具,无形中转移了用户的私密空空间,让很多人“压力很大”。
“要么早上很早起床,要么晚上很晚给你发信息。这种行为我实在受不了。”——电影人邢老师。
“事先没有沟通的突如其来的电话,在工作时间之外发送与工作相关的消息,尤其是需要我立即采取行动的消息,会让我无所适从。但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通知或询问,还是可以接受的。”-有有哥哥,工程师。
“下班后或者周末打连环电话,找不到人就打电话和语音,很没礼貌,没有国界。这种事经常发生在领导身上。”——编辑谢庆宇。
对于下属的“抱怨”,领导分为两派。作为一个英年早逝、秃顶的语文老教师、年级主任,欧说,要珍惜自己和下属为数不多的付出,立志少操心。“在工作已经安排清楚的前提下,领导最好不要在下班时间给下属发微信,我也不喜欢下属在午休和晚休的时候给我发微信。”
对于经常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新闻行业来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人,领导加班累。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下班的时候不想和下属一起工作,但是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以8小时为界限。”陆老师说。
但是,他认为,这种困惑不仅仅是当前时代的特征。“现在科技发达,你觉得生活和手机绑定很深,但其实很久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还记得马的相声《相约粉丝》吗?50年代没有手机,工厂领导开会,还是会派通讯员去你家找你。”
学会好好沟通才是工作之道。
“你的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了,哪怕是简单的‘收到’。”
这样的交流太“烦”了。(设计图纸)图纸:刘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只有一个办公室之隔的时候,他不回你的微信;
明明大家都在用每秒10M-12M的WIFI,你同事却活得像个刚连上2G网络的冲浪新手。
有一种“好沟通”,叫“请不要回读”。
“微信交流一半,一秒还在,下一秒掉线的人,真是发自内心的赞(命)赏(怒)。”——摄影师孟奎。
“我没有给他回消息,但是我看到他在夸别人的朋友圈,忍无可忍。”——艺术家为崇高的目标统筹规划。
“我以前公司的一个中层领导,从来不回微信,大摇大摆找别人通知我,让我去拜访他。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闲着没事想找个人聊聊天。”-策划鸡腿。
“我以前在一个部门和一个同级的同事共事。这个人最后一句话没有说,没有及时反馈,没有回答任何问题,让人很生气。”编辑谢清玉说:“如果你一时有事不能及时沟通,请打个招呼,大家都会理解。不玩消失,用思想回复。跟这种人沟通前期工作需要一两个小时。”
比起“我读不回去”,“钓鱼通讯”也让人无语。职场对话不是盲箱,信息交流需要透明。有一种“好的沟通”叫开放。
“加好友后,我不坦白自己的身份信息,我遮遮掩掩,含糊其辞,无法让人安心合作。”-艺术家推广莱Xi。
“跟‘在吗’打个招呼然后不要说什么具体的,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公关Ina。
公关从业者叶月分享了一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因为别人乱推名片,他被早前互相删的前公司同事加了微信,场面一度尴尬。
“把他删了的原因是这个同事喜欢发‘我想和你交流点事情’,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叶月认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士,一次说需求完整,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你要等别人回复他,他才会提出具体要求。这个人是春天吗?弱的时候强吗?”
你对职场边界有正确的认识吗?
“你犯错,我遭罪。谁给了你太多的自由。”
分寸感和知进退的边界感,是对他人的尊重。(设计图纸)图纸:刘悦
有人曾调侃道,“如果一个地方的同事人数超过60%,那么不管这个地方以前是什么,现在都是职场。”在职场中,分寸与进退的界限感是对他人最高的尊重。
“不打招呼就加别人微信不合适。作为一个比较个人化的社交平台,还是提前征求意见再加比较好。”——记者小草。
“在分配任务的时候,直截了当是很不礼貌的,用命令的语气也很不礼貌,尤其是同行之间的交流。”——编辑谢庆宇。
“那些模棱两可的视频、图片和表情符号没有界限感。有一次,我和一个异性下属交流的时候,不小心发了一个‘拥抱’表情包。过了3分多钟,就撤不出来了。有一段时间很尴尬。”——欧,年级主任。
对于艺人而言,朋友圈一直是职场微信社交规范的“法外之地”。
“有些同事喜欢在朋友圈的评论里狂言,不看场合就摇头。”在高远看来,当领导和同事都能看到的时候,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半开放的平台,过度的嘲讽是不合适的。
另外,他对截图极其抵触。高远认为,转述对话内容和通过截图传播聊天记录是两个概念。如果内容是以吐槽为主导,后果就更严重了。“也许你只是调侃道,‘领导今天真把我逼疯了。’目前没有恶意。截图传给领导,性质可能就变了。”
“还有人会发截图到朋友圈。虽然他给你打马赛克,但是熟悉你的同事和领导都知道这个微信头像是谁。”
作为领导本人,陆先生也不认同这种行为:“如果是普通的工作部署,想办法省事也行。”但如果包含较多情绪或个人内容,可能会对被截图的同事造成困扰,就不要截图了。”
都是截图造成的。(设计图纸)图纸:刘悦
不难发现,在所有受访者提出的职场微信社交准则小贴士中,从保守对方隐私空到保持沟通中的礼貌,三个关键词,尊重、专业、相互理解,缺一不可。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曾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说:“进步社会的一切运动,到此为止,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诚然,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微信的免费社交属性需要在职场有限的品类下有所收敛。
不学礼仪,就站不起来。它是社交动物,职场微信社交还是“社交”的一个分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能是维持高质量职场微信社交的唯一途径。
刘悦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