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可以组什么成语(成语什么志述什么)

述可以组什么成语(成语什么志述什么)在中国,太多人说《红楼梦》。不仅经常在报刊上看到杂文,专业期刊《红楼梦》也有。大量相关著作层出不穷,这里用的是习语的“壮丽景色”,这样说是恰当的。相对于读过和喜欢《红楼梦》的读者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很…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有些读者在有生之年写过一两篇关于“红色”的文章,但完全是经过长时间浸润后的独特体验,让人觉得思考深刻,眼光独到,为我们阅读地球上的这部巨著打开了新的认知。在笔者看来,《艺术与克服困难——读江洋先生的《春泥集·红楼梦》应该是一篇前无古人、能激励读者的有用的、有价值的文章。

江洋先生年近百岁时,仍在文中说:“早年熟读《红楼梦》。”对于启蒙运动时期以阅读和背诵为主的一代文人来说,说“熟悉”一本书,一般是指对它的熟悉。《艺术与克服困难》,一篇写于1959年的文章,从上到下引用,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该书的熟悉程度。能写会说红楼梦,在中国只能算是最一般的基础。对于江洋这样的学者来说,写《红楼梦》没有独到的见解,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从过去人们的“爱”看红楼的“难”

这篇题为《艺术与克服困难》的文章有哪些「困难」?写《红楼梦》有哪些难点?在江洋看来,就是:“写前人没写过的,想前人没想过的。”这篇文章,首先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很多小说和剧本,说:“写才子和美女之间的爱情,往往很快。”比如唐代元稹的《惠珍记》,张生和莺莺相遇,立马反转“有点自持”。盈盈的感情还是略显曲折的。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莹莹很生气。张生和她说话,但盈盈不理她。张生发了一首诗来挑逗,但她起初拒绝了。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她同意了张生的请求。唐代另一位作家皇甫枚的传奇小说《三水小谢》一点曲折都没有。其中,写的是赵翔与飞天的恋情。赵翔只是从墙缝里瞥见了飞舞的烟雾,就立刻“失去了精神,浪费了食物,忘记了睡觉”。他让客户讲述他的感受,闫飞听着,“但她笑了笑,没有回答。”原来,她见过赵翔,喜欢他的才华,所以她愿意。她认为这是“前世的婚姻”…当时的人写爱情,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快。

这是一部传奇小说,以及后来的剧本。根据江洋的说法,它仅限于类型和场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不仅迅速,而且是现成的。”比如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张生和莺莺,在和尚庙里偶遇。当张生看到莹莹时,她愣住了,仿佛她受到了“五百年风流韵事”的打击,“她两眼昏花,灵魂闪耀了半天”。盈盈没有抽身,却“尽力调戏银多的香肩,只对花一笑”。她转身进去了,却走不进去。“她的眼角流露出怜悯”“脚步铺开了她的心”,她转身,留下了“最后一个眼神的转身”。那天晚上,他们两个沿着隔墙唱歌,张生撞了出去,彼此相遇。媒人虽然把李小姐拉了进来,但两人却“互相使眼色,保持沉默,自省”。江洋的概括是“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愿望”。

至于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仁福,裴和李前进,他的《马上上墙》里的人物,在墙上一见钟情,很直爽。中国古典戏剧中最惊心动魄的爱情,发生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没有看到自己,但他在梦里看到了著名的柳梦梅。虽然是“陌生人”,但他觉得“我以前在那里见过他,我对他刮目相看”,然后就爱上了他,神魂颠倒,死了。这种爱情可以称之为“瞬间现成的爱情”,在戏剧或小说中总是被描述为“一种奇怪的缘分”、“一次幸运的机缘”或“一段旧日的友情”。似乎早有安排,“500年的恋情受了委屈”。江洋解释说:“在男女不社交的年代,这是作者描写爱情最便捷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在中国古代有描述,在古希腊小说和后来的戏剧中也有描述。江洋引用了两部希腊小说《伊庇伽索斯》和《柳基贝和克娄巴特拉》,其中男女相遇。前者的男女主人公在寺庙里偶然相遇。“两个人一见钟情,就在那一面之间。两个灵魂已经一拍即合,仿佛觉得自己是同类,彼此有血缘关系,因为素质差不多。当时两个人都呆了一会儿,好像都愣住了…他们深深地对视了很久,好像彼此认识,或者说以前好像认识,各自在寻找自己的记忆。”和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描写何其相似。在后半部分,男主角的梦预示了两人未来的命运,而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在舞会上相遇,一见钟情…可见这对于东西方写作和恋爱都是一种便捷的方式。

《红楼梦》的新奇

《红楼梦》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性,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两个重要的人虽然相遇,但也表现出了前世注定的格局。黛玉第一次看见宝玉时,吓了一跳,心想:“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多熟悉啊!”宝玉看了黛玉一眼,也笑道:“这妹子,我见过。”然而,他们并没有立刻爱上对方。曹雪芹没有采用这种大家都用的便捷模式。《红楼梦》第一回江洋对道家空空的评论:“至于才子佳人之类的书,全是‘紫剑’,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不能不涉淫。”这一段,加上五十四夫人贾的一句批评,说:“这些书不过是一套书,只剩下些美人才子,最是无聊。把女儿说得这么惨,还说她是‘美女’!连个编制的影子也没有。”江洋认为这两种观点是一致的。“显然,这是作者自己的意见。可见他写儿女情长,旨在独树一帜,不落俗套。”

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一个痴情又有才的“怪女人”。宝玉不是才子(当然有才华,但不是旧小说里的那种才子)而是“多情公子”,是齐桓公家的“败家子”。从整本书来看,林黛玉的葬礼抒情诗中有一句话:“质洁,然质洁。”:临终时有一句“我的身体是干净的”的告白。江洋认为他们都故意强调他们的感情“不要搞淫乱”。不参与卖淫就不能叫快。“是小孩子的心心相印逐渐滋生的。”

在男女森严有别的封建时代,未婚男女很少有机会亲近。曹雪芹通过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场景,“开辟了一个大观园,宝玉、黛玉带着一群姐妹、丫鬟住在里面……这就突破了时代的局限。”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年轻时,不仅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而且还一起躺在一张床上(江洋晚年的文章认为应该是北方的炕)。直到宝玉十七八岁,两人还是朝夕相处。这样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由亲密的伴侣、亲密的朋友相爱”。

然而这个“大观园”只允许一群年幼的孩子亲密地生活,却与他们的爱情不相适应。“那时候,爱情是一种外遇,一种心病,甚至是一种急病。‘其他的东西’虽然不存在,但是‘一个心病是断不了的’。”(在《红楼梦》九十七回中,贾母作为这个大家庭中传统意志最有力、最集中的代表,在知道黛玉的前因后果后,表达了自己的平淡与冷漠,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时代爱情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氛围下,宝玉和黛玉当然不可能公开恋爱。曹雪芹的难处来了:“作者要想‘谈情说爱’,不像过去的小说或戏剧那样通过与人暧昧来抵御礼教的压力,就得独辟蹊径。”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特殊性:“正因如此,《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小说和戏剧,也是西方小说中所没有的。”

“暗流”之恋

所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一直不得不暗流涌动,不但不敢公开说出来,也不敢对自己承认。”江洋分析和解释说:“他们的感情通常埋在心里,只有在琐事中才会显露出来。他们要偷偷摸摸地互相了解,心里总觉得没底。”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会担心黛玉和宝玉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江洋对社会环境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时代的青年爱情。

对于作者曹雪芹来说,很难描述前所未有的情况——时间的延长,男女复杂的心理变化。但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曲折微妙的过程都被耐心而平静地表达出来。比如林黛玉对宝玉有意思,她不禁要问,宝玉是不是只对她一个人有意思?没有其他姐妹了吗?他们的友谊和别人不一样吗?人有“金”配“玉”。宝玉真的在乎“金玉”吗?

江洋总结说:“黛玉不能用嘴问这么多问题,所以她必须随时随地用心去探索。我们只看到她谨慎多疑,好像生来如此。其实她委屈了黛玉,只是她‘心脏病’的征兆罢了。”很多读者经常拿今天的现实做比较,认为黛玉心胸太狭隘,不太可爱。笔者认为,读了江洋先生的解读,我们应该对《红楼梦》的精妙之处有更深的文学鉴赏。

为了让读者充分注意,江洋第八次引用了黛玉奚落宝玉听宝钗的话,比圣旨还快;到了第七回,宝钗告诉周瑞家人她病了,一个和尚说了一个方子,叫冷香丸。回到十九中,宝玉闻黛玉袖中香。他一问,黛玉便拉了拉,问宝玉有没有“温香”。宝玉不解,黛玉道:“你有玉,别人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不是有‘暖香’配他吗?”还差得远呢。可见黛玉对与宝玉恋爱有关的一切都很重视;第二十回,史湘云来了,黛玉嘲笑宝玉,要不是被宝钗绊倒,宝玉早就飞了。有二十二回,黛玉听见宝玉在背后告诉湘云,说湘云多心,便生气,和宝玉吵了起来。第26回,黛玉因晴雯不开门而生误会;第28回,黛玉说宝玉见了妹妹就忘了;二十九回,两人从清虚关砸玉回来大吵一架…大量的例子“看似都是小事,黛玉却在摸索宝玉的心,同时又忍不住透露出自己的‘心病’”。

那么黛玉,宝玉不是一直在忏悔吗?好表白,恰到好处,两个人都能按心理解。比如第二十回,宝玉说自己“相亲相爱,以后不会放肆了”,说明他和宝钗没有黛玉那么亲:“我也是为了我的心。你不是只知道自己的心,而不知道我的心吗?”搞得“黛玉低头不语”。28钟会:“宝玉(黛玉)提出‘金玉’,并不觉得可疑,所以说,‘除了别人怎么说金玉,我心里还得有这个梦。天与地都会毁灭它,它永远不会是个人的!””

话真的很重,但是感情表达的很充分。但有时候宝玉的表白有些露骨。比如他引用《西厢记》中的一句话,“我是‘多病’的身体,你是‘美丽’的容颜。”后来又说“‘若与你多情夫人分帐’……”这话对他们来说太轻佻,太出乎意料,使黛玉生气。所有这些,在江洋看来:“反正他们两个吵架了,也就是一问一答。可能就是宝玉谚语里所谓的‘你指证我,你用心指证’。”越往后,越近。第三十二回末了,宝玉对黛玉道:“你放心,这你还真不懂。不仅我一直用心,你也辜负了我。你们都是因为不安心才生病的。不过,你要是放心了,这病也不能天天反复啊!”黛玉听了这些话,说:“你仔细想一想,就能感到比你从心里掏出来的东西更真诚。有千言万语要说,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他不仅掏出了自己的心结,还直指黛玉的“心病”。第34回,宝玉献一方旧手帕,黛玉“细猜,恍然大悟……………………………………………………………………………………………………………………………….末了,“一时沸腾,情不自禁,挥之不去,便命人点灯,想不出什么猜忌避讳之类的话。我把钢笔蘸上墨水,在两块旧手帕上写了起来…”江洋从他们的丰功伟绩中推定:“两人都得道,而‘心证意’,已不能证。”

时代与爱情

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女青年,她却因为内心深处的信任而无法执行。尽管宝玉再三表白,黛玉还是犹豫不决,实际距离理想,事实越来越渺茫。在这方面,江洋的文章也举了许多例子,如贾夫人和王夫人,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并不打算把她给宝玉”。二十八回,袁菲赏节礼,只有宝钗和宝玉是一样的。宝玉笑道:“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林小姐的和我的不一样,宝姐姐的和我的一样?不会错吧?”他的心在黛玉身上。但黛玉知道这一点,却道:“我不是那么有福气忍受的。我比不上这么‘金’又这么‘玉’的宝姑娘!我们只是素食者!”第35回,宝玉“勾搭”了贾母,“本来是想夸黛玉的”,不想贾母夸的却是宝钗。江洋的文章是一个小人物写的,说的是一个大外力:“宝钗在贾府越来越吃香,黛玉的前途越来越暗。黛玉虽懂宝玉之心,恐二人命运不由他们。”所以,品味这些东西的黛玉,往往是悲伤的。五十七回,晴哄宝玉说黛玉要回南方,宝玉都快疯了。紫鹃回来,劝黛玉“大事要紧”。黛玉骂了她,心里难过,就哭了一夜。七十九回,宝玉把《芙蓉的女儿》里的句子改成“在茜的纱窗下,我没有机会;在《黄土岭,暗胜》中,黛玉突然变色,因为这与她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的悲伤和疑惑不谋而合。

有些人不太关注《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描写宝黛爱情,延续以前的笔法。八十九回,宝玉订婚误传,黛玉“如投海”。想了想,我居然回答了前天梦里的预言,心里充满了悲哀和仇恨。大约,还不如早点死,以免看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到时候反而无聊”。以至于“无粮”;九十六回,黛玉听说宝玉要娶宝钗,“如晴天霹雳”。见了些傻逼的宝玉回去,“身子一倾,‘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冒了出来”。黛玉此时所感受到的,当然不是宝玉实际上做了什么或能做什么,而是此时此地,她只能觉得自己错了。她设法烧掉了平日的诗歌旧手帕和诗歌手稿(有限生命的努力),斩断了无限痴情。按照现代观念理论,她是用她可支配的生命对时代的激烈反抗,是对“爱”的绝望表达。对于这个结果,江洋的解释是:“他们之间不敢明说的迷恋,以误会告终。他们努力探索着对方,但还是错过了对方。“人间的人情其实就是这样,读者的期待只觉得莫大的悲哀。

写在最后

与以往几乎所有的古典作品相比,《红楼梦》是有创造性的。曹雪芹描写了一段没有人写过的恋情。既然“从未有过”,那必然是无奈的,也是极其艰难的。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十年回顾,五次增删”,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为了克服这些我从未遇到过的写作困难。江洋对此的品味是:“现成的方式无法完全表达作者独自一人的生活体验,也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红楼梦作者在描写爱情中的障碍时,既要打开新的局面,同时又要把他限制在范围之内,使他无法逃避困难。所以《红楼梦》一方面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另一方面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导致了作品的独特风格和奇怪的感觉。”江洋从创作《红楼梦》和阅读这本人生巨著两个方面,用16世纪一位意大利批评家的话来总结:“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深刻而有意义。

江洋先生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发表后,由于观点独特,引起了许多有水准的文学专家的注意。当时的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申通文艺宣传部领导周扬等。,都不遗余力地公开表示赞赏。著名作家、杰出评论家茅盾看了这篇文章也很认可。周扬甚至在演讲中引用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结尾句:“艺术就是克服困难!”当这篇讲话在文学院传达时,有人对江洋说,这是“你的话”!

虽然江洋也引用了意大利评论家的话,可以作为话题,但其影响不可低估。著名作家凌克在其关于《春泥记》的电影剧本《文选》序言中说,其中载有《艺术与克服困难——读我的书名》一文:“最近读了两本好书:钱钟书同志的《四旧篇》和江洋同志的《春泥记》。它们都是薄薄的小册子,但它们包含了足够的重量。没有几十年的努力是写不出这样的书的。”并解释说:“春泥集的题目出自龚自珍的诗:‘落红非无情事,化为春泥可护花。’所以不管花开花落,美好的东西不在乎新旧。钱钟书的学术成就体现在他的伟大著作中,如《覃逸录》和《关健辨》。根据这篇文章,江洋先生的著作无愧于“几十年铁杵磨成针”的评价。

读名著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你的人生阅历,对世界的眼光,对生活的品味,甚至艺术造诣都是综合在一起的。或许你可以进入曹雪芹心目中的“大观园”,看透艺术的深度,江洋先生只有一两篇题为《红楼梦》的文字(他百岁时有一篇散文《漫谈》),但她却考察了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指出了曹雪芹这本书的写作难点——一段看似有意有感情,却最终写不完的爱情,不同于其他作品。一个读者或批评家,通过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思维,看到了别人没见过的东西,说出了别人没说过的话。江洋先生的这篇文章当然是“认识困难并克服困难”的典范。(作者:杨建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804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12月 21日 20:51
下一篇 2023年 12月 21日 21: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