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5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5篇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您能在以下资源中找到跟您所需相关的“九年级化学教案”资料,我们为您提供最新的消息敬请关注。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构建出色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品】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过一些时间,蔗糖颗粒消失,水变甜 了是为什么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为什么当我们把一块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见了,水有了甜味,当我们经过施用氨水的农田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小结】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 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五、课堂训练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A.硫酸铵B.硝酸钾C.磷酸钙D.氯化钾

  4.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硫酸钾B.硝酸铵C.磷矿粉D.氯化钾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2381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5月 17日 09:12
下一篇 2024年 5月 17日 09:40

相关推荐